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4947500000008

第8章 陇原揽胜(6)

诗与景的结合,使景更有光彩,也使诗流传千古。历代文人墨客在游历了陇原大地后,写下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丽章佳句,更为陇原美景涂上了鲜明的文化色彩。像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岑参、杜牧、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曾在丝绸路之路黄金段上写下了不少气壮山河、浩气回荡的诗篇,为这里的名胜古迹平添了更多的神韵。诗圣杜甫踏上陇原大地后,诗兴与日俱增,写下了近百首描写当地城廊村落和风土人情的诗作。他以“一具葡萄熟,秋山苜蓿多”的诗句,歌颂了丝绸之路开通后所带来的变化;以“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的佳句,描述了当年麦积山的景色。王之涣的一首意境高远幽深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展示了古凉州一带旷阔凄凉的景象。岑参途经凉州,写下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精彩细腻地勾画出了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繁华,鲜明地展现了当时凉州宏大的格局与和平安宁的气氛。在唐代边塞诗中,有相当一些则是以急促、高亢、奇峭而俊丽的风格描绘了边地光怪陆离、瑰奇壮丽的风光。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描述边塞空旷荒凉、愁云惨淡的边塞诗,早已名垂千古;王昌龄的《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南山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游人读来,玉门关那烽燧连绵、逶迤相接以及祁连山层峦迭嶂的险要形势跃然纸上;而张籍的“边城暮雨燕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描绘了极富诗情画意的边塞风光。尽管昔日雄奇壮观的阳关已掩埋在风沙之中,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仍在游人的心灵上游动。当登临嘉峪关的城楼,看它笑迎祁连风雪,搏击瀚海雄风时,近代名士于右任先生的“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边城尽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的诗句,会让人真切感受到山的威武和水的妩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小平、江泽民等先后到甘肃视察工作,指导经济建设,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陇原的名山大川。对加强名胜古迹的保护作了重要指示,并满怀豪情地抒写了名诗佳句,盛情赞美陇原风光。如朱德视察玉门油田后,写下了“玉门新建石油城,全国示范作典型。六万人民齐跃进,力争上游比光荣”的诗句;叶剑英视察甘肃,写下了《甘肃》一诗:“钢铁煤油遍走廊,当年人道是沙场。伫看工厂林立日,戈壁阴成瓜果乡。”郭沫若先生游览刘家峡风光后,写下了《满江红》中“使黄河驯服成电流”和“想将来高峡出平湖”的壮美词句。

改革开放20年来,甘肃旅游业像一只脱壳而出的雏鹰,已成长为翱翔蓝天的雄鹰,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成为甘肃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和了解甘肃的桥梁和纽带,一个崭新的产业形象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九五”期间,甘肃旅游业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大产业来办、使之逐步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方针,不断扩大全省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产出水平,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开发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经树立了比较鲜明的产业形象,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旅游业收入不断增加。至1998年底,全省国内旅游人数累计达1433万人次,与“八五”同期相比,增长了96.3%。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29.9亿元,与“八五”同期相比,增长了7倍多;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34.5万人次,与“八五”同期相比,增长了9.7%。海外来甘旅游收入累计7702万美元,比“八五”同期增长了122%。二是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之初,全省没有一家符合国际旅游标准的宾馆饭店。为了适应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饭店、招待所的基础上,对兰州、酒泉、敦煌等地市的招待所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建了敦煌宾馆、兰州金城宾馆、酒泉宾馆、武威天马宾馆、天水宾馆、柳园接待站等。20年来,旅游饭店、旅行社稳定发展。接待能力日益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涉外饭店达到45家,标准客房5648间,其中星级饭店42家,已有四星级1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25家,一星级3家。全省已经形成了以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线上各主要城市为依托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有一定档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7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0家,国内旅行社56家,专职导游人员400余人,有日、英、法、德、阿拉伯、俄、朝鲜等语种导游和普通话、闽南语、粤语、藏语、维语等语种导游,语种结构基本合理,接待能力达到13万人次/年,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旅游沿线主要依托城市形成了“行、住、游、食、娱、购”六大要素配套完善,服务项目齐全的一条龙服务。并设立了旅游保险、医疗咨询、急救中心、外币兑换、国际邮局、旅游投诉等服务项目,有力地增强了对外接待能力。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上,全省有兰州、敦煌、嘉峪关等民用航空港。以内陆口岸城市兰州为中心,开通有20多条航线,通往国内26个城市,每周有上百个航班,并开辟有兰州一香港旅游航线。铁路以兰州为枢纽,每天有90次列车通往全国各地,四通八达。全省三大传统线路都有国道或省级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全省现有旅游汽车公司4家,各地市旅游部门共有旅游车辆720辆,12080座。通信上,到目前为止,全省所有县、(市)已实现电话通讯的程控化、自动化、数字化,可与进入全国自动网的所有城市及国际通邮的国家、地区直接通话,或发送传真、电传、电报。游客所住涉外宾馆和当地邮局均能提供通讯和邮政服务。四是旅游产品日益丰富。甘肃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层次高、组合优、容量大、功能多、前景广的特点。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全省旅游已形成以省会、热点城市辐射全省,点线相连的网状旅游发展格局。开发出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有:丝绸之路游、沙漠探险游、登山旅游、草原风光游、故城遗址游、民俗风情游、穆斯林朝圣游,漂流旅游、狩猎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到甘肃观光。五是产业开发格局日趋合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促进了甘肃旅游业的逐渐兴起。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已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敦煌为龙头,以兰州为中心,以天水为突破口的西、东、南三条旅游干线、9个旅游区、103个旅游景点相互配套的旅游产业格局。这三条旅游干线分别是:西线:从兰州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安西、敦煌,为河西走廊丝路精华大漠风情旅游线。沿途有中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兰州滨河路绿色长廊,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古老的灌溉工具水车,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人造山林五泉山公园,建有明代白塔的白塔山公园,佛道教圣地之一的兴隆山;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汉墓,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海中藏林”之名刹海藏寺;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张掖大佛和最大的室内坐佛山丹大佛,融石窟艺术、草原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三位一体的肃南马蹄寺旅游区,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山丹军马场;以古“金泉”而闻名的酒泉公园,东晋大型壁画砖墓丁家闸墓;“天下雄关”嘉峪关关城,万里长城第一墩,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新城魏晋壁画砖墓,世界距城市最近的可登临冰川“七一冰川”;大漠古城桥湾城,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唐代边关古城锁阳城;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中国古代最早最西的边陲关隘阳关、玉门关,西部大漠上的电影布景城敦煌仿宋古城等丝路胜景、大漠风光和冰川雪峰。再西行可到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

东线:从兰州东行,经陇西、武山、天水、成县、平凉、泾川、庆阳,为寻根朝圣、黄土风情旅游线。沿途有天下李氏的宗祠庙堂陇西堂;巨幅摩崖浮雕佛像壁画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圣地仙人崖石窟,伏羲氏创绘八卦的卦台山、伏羲庙;“汉三颂”之中的精华成县《西狭颂》,挺拔陇右的鸡峰山;“天下道教第一名山”的平凉崆峒山;相传天界道教女神西王母降凡处泾川王母宫石窟等丝路北道上大规模的石窟寺群、传统的窟洞民俗、雄浑的黄土风情。再东行可到宝鸡、西安等地。

南线:队兰州南行,经临夏、甘南,为回藏风情、宗教艺术和草原风光旅游线。有黄河三峡风光,“高原明珠”刘家峡水电站,“十万佛窟”炳灵寺石窟,国家级森林公园松鸣岩、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伊斯兰教临夏南关清真寺、临夏大拱北,河州砖雕艺术、园林风光的佳地临夏红园;黄教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桑科草原。天下黄河第一曲玛曲黄河首曲等。从夏河南行700公里,可到“童话般的世界”四川九寨沟。

近年来,全省各地还定期举办“敦煌之夏”文艺表演、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旅游节、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节、夏河拉卜楞寺大法会和香浪节等形式各异、规模盛大的节庆活动。根据全省旅游资源实际和国内外游人的需求,组织开展锦绣中华石窟游、炎黄儿女寻根游、森林草原生态游、丝绸之路驾车游、祁连雪峰登山游、戈壁大漠探险游、天下黄河漂流游、三国遗址考察游、回藏风情探访游、徒步考察长城游、沙漠汽车拉力赛、热气球滑翔机飞行游等系列地方特色游,逐步形成“观石窟、拜寺庙、登长城、游黄河、逛草原、爬雪山、探大漠、览市容”等配套成龙的旅游格局。兰州还形成独具特色的“看雕塑、登水车、坐羊皮筏、吃白兰瓜、喝黄河啤酒、听黄河谣、观太平鼓”的黄河文化系列旅游“套餐”。使陇原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得到有序合理的开发。至2000年底,全省已拥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345个,建成了3条传统旅游线路。已有国家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座(敦煌和嘉峪关),国家级历史名城4座(天水、武威、张掖、敦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森林公园8个、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37个、自然保护区28个、省级文物单位446处。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世纪交替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无疑给地处西部区位中心的甘肃旅游业大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已成为全省旅游界的共识。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促进旅游大发展,甘肃省旅游局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甘肃旅游资源优势和丝绸之路旅游线的区位条件,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使甘肃在全国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线地区,到2015年使旅游业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业大省的宏伟目标。并从2001年起,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设旅游业大省的基础工作,即以资源为依托,产品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点,体现特色,合理利用,全面发展。大力开发黄河风景、大漠风光、丝路古迹、民族风情、山水风光、黄土风情等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一批潜力较大、品位较高,对国际、国内游人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开发建设“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六条线路”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即以兰州为中心,重点突出黄河文化;以敦煌市为依托的西部旅游区,以兰州市为依托的中部旅游区,以天水市为依托的东部旅游区;形成西线——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羲皇故里寻根朝觐游,北线——黄河奇观石林风光游,东北线——道教圣地黄土风情游、东南线——自然风光天池溶洞游。其中西、中、东三个旅游中心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是:西部旅游中心区重点开发建设千里河西走廊——“丝路画廊”公路汽车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丝路画廊”将集中展示和体现丝绸之路整个旅游线路的特点和独特风光,把丰富的丝绸之路人文风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以画面景观形式展现给广大中外游客。中部旅游中心区重点开发建设黄河水上旅游(甘肃段)和雁儿湾度假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黄河水上游”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开发四个区域,即以玛曲草原风光和天下黄河第一曲自然风光和藏区民族浓郁风情为主的“黄河首曲风光游”景区;以展现省会城市兰州现代都市风光为主的“黄河都市游”景区;以炳灵寺石窟和刘家峡水库为主的“高原明珠石窟游”景区;以腾格里沙漠边缘绿色明珠五佛川、四龙风光和龙湾石林自然景观为主的“黄河奇观游”景区。东部旅游中心区重点开发建设天水麦积山风景区和以野生动植物大熊猫、金丝猴、珍稀树种等为主的陇南生态环境旅游区。

当前,国民经济正在实施战略调整,对外开放继续扩大,这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时机。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结构实施调整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全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甘肃旅游业来说,更是难得的福音。甘肃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是旅游业21世纪大发展的后劲所在。甘肃数千年的文化积绽、绚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造就了旅游业发展的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甘肃旅游业会在21世纪热起来。同时可以预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的大发展,甘肃这个旅游资源大省成为旅游产业大省将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