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令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另如《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还有《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起兴句与整首诗都有一种情感上的联系,有的只是一种单纯的音韵上的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这方面的例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民歌。所以若论及比兴手法的实践,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现当代民歌,是有一定历史沿袭性的。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不仅是委婉表达情怀时可用比兴,即使是表达世事沧桑,比兴也同样可以使人回味无穷,刘禹锡的《乌衣巷》这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边的野草、鲜花,乌衣巷口的斜阳,既是起兴又在作比,意象婉转,极富有诗情画意。
当代民歌大都将此风格发扬光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西北“花儿”中“月光肚里一朵云,一日不见如三春。三日不见小妹面,鸡肉对饭也难吞”的绵长情思和陕北信天游“大路畔上灵芝草,谁也没有妹妹好”的火辣大胆的表白。
二、比拟
(一)拟人
拟人化是人类心灵最原始的功能之一,它把没有心性之物当成具有心性之物,把死物当成活物,好像死物也有思想、情感、意志和认识似的。把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或印象中的概念当作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言语、行动及人物的笑貌,会给人以鲜明的、具体的感觉,从而产生神奇的艺术效果。如:“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李白《春思》)”和“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储光羲《江南曲》)”就是把“春风”和“落花”当人来写。另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策·燕策》中的一段: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其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以上均是将物比拟成人的典型例子,由此看来使事物具有人的感情、言语、行动,会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所以古汉语中的拟人手法常常是作者“托物咏怀,托物言志”的重要手段。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陆游的那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里的“拟人”手法,显然是作者在托物言志,抒发他不怕寂寞不怕打击,坚守自己志向的孤傲情怀。
(二)拟物
将人物性化。多见于描写或抒情的诗文中,不像拟人那么常用,多是“片言只语”的形式出现,所绘情景大都发生在作者或主人公情感饱满,物我交融的时候。如:“愿为西南风,发逝入君怀”(曹植《杂诗》)、“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古诗十九首》)。最著名的还算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聂夷中“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均是流传千百年的“拟人为物”之绝唱。
(三)比拟的作用
(1)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将“桃花”“春风”拟人化,增加了被描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
(2)在古典诗、词、小说中,常用“比拟”来“托物意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理想志向,如于谦《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相传战国时期,宋康王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很美。康王想占有她,把韩凭关在监牢里,并为何氏筑了青陵台,逼她就范。何氏为此作了一首《乌鹊歌》表明心志,然后自杀。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起兴、比喻手法。“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用高飞的乌鹊来比喻自己的坚强不屈,并对宋王的阴险迫害进行了嘲讽。第二部分:“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就是用对比的手法(“乌鹊”和“凤凰”的对比),表明了普通劳动者和统治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对立。这样的对比手法寓意深远形象性强,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十分耐人寻味。
(3)在封建社会中,拟人化的写法,也是一种避祸的方法,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曹植不敢直言哥哥迫害自己,用豆与萁的拟人描写,简洁而形象地将意思表达清楚了。
另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写的许多狐仙、花妖、鬼怪,大多用了拟人手法,实际上是借诸事物来隐晦地表现社会上的人。蒲松龄是为了避免由此降祸,迫不得已才如此曲折隐讳地写。拟物有时也同样成为一种避祸的方法。封建社会的种种严酷礼教、特殊规范和作者个人的不同境况,往往决定了作者对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段的最终选择。
三、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同要说的人或事物密切联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代平民),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代音乐)。”“汉皇重色思倾国(代美女),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以及“形骸且健,方寸(代心)其安”(白居易《与元微之书》),等诗句均是典型的借代手法。
借代据其使用情况大致可分两大类,即旁代和对代。
(一)旁代
用本体的从属物(特征、标志、所在、所属)或附属物(原料或工具)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的借代,它可分为几小类:
1用原料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如: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用两种颜料来指代绘画)
——文天祥《正气歌》
功绩铭乎金石。(用金代钟鼎,石代石碑)
——《吕氏春秋·求人》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用青铜来指代镜子)
——陆游《枕上贴》
麝煤鼠尾过年年。(则用制墨的原料麝煤来指代墨,用制笔的原料鼠尾来指代笔)
——黄庭坚《戏赠米元章二首》
2用工具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如:
平生闻若人,笔墨极奇峭。(用写作的工具代“文章”)
——陆游《谢徐志父帐干惠诗编诗》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误旗枪和刀箭。(用打仗的工具代“战争”)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3用事物的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如: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室。
——《战国策·赵策》
(因王宫卫士都穿黑衣服,这是他们的标志,因此用以代“王宫卫士”。)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
——贾谊《治安策》
(古代男子成年以后要举行冠礼,戴上帽子就表示成年,帽子是成年男子的标志,在此用来指代“成年”。)
朱门何足荣。(代贵族邸第)
——郭璞《游仙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代美女)
——杜甫《哀江头》
赤脚桃残笋,苍头摘晚茶。(代男仆)
——陆游《幽居初夏》
也均是用特征来指代本体。
3用与本体事物关系密切的地名、人名来代替本体。如: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因王叔和写的医书《脉经》最著名,故用其名来代医书)
——《儒林外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嫦娥”。因传说月中有嫦娥,所以人将月亮代称为“婵娟”)
——苏轼《西江月·中秋》
4用事物的所在或数量来代替本体。如: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代四海之内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
布告天下,天下莫应。(代天下的人)
——《史记·平准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代大江流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代一杯酒)
——白居易《问刘十九》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代一樽酒)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对代
就是事物相应方面的互相代替,有的是具体代抽象,有的是抽象代具体,有的是整体代部分,有的是泛指代特指,有的是特指代泛指。
1用事物的局部代替事物的全体。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代时期)
——《三国志·诸葛亮传》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代技术高妙的人)
——杜甫《杜少府新画山川障歌》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代马)
——《木兰诗》
这一借代形式在古今表达中都很常见,有的已经成为固定的词语组合,如“多事之秋”“做饭好手”等等,因为使用的太多,人们大多已很难注意到其最初是一种借代的手法了。
2用结果代原因。如: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代荒凉的地方)
——《三国志·诸葛亮传》
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代人瘦)
——《古诗十九首》
专弄文墨,为壮夫棒腹。(代耻笑)
——柳宗元《送独孤书记序》
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代惊骇)
——《元史·赵壁传》
这种表现手法因其突出的是事物发展的结果,因而缘由略去不表,即便如此人们常常透过结果也会很容易了解原因的。
3用具体代抽象。如:
今皇帝并用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代是非)
——李斯《论焚书》
终身履薄冰。(用具体动作代抽象的心理状态——恐惧的心理状态)
——阮籍《咏怀诗》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代指法度)
——《楚辞·离骚》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代言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表现手法用具体可感的普通事物来表现一些难以言表的抽象意义,极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抽象代替具体。即用事物的性质、状态来指代具体事物。如: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代烟波)
——杜甫《赠韦左丞诗》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代美女)
——白居易《长恨歌》
乘坚(坚固的车)策肥(肥壮的马),履丝曳缟。(古代一种白色的绢)
——晁错《论贵粟疏》
身被轻暖,口厌百味。(代又轻又暖和的衣服)
——曹植《求自试表》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黄狗),右擎苍(苍鹰)。
——苏轼《江城子》
这种借代手法直接用性质、状态词来描绘、渲染事物、人物,使表达精练、简洁而说明问题。
5用专名代替通名。如:
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韩非子·五蠹》
“黄帝”本指“轩辕氏”,这里用为通名“圣君”。
今之仲连,求之不难。
——曹植《与杨德祖书》
“仲连”,即“鲁仲连”,战国时著名辩士,这是用来统指“辩士”。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庾信《春赋》
“绿珠”是晋朝石崇的歌妓。“文君”指的是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此处均代指才貌兼备的“美女”。
曲罢曾叫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白居易《琵琶行》
“善才”姓“曹”,唐元和年间著名的乐师,这里指代“著名乐师”,“秋娘”姓“谢”,唐代李锜的妾,有名的美人,这里代“美女”。
借代的作用:
1.可以把话说及具体形象一些,把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突出来。如:
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均用借代辞格突出了被描写事物的特征。
2.可以使话语表达更加简洁精练一些。使言语富于变化,不至于单调呆板。如: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晁错《论贵粟疏》
年十三学书,三冬(同年)文史足用。
——《汉书·东方朔传》
四、双关
利用词语的语音、语义关系,用同一词语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和“里”两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指的是另一件事,而后者是主要的。如《夜黄》:“湖中百种鸟,半雌半是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可谓语义双关,以鸟来说人包含了双重寓意。另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是晴。”其中的“晴”与“情”读音完全相同,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可称得上古代谐音双关的经典之作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讽刺秦王苻坚的《琴歌》:“北园有枣树,布叶垂重阴。外虽多棘刺,内实有赤心。”用迂回婉转的手法表达了大臣们对圣上的赤胆忠心。虽然显得有些可笑,但也不失为成功拍皇上马屁的经典之作了。
另如李白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之诗作,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写自然之春天,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可谓用心良苦之绝妙表达。
无论是谐音双关还是语义双关,其目的都是要迂回曲折地表达意义,可以说这种辞格是最具中国人性格特点的。所论及的事物关涉到两个对象(有时会更多),表面的意思和实际上真正的意思混杂在一起,即所谓指“桑”说“槐”,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作为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展现复杂戏剧冲突的手段,如《红楼梦》第八回: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喝冷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入下冷酒令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上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呢!”雪雁说:“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传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这段文字将黛玉的机智和妒忌心理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双关)表现出来,对人物形象的丰满起到了很大作用。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西曲歌》选有《作蚕诗》四首,其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作蚕,而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热烈的爱情。诗中用“丝”谐“思”,用缠绕的蚕丝来暗指缠绵的爱情。在作者看来,春蚕不应老而老了,原因就在于它日夜怀思,于是联想起自己似乎也日渐“苍老”起来,原因不也是“日夜怀思”吗?但主人公同时抱有一个信念“为了爱情,不惜牺牲,一定会取得爱情的胜利。”这是一种曲折表达情怀的双关手法,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唐代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受到了这首民歌的影响,只不过情绪更加悲观而已。
总之我们看到,双关语经常被用在严肃的政治斗争中,人们常用它来讽刺贪官污吏等封建统治者。在谈情说爱的诗歌中,人们也常用谐音双关来互相传情达意。因谐音双关是一种“隐语”,所以有时人们还用它来打趣、取笑,进而帮助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性格。因为可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许多汉语中的许多歇后语也多是用双关语构成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