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4953700000114

第114章 孔子为何对女人有偏见

孔子的《论语·阳货》赫然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世人敬仰的孔圣人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这句话是否是孔子大男子主义的体现?其中有没有歧视和看扁女人的意味?围绕上述问题,后人口舌费尽,一幕幕没有硝烟的话语之争曾激烈上演或正在上演。

有人认为,孔子这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把“女子”跟“小人”相提并论,贬低女人,这是任谁也无法抹杀的事实。同时,还对孔子为什么对女人有偏见进行了推测和论证。

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以孔子的婚恋情况为切入点探寻可能性的答案。其一是孔子因相貌不佳,加上家境贫寒,恋爱时可能遭受过挫折。其二是孔子婚后家庭生活不太美满,曾休掉妻子,即现代所谓的“离婚”。据《礼记》记载:“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丧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这里是门人问子思:“从前你的父亲为被休出的母亲穿孝服守丧礼吗?”宋代大儒朱熹对此有注解:“伯鱼之母出而死。”伯鱼是孔子的儿子,这段史料证明孔子确实离过婚。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是齐家的重要内容。孔子生前政绩黯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没有齐好,“坏在女人手里”的缘故。正因为孔子在婚恋过程中屡次被女人伤害,才发自肺腑地感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然而,还有一些人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凭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句话,就臆断孔子对女人有偏见,未免过于草率和武断,难逃望文生义之嫌。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说文》是这样解释“养”字的:“上声,音庠,育也,长也,又取,又姓。”“供养也,从食羊声”,可见,“难养”可引申为“难于共处”之意。因为对她们太亲近,就会无礼;太疏远,就会怨恨。孔子充其量只是说明一个实情而已。

孔子未必歧视女人,这样的实例在孔子一生中可谓无数。孔子的儒家学说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这里的人,自然包括男人和女人,可见女人同样是被爱的对象之一。又如,孔子坚决反对将妇女作为殉葬品和祭祀品,并对做出此种不良行为的人进行过“无后乎”的咒骂,这就意味着孔子是重视妇女权利的。

不论孔子对女人有没有偏见,如果有,原因又何在,已经不那么重要。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女各占半边天,才是主流的价值观,才是现代人应该崇尚和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