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4953600000055

第55章 明朝兴替(2)

1397年会试,主副考官刘三吾、白信蹈从全国几百名举人中点出52名贡生,其中以宋琮为贡生第一,上报给了皇帝。经皇帝过目,会试发榜。贡院的负责官员将贡生名单抄录在黄榜上,张贴在贡院门口。黄榜刚一贴出,立即群情哗然,引来纷争。黄榜上北方举子统统落选,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的刘子信,全部都是来自江南的考生。接下来的殿试,福建闽县的陈某又被取为状元,北方举子愈发不满。他们认为,由于刘三吾、白信蹈都来自南方,就有意压制北方才子而袒护南方人。这一说法很快得到大多数北方举子的认同,群情激愤。他们用泥团土块将高悬的黄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召集了一些同样不满的落第学子,浩浩荡荡地向礼部闯去。礼部接到控诉刘三吾等人私取同乡的奏报,赶紧请来锦衣卫镇压考生游行队伍。然而,事态越闹越大,还没有离开京城的北方考生再度组织游行示威,并且写了大批字帖贴满了南京的大街小巷。礼部见大事不妙,便立即向朱元璋上书汇报。朱元璋异常震怒,决定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说:“北方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连年战争对当地文化教育摧残极大。这些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成绩相差愈发悬殊,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才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

朱元璋其实本来就对南方地主知识分子有些不满,又因为国家要加强北方边境防守,北方正是用人之际。这一科选出的进士都是南人,他就有些不快。于是,他又下令翰林院侍讲张信主持会试复查。经过20多天的查卷后,张信向朱元璋禀告:“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后一名的刘子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53名,不能重新更动。”朱元璋听后,认为是张信故意把成绩差的试卷拿给他看,勃然大怒,命令刑部立即捉拿刘三吾、张信、白信蹈三人,严加审问,要求他们说出会试实情。刑部审了好几天,三人仍旧丝毫不肯改口。刑部官员只好拿出之前办胡案、蓝案时大拷刑讯逼供的本事来,还将三人家眷几百口全部打入天牢,终于查出了一个涉及600多人的大型“徇私舞弊”集团,上报给了皇帝。

朱元璋明明知道是冤案,但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愤怒,于是御笔朱批,称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张信是胡党,有谋逆之心。刘三吾因年事已高,流放充军;而张、白两位则被凌迟处死,涉案大臣和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放有数十人。这一年所选进士全部废除,当科状元按行贿罪被判处死刑。这年的四月底,将20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执法。五月,朱元璋亲自阅卷,从北方士子中点出61名进士,第一为河北韩克忠,第二为山东任伯安。此后,明朝科举一律分南北榜取士。消息一出,举国欢呼雀跃,“南北榜”公案至此了结。这就是有名的“南北榜之争”案。先出的南榜52名中无一北人,朱元璋亲自批定的北榜61人中无一南人。

朱棣夺取侄子的江山

朱允炆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削夺其祖父朱元璋分封的诸王藩镇,他削夺了5位藩王后,将矛头指向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

朱棣少年时就随朱元璋征战,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被朱元璋封在北京,称燕王。朱允炆的削藩令一下,他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就在1399年毅然起兵,对外宣布是“靖难”,也就是为皇帝平定祸乱。他先控制了北京城,招降了守备通州的将领,夺取蓟州,攻破居庸关。驻军开平的宋忠是防备朱棣的重要军事力量。朱棣起兵后,宋忠不敢贸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最后因为部将临阵倒戈,败北而逃,最后被捉住了。稳固了后方以后,朱棣就挥兵南下。

朱允炆饱读诗书,是个柔弱的皇帝,没有把朱棣放在心上。大臣黄子澄劝谏后,朱允炆才派长兴侯耿炳文、驸马都尉李坚等人率师北伐,抵挡朱棣的进攻。出发前,朱允炆去送行,对众将说:“你们不要杀伤燕王,不要使朕有杀叔父的坏名声留于后世。”这样的话让将领们缩手缩脚的,怎么打仗呢?此后,朱棣大军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战役的胜利,朱允炆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1401年,朱棣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他得知南京守备空虚,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于第二年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派姑姑庆城郡主为代表,和朱棣谈判,答应与朱棣划江而治,朱棣婉言拒绝了。朱允炆很着急,召见群臣时大哭。

朱棣手下的哨探侦察到金川门是李景隆把守,他便率先派军攻打金川门。燕军一到,李景隆与谷王朱橞马上打开城门投降。城破后,朱允炆失踪了,以兵部尚书茹瑺为首的几十个望风使舵的大臣也都纷纷投降,叩请朱棣称帝。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到此,朱棣发动的靖难役宣告胜利结束。

明朝迁都北京城

“靖难之役”后,有大臣建议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朱棣在北平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还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于是,朱棣决定迁都北平。

1406年,朱棣下诏兴建北平宫殿;次年,正式开始修建北平城。朝廷调集了工匠30万人,民夫近百万,云集北平。这个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木材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汉白玉石料来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来自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曲阳县。宫殿内铺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所烧。宫殿墙壁所用的红色颜料,原料产自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室内墙壁上的杏黄色颜料则产自河北宣化的烟筒山。

为了方便南粮北运,1411年,朱棣又命令工部尚书、刑部侍郎等官员主持疏通会通河,整治运河淮南段。从此,运河的运输能力大为提高,漕运在南北运输中开始起主导作用,海运逐渐罢废。

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第二年,迁都的准备都已经做好,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新京城以皇宫为中心,以前门、午门、景山、钟楼为中轴线,官衙、民居、商铺分布四周,通衢宽广,街巷整齐,气势雄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思想,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郑和下西洋

朱棣攻克南京之后,一直没能找到朱允炆的下落。以后,他又派人去全国各地寻找,也没找到。此时,有关朱允炆的传说越来越多,越来越离奇。有人说,朱允炆并没有让大火烧死,他趁宫中火起,从地道中逃了出去,现在他还在一个寺院里当和尚。也有人说,朱允炆乘着一只小船,出洋跑到其他国家去了。这些说法都让朱棣感到不安,他想:若是朱允炆真的没死,而在什么地方重新召集人马,那岂非一件麻烦事。因此,他召来自己的心腹袁忠彻商量这件事,袁忠彻回答道:“万岁,我以为您可以派一支船队去访问各国。一来可以寻访一下朱允炆的下落,二来可以宣扬一下我们大明王朝的国威,叫那些小国都臣服于万岁,您认为这个办法行不行呢?”朱棣同意了他的建议。

朱棣决定派出船队出使外国,但派谁来统率这支船队呢?他思来想去,决定派自己的心腹宦官三宝太监郑和去办。

郑和,原本姓马,乳名叫三宝,云南昆阳(在今云南)人。他的祖父和父亲全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并且曾去麦加朝过圣。1381年,朱元璋的军队进攻云南的时候,将刚刚10岁的三宝掳到了军中。以后,朱元璋将三宝送给了燕王朱棣。自此,三宝便成了燕王府里的一个小宦官。三宝从小聪明伶俐,很得朱棣的喜爱。他曾经跟随朱棣四处征战,见过不少世面,长了很多见识。三宝也曾参加过多次战斗,他熟知兵法,很有指挥才能。因此,朱棣决定由他出使“西洋”。当时,“西洋”是说现在的文莱以西及印度洋沿岸各国。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殊任务。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领着庞大船队自苏州刘家港(在今江苏)扬帆起航。船队由62艘大海船组成,这种船船身长44丈,阔18丈,船上可以容下1000人,号称“宝船”,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船上除了有士兵和水手外,还有许多翻译、医生和技术人员,共有28800多人。船上携带着大量的瓷器、丝绸、纸张及金银财宝。

郑和的船队首先航行到了占城(在今越南),接着又去了爪哇、旧港(在今印尼)、锡兰等国。他们到达一个国家,便先去拜访该国的国王,献给他们一些珠宝。然后,就用船上带来的东西和当地的人民交换本地特产。郑和带来的丝绸、瓷器等很受各国的欢迎。郑和的船队返航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国王便派使臣随船队到中国朝见朱棣。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出使西洋,到过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其中最远一次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伊斯兰圣地麦加。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西方人发现美洲和好望角的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是,郑和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

明朝首富沈万三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一代巨商。在周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沈万三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进行海外通商,开展“民间贸易”活动,继而成为天下巨富。他致富在元代后期,走的是一条从经营土地到辗转贸易发家的道路。

沈万三靠土地起家,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使他富甲天下的根本,则是靠经商尤其是做海外贸易。在元朝统治时期,富商买土地、地主兼营商业的很多。元朝统治者鼓励和发展商业,实行轻商税的政策,商人的数量增多,经商的范围也很大。至于海外贸易,元朝实行比唐、宋两朝更为宽松的政策,于是沈万三便将目光投到了做海内外贸易上。

他的生意初期还是主要在国内发展。据记载,沈万三“尝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富豪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靠土地发家的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每年的粮食产量可想而知。沈万三将剩余的粮食贩卖到北方,还贩卖到其他缺粮地区和海外获取效益。同时,沈万三还在宁、镇、常、太、池、徽等地做生意,获得丰厚的回报,家业更加富足。

在元代,苏州商业是十分繁荣兴盛的,有良好的出海港口,又有丰富的商品,堪称外贸大城市。元代推行“诸番商贩,率获厚利”的政策,因此住在苏州附近周庄的沈万三受其影响,开始大做海外贸易文章。沈万三从周庄白蚬江经大运河由刘家港出港是很方便的,加上江浙丝绸、茶叶、陶器、工艺品等特产又深受海外欢迎,因而扬帆远行,收获颇丰。所以说,经商致富特别是发展海外贸易是沈万三“富甲天下”的主要原因。

沈万三做海外贸易获得的财富可以在苏州地方史志记载中得以印证。“海外贸易”这个词在当时可能还没有出现,然而沈万三却在努力实践着。富有开拓意识的沈万三率人扬帆远行,去异国他乡“淘金”。发达了的沈万三建立了豪宅,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

沈万三走过的经商之路是成功的,他依靠天时、地利、人和取得成功的经验值得后人学习。

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