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4953600000054

第54章 明朝兴替(1)

明(1368~1435年), 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

元朝末期, 残暴黑暗的统治激发了农民大起义。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分支, 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 于1364年自称吴王独霸一方, 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 朱元璋称帝, 以应天府(南京) 为京师, 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 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之后, 朱元璋下令北伐, 大都(北京) 被攻占后, 统治中原98年的元帝国就此陨落。

明朝初年, 天下大治, 国力强盛, 一派盛世景象。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 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 明朝北进蒙古高原, 南征安南,伐锡兰, 羁縻马来诸岛族。明朝疆域最大时东、南至海, 北抵西拉木伦河、阴山, 西包西藏、云南, 东北达外兴安岭, 西北及哈密。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 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 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

朱元璋开创明朝江山

在江淮一带站稳脚跟后,朱元璋打败了西边的陈友谅,又消灭了东边的张士诚,只剩下南边几股小势力。徐达派汤和攻打方国珍,方国珍一看大军压境,只好投降。汤和又挥师南下,夺取广东。与此同时,胡廷瑞夺取了福建,广西也被大将杨璟攻下。朱元璋终于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心满意足。李善长认为朱元璋已统一了半壁江山,可以称帝了,便率领文武百官三次请求,朱元璋这才答应称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从此把应天改称为南京,立结发妻子马秀英(郭子兴的养女)为皇后,又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1368年,徐达带领几十万大军直奔元朝京城。元顺帝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士兵们也早丧失了斗志,没费多少兵力,徐达便占领了大都(今北京)。至此,朱元璋统一了全国。

朱元璋很崇拜汉高祖刘邦,而刘邦又是自己的老乡,所以他仿效刘邦治国的方法,把儿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一个儿子夭折,立长子为皇太子,其余24个儿子都被封为王,给他们领地,让他们在封地设置官署,还有护卫队。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实在太多,而且这些人都很有才能。朱元璋为了笼络他们,便封他们为公为侯。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国胜、信国公汤和、卫国公邓愈。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历经千难万险,封公也是应该的。但还有一人功劳不在这些人之下,他就是刘伯温。朱元璋也非常欣赏刘伯温,本想封他为公。但是刘伯温坚决不受,而是回到老家安享晚年去了。朱元璋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功绩,给了他许多钱财。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这些人也都立过赫赫战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后,很不放心这些功臣,便设立特务机关“锦衣卫”监视大臣的活动,锦衣卫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正由于这个机关的设置,以后的皇帝也纷纷仿效,特务机关越来越猖獗。朱元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养生息,促成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太祖开国后,立即出师北上。8个月后,攻陷元大都,继之以20年的武功,终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此后,明盛时的疆域,东至大海,包括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至云南、西藏,西到巴尔喀什湖,北到大漠,东北到鄂嫩河、外兴安岭以北,以及鄂霍次克海。

朱元璋建功臣楼除功臣

朱元璋登基以后,有的开国元勋难免骄纵,由于这些人功劳大,而且手中又有权力,这使他很不心安。于是,他决定把那些一意孤行、骄纵蛮横、手握大权的大臣统统杀掉。朱元璋知道这些功臣很有威望,不能轻易下手,就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楼,设计谋害众位功臣。

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不明真相,无不深受感动,称赞皇上英明。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

等功臣楼建成了,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在京的一些掌有实权的功臣前来赴宴。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事后,朱元璋故意派人捉拿凶手,但许多大臣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还是刘伯温神机妙算,看透了朱元璋——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

胡蓝之狱株天下

胡蓝之狱指明初的“胡惟庸案”与“蓝玉之狱”,两狱几乎将明初的功臣宿将杀得干干净净,以致有株连天下之说。

胡惟庸,淮西定远人,朱元璋的故旧。1370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几年内胡惟庸连升三级,官拜中书左丞、右丞相、左丞相。1377年,胡惟庸已经变成了皇帝之下第一人,位极人臣了。他是明朝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平民”丞相,胡惟庸独居相位四年。对于胡惟庸借君主的好恶以报个人恩怨的奸臣手法,朱元璋是洞若观火。1380年年初,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抓捕了胡惟庸,处以极刑,全家亦被抄斩。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同案被杀。但是,“擅权枉法”并不构成死罪,为了把此案定成铁案,朱元璋将胡惟庸的罪名升级,变成了私通倭寇、阴谋造反,而此时胡惟庸已经被处死,死无对证。

胡惟庸案成为一个引线,在随后十余年中,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同谋犯越查越多,无数功臣被冤杀。在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1390年,朱元璋以发现李善长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线索为借口大开杀戒。已经77岁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全家70余人被一同处死,只留下了朱元璋的亲生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长的长子李祺,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这也许是朱元璋大屠杀中唯一的一次例外。1390年,朱元璋以所谓“肃清奸党”事,主持编写并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一书。但真正结束这场党狱,还是在1392年靖宁侯叶升坐通胡惟庸狱最后被捕杀为止。该狱共历时12年,诛杀文臣武将达3万多人,其中包括1个国公、21个侯。

胡惟庸一案使淮西集团文臣势力被铲除殆尽,剩下的就是武将势力了。为此,朱元璋又兴蓝玉之狱。

蓝玉也是淮西定远人,英勇善战,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册封其女为蜀王朱椿妃,同皇帝结为姻亲。胡惟庸案中有人告发他与胡有谋,朱元璋不问。蓝玉攻伐北元,大胜。朱元璋将他比做汉代的卫青、唐代的李靖,并封蓝玉为凉国公。但他私自纳元王妃为妾,朱元璋不满。明朝建国后,蓝玉日益骄横起来,在自己的庄园里豢养了几千名庄奴和家丁,横行乡里,侵占民田,无恶不作。御史前来按问,也被他鞭打驱逐。此外,蓝玉北征归来,到达喜峰关关口,还不等关吏开门,便率领手下兵丁毁关而入。种种恶迹令朱元璋忍无可忍。

这第二次屠杀的过程和胡惟庸案大致相仿,只不过此时朱元璋年事已高,时不我待,因此杀戮更为迅速。1393年,蓝玉被告谋反,立即被逮捕下狱,第三天就被凌迟处死,灭三族。还有些士人,仅仅因为是蓝玉的家庭教师,或仅仅因为替蓝玉题画,也作为奸党被杀。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又追究其同谋者,辗转株连被杀者多达2万余。其中包括1国公(开国公常升)、13侯(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宣宁侯曹泰、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濮口、东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等)、2伯(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都督10余人。当然,追究蓝党,主要的目标是除掉勋臣。被治罪的勋臣,许多与蓝共过事。有的人早已死亡,但是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于是死者的子孙被株连抵罪。同时,朱元璋还颁布了《逆臣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史称“胡蓝之狱”,共5万多人被杀。到朱元璋驾崩之时,开国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杀光了。

冤狱大兴,还有更荒谬的事。有年元宵节,朱元璋看见一张画,一个妇人怀抱个西瓜骑在马上,那马脚很大。马皇后是淮西人,淮、怀谐音,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有意讥讽马皇后脚大,因而大杀京城官民中所谓不守本分者,竟数以万计。此外,还有其他几大冤狱,也杀了好几万人。这样一来,功臣宿将几乎都被杀光。幸免的朝臣,每当去上朝,即同家人诀别,因一去上朝,就生死难卜。

朱元璋的滥杀同时也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先例既开,后世效仿,明成祖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不得不说是继其父之“余烈”。

明朝的血腥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是耍弄文字狱的高手。由于他出身低贱,落魄时做过乞丐和尚,当上皇帝后在心理上变得非常敏感。他总觉得自己本来就没有多少知识,说不定文人们也会借机讽刺自己。所以,他对大臣的言谈和奏章非常留意,反复揣摩,如果觉得某些地方是在讽刺咒骂他,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大加杀戮,造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文字狱和冤假错案。

朱元璋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他很忌讳人们提起这些事情,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明初,每当逢年过节,皇帝过生日、册封皇后和嗣立太子的时候,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要进献《贺表》,表示祝贺。有一天,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里面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这世作则”的词句。这本来都是颂扬皇帝的好话,不料,朱元璋读后却勃然大怒,大骂到:“这个穷酸的儒生竟敢这样侮辱我!”朱元璋把《贺表》摔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面面相觑,谁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朱元璋对他们解释说:“‘光’,就是‘秃’,这是在骂我是个秃和尚;‘生’就是‘僧’,这也是在讥讽我当过和尚;‘则’和‘贼’的读音相近,这是在骂我参加过农民起义,当过贼。你们说,这样的小人该不该杀?”大臣们听后个个目瞪口呆,惊得说不出话来。朱元璋传出一道命令,将徐一夔斩首示众。

这样的文字狱实在是防不胜防,不少大臣都是因为几个字而相继送命。一个叫许元的人写了一个《万寿贺表》,因为其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两句话而遭到了杀头之祸。因为朱元璋认为“法坤”音同“发髡”,意思是骂他曾经剃发当过和尚;“藻饰”音同“早失”,“早失太平”,这不是在诅咒大明政权吗?可怜许元本来想说两句奉承的话,却不料丢了脑袋。还有一个怀庆(在今河南)府学训导(教师),因为写了“遥瞻帝扉”四个字而被杀。“扉”和“非”字同音,也被怀疑是在讥刺皇帝。

这一来官员们全都害怕了。字义相同的要杀头,字音相近的也要杀头!后来,掌管礼仪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陛下,臣子们都很愚昧无知,不知道什么字应该避讳,您能否制定一个固定的格式,让臣子们都来遵守?”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写了贺表的格式,颁布天下。官吏们如遇到庆贺谢恩的事,照贺表的格式抄写一份就行了。但文字狱并没有从此而停止,不少官员因为写错了字而遭杀害。山东兖州有个名叫卢熊的知州,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书。不知是卢熊大意,还是书吏抄写时粗心,竟把“兖”字误写成“衮”字。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恶狠狠地骂道:“这奸贼太无法无天了,竟然叫我滚蛋哩!”就这样,这个州官的脑袋便搬了家。

朱元璋最忌讳听到或看到僧、盗、光等字,连同音同意的生、道、亮、秃等字也是不容许的。他登基后,凡章表中有这类字的,书写的人都要被诛杀而死。又因为他被元朝骂之为贼,所以凡是贼及贼的近音字则、责、择也是不容许说的。朱元璋对文字的禁锢后来更是变本加厉,他下令整个明朝的人都不能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为名,之后又下令禁用太祖、圣孙、龙孙、黄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等为名。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官员们一旦被牵连进去,就很难保全性命。文字狱给明朝政治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以致当时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当官,一时间人才凋零。

文字狱的血腥恐怖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泯灭,而明朝的文字狱并不是只发生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其中最惨烈的便是朱棣对元杂剧大兴文字狱,朱祁镇对民间传奇发动文字狱。难怪明末文人张岱在《石匮书自序》中会痛心疾首地指出:“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二百八十年,总成一诬妄世界。”可以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禁锢和残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南北举子争科考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决心恢复宋元时的科举取士的制度。1370年,朱元璋开始在全国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二月,在南京举行会试,录取进士120名。他们连同那些会试中被录取的举人一起,被立即授予官职,走马上任,出任朝官。这一年,是明代的首次科举考试。后来,朝廷颁行“科举成式”,科举制度定型化,虽然许多规制与前代有所不同,但在会试一级仍承旧制,实行全国自由竞争。1382年,朱元璋把科举制度作为永久制度确立下来,并颁布了具体的科举考试规则。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沿袭至清末,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八股文取士一制形成之后,许多应试者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八股文”,这种现象在明代就已经常常被世人所讽刺。八股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这种局限性的考试内容是束缚考生发挥的重要原因。

在朱元璋踌躇满志地运用科举取士这种制度网罗天下英才时,由于明初南北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北举子争科考”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