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俄语通用国家概况
4947700000009

第9章 苏联文化(3)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了文艺界知识分子的代表。参加接见的有Н.С.赫鲁晓夫和中央委员会主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书记Л.Ф.伊利切夫。国家首脑与文学艺术活动家的关系形成并非简单。恢复法制工作,为判有罪的人恢复名誉使赫鲁晓夫的声誉倍增。但是,他以外行的身份企图干预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武断地评价他们的创作致使他的威望下降。1958年,被苏联禁止出版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在国外获得出版,为此,Б.Л.帕斯特纳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对外政策方针自由化的结果之一是加深了同各国文化活动家之间的联系。派遣科学界与艺术界的代表、高等学校的教师去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进修,拓宽了各个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解决重要的科技问题时,加强了科研院所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苏联,多次举办了世界大型画展,一批批优秀的国外剧团和音乐家团体进行了表演。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家和演奏家的比赛。其中的获奖者之一是来自美国的钢琴家旺·克利伯恩。出国旅游得到了发展。

三、国民教育与高等学校

战后苏联迅速恢复了被摧毁的学校,建立了新学校,直至40年代末学生数量得到较大增长。青年工人学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学校为那些在战争年代迫使中断学习的年轻人提供了完成中学教育的机会。为了保障国民经济拥有高技能的劳动力,通过厂办学校、技工学校、铁路技校的途径,扩大了对工人的培养规模。1946至1950年间这类学校培养了约340万工人。重新开始因战争而中断的向七年制义务教育的过渡。50年代末,为了加强学校与生产企业的联系,进行了国民教育体制改革,将现有的七年制中学改造成八年制的工科学校,四年制的小学用三年制替换。扩大了中学的学习期限:中学变成了十一年制。在高年级的课程中加进了生产劳动课。为此,各个企业创建了教学车间和教学工段。但是,学校的改革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改革致使教学大纲过载,降低了培养学生的总体水平。因此,1964年决定让中学回到十年制的教学期限上来。

随着对高技能专家的需求增长,促使扩大了对该类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纳尔奇科以及其他城市开办了新的学院和大学。1950至1955年,已有50所新的高校投入使用。1959至1965年各个高等学校已培养出240多万毕业生,他们奔赴国民经济的各条战线工作。

在高校加强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增设了新的公共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社会学》以及为全体大学生开设的《科学共产主义基础》,通过这种途径更好地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青年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为了提高成年人的政治思想水平,扩大了党校网、马列主义大学网。

四、科学的发展

卫国战争结束后,立即开始恢复各个科学中心的工作。重新恢复工作的有乌克兰科学院、立陶宛科学院、白俄罗斯科学院。在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爱沙里亚分别成立了科学院。创办了一批新的科学研究所,其中包括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化学物理科学研究所、精密机械科学研究所与计算技术科学研究所。建立了一批与国防建设有关的科研中心。1946年苏联科学家掌握了原子反应堆中控制核反应的技术。1949年苏联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试验。

在赫鲁晓夫的“解冻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改革、文化政策上的改变,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苏联进入了科技革命的时代,革命要求扩大研究机关的网络,创建新的行业部门研究所。为了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生产力,成立了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扩大了对科研用途项目的拨款。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需求,科技革命要求发展同创建新技术、利用原子能有直接联系的各个行业部门。对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理论物理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54年苏联第一座利用原子能的工业电站开始运营,在莫斯科郊外的杜布纳城为进行核物理研究与和平使用原子能建立了国际中心。参加核物理联合研究所成立的有著名物理学家А.П.亚历山德罗夫、Д.И.布洛欣采夫、И.В.库尔恰托夫。

飞机设计师А.Н.图波列夫、С.В.伊柳辛等人设计了新型的超音速飞机。

苏联科学家在火箭宇航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在С.П.科罗廖夫的领导下建造了弹道火箭和系列可供驾驶的宇宙飞船。宇航学领域走出的第一步是: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1月,一条名叫“莱卡”的北地猎狗被送入了太空,1959年1月,宇宙飞行装置《登月1号》飞向了月球。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驾驶《东方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围绕地球飞行的任务。在以后的几年里进行过数次多舱位宇宙飞行项目。1965年人类在太空第一次离开飞船,置身宇宙空间,在太空行走,完成这次飞行任务的是苏联宇航员А.А.列昂诺夫。宇航员的飞行为进一步研究宇宙空间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员在控制论、电子学和计算技术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А.М.普罗霍洛夫与Н.Г.巴索夫两人与美国物理学家Ч.汤斯一起合作撰写的量子电子学著作获得了诺贝尔奖。因在科学上做出巨大成就,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苏联院士有Н.Н.谢苗诺夫(与美国科学家С.希舍伍德一起)、Л.Д.朗道、П.А.切连科夫、И,Е.塔姆、И.М.弗兰克。化学家А.Н.涅斯梅亚诺夫与И.Л.克努尼扬茨的科学论文成果在国民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59年世界上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下水。苏联科学家在国际科学大会和研讨会的发言已成为惯例。

60年代初曾尝试将反宗教宣传作为“科学”的基础。宗教被看做是科学世界观的主要敌人、是过去的余孽和“资产阶级宣传”活动的结果。为了加强对公民的无神论教育,出版了《科学与宗教》杂志,开办了一些科学的无神论馆。在苏共中央所属的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科学无神论研究所。在各个高校设立了一门新的课程一一《科学无神论基础》。扩大了反宗教书籍的发行量。所有这些措施,按照当局的意见,应该促使苏联人受到科学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

五、文学与艺术

在战后的年代里,对于艺术创作的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在卫国战争中苏联取得的胜利。战争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出版的大部分书籍都是描述战争,诸如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波列沃依的中篇小说《真正的人》、涅克拉索夫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壕里》、巴克兰诺夫的《前线一代人》、《一寸土》;还有1962年出版的贝科夫的长篇小说《第三颗信号弹》,1963年出版的《前线生活的一页》。

50年代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兴趣、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关注在增长。Д.А.格拉宁的《探索者》、《我走向暴风雨》和Ю.П.格尔曼的《你所服务的事业》、《我亲爱的人》以及其他作者的小说中所塑造的一些主人公形象以充满生活矛盾、充满人际间复杂关系的日常生活情节占据小说的每一页。Е.А.叶夫图申科、А.А.沃兹涅先斯基、Б.Ш.奥库贾瓦等年轻诗人的声誉在不断增长。文学中充满了饶有风趣的有关战后乡村生活的作品,如В.В.奥韦奇金的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和Г.Н.特罗耶波利斯基的《农艺师札记》。获得广泛的社会性共鸣的是В.Д.杜金采夫的长篇小说《不是光靠面包》,小说在苏联首次推出了以不合法的惩罚为题材的文学。在此之前,这一题材早已被禁止。

战争年代的事件是许多电影剧作家和电影导演在创作中的主要题材,如巴尔涅特的《侦察员的功勋》、格拉西莫夫摄制的电影《青年近卫军》、丘赫拉伊导演的《士兵之歌》、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同名小说自导自演的《一个人的遭遇》、齐赫伊泽导演的《士兵之父》。著名的影片还有《真正的人》、《西伯利亚交响曲》.《晴朗的天空》、《伊万的童年》、《伟大的转折》。反映日常生活题材的娱乐片有《化妆晚会》等。

战后的建筑学发展也经历了复杂的历程。在莫斯科建起了一些高层大厦,其中有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建于1949—1953年间,建筑学家:Л.В.鲁德涅夫、С.Е.切尔内绍夫、П.В.阿布罗西莫夫、А.Ф.赫里亚科夫)。参加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地铁站建设和外观装饰的建筑学家有:А.В.休谢夫、В.Д.科科林等。在那些年,地铁车站被看做是人们的审美教育手段。因此,人们开始利用雕塑和绘画手段来装饰地铁车站。许多车站的艺术陈设如不符合特定的功能效用,就会多次地扩大建筑工程的造价。建筑上的“奢华”按独特的个性方案出现在一些住宅楼、行政办公楼、文化宫和疗养院。50年代末随着转向兴建“奢华”的定型建筑,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消失了。

“解冻”年代对苏联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社会高潮促进了新一代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成长。扩大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的对外接触丰富了苏联人民的文化生活。

)第五节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苏联文化生活

一、1965—1984年的文化生活

在渡过赫鲁晓夫“解冻”年代以后,苏联开办了一些新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电影院、剧院和文化宫,建立了一批新的科学研究所。仅在1965年至1980年期间已有570座新建的博物馆开始启用。人民群众获得信息的手段也开始得到发展:广播、收音机、电视。用苏联的89种民族语言和其他国家的66种民族语言出版文艺书籍和科技书籍。

二、文学与艺术

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文学界有一大批散文作家,他们的创作主题是当代的农村。在В.П.阿斯塔菲耶夫、Б.П.莫扎耶夫、В.Г.拉斯普京、В.М.舒克申的作品当中,俄罗斯农民的命运、城乡关系问题占据中心位置。作家们对苏联的历史兴趣提高了。卫国战争时期著名的军事指挥官回忆录有:Г.К.朱可夫的书《回忆与思索》,А.М.瓦西列夫斯基《全部生命的事业》等。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有К.М.西蒙诺夫的战争三部曲《胜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一个夏天》、瓦西里耶夫写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白俄罗斯作家贝科夫的《活到黎明》;Я.Б.恰科夫斯基的长篇政治小说《围困》(共5部)和《胜利》(共3部);从事科学幻想题材的作家有А.Н.斯特鲁加茨基与Б.Н.斯特鲁加茨基。反映企业科学管理和科技革命题材的作品有德沃列茨基的剧本《外来人》、鲍卡廖夫的剧本《炼钢工》等。

70年代中期发行了Л.Н.勃列日涅夫的书籍《可爱的土地》、《生荒地》和《复兴》。这类回忆录书籍带有政论题材特点,涉及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是党内学习的重要教材。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接收勃列日涅夫加入作家协会队伍。

苏联作家协会1979年有会员8000多人,作协机关报是《文学报》,1980年出版文学报纸15种,文学期刊86种。苏联作家协会与110多个国家的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有联系。

有关卫国战争的题材是银幕创作的重要内容,著名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奥泽罗夫导演的大型纪录片《解放》。另外,有影响的战争片还有《他们为祖国而战》、《伟大的卫国战争》(20集)、《围困》。道德题材的影片数量众多,也最受观众喜爱。比较优秀的影片有《红莓》、《辩护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个人问题访问记》、《审讯》、《两个人的车站》等。

苏联几代电影工作者都注重将国内外的古今文学名著搬上银幕。如契诃夫的《套中人》,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莫泊桑的《羊脂球》,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莱蒙托夫的《化装舞会》,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Л.托尔斯泰的《复活》和《战争与和平》,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和《哈姆雷特》,А.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伏尼契的《牛虻》,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苏联时期成长起了一批风景画家。С.В.格拉西莫夫的《冬》、《秋》、《冰流过去了》,罗曼金的《伏尔加——俄罗斯的河流》、《被淹没的森林》,萨利扬的《阿拉拉特盆地》,尼斯基的《白俄罗斯风景》等都是优秀的风景画作品。

在城市和工人村建立起英雄纪念碑和战争受害者纪念碑。如1960年由雕塑家伊萨耶娃和塔乌立特在列宁格勒皮斯卡廖夫斯公墓建造的纪念碑群雕,雕塑家М.К.阿尼库申的《英勇的列宁格勒保卫者》纪念碑,1963年至1967年由Е.В.乌切吉奇领导在伏尔加格勒建造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英雄纪念碑,1971年由吉巴尔尼科夫等三名雕刻家设计建造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者纪念碑等。

苏联1957年成立美术家协会,1980年有会员15000名。全国有20多所美术学院,1300所美术作品陈列馆和博物馆。

与此同时,国家预算对文化事业的补贴也常常出现不足,到80年代初,国家对文化事业的补贴按“剩余”原则进行。国家政权机关、首先是文化部加强了对文化事业领导的行政影响。在苏共中央的决议(关于“文艺批评”,“关于青年创作工作”)中确定了文学、艺术、科学的任务,评价了这些领域的成绩和过错。

只有不违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能够符合共产主义教育方针的文学作品才能得以出版。而那些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作品,不会得到官方的出版许可。没有可能在苏联出版作品的作家在国外出版了自己的书籍,类似的出版均被苏联政权看做是作者的“背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