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4953700000245

第245章 中国春节放爆竹之谜

中国民间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关于春节放爆竹的缘由,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这天,“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年”。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还有一种说法,即古代人们祭祀的时候,在院子里把一些芦苇、松树、竹子等竖起来,再用麻布缠裹着束成一个草把,再用油来浇灌,最后点燃,照亮整个庭院。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照亮食物,防止意外,保太平。民间认为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就是起源于这种古代的礼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中记载:“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宋代的《事物纪原》也有推断:“爆竹燃草起于庭燎。”然而这种说法却终究没有“驱逐鬼怪”来得有吸引力,因此人们也更愿意相信除夕之夜放鞭炮是为了辟邪驱鬼。

不管是辟邪驱鬼,还是文献记载的“庭燎礼仪”,这里面都寄寓了人们对于平安、吉祥的愿景。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节放鞭炮是一种热闹,一种喜庆,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