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超市经理人知识读本
4958400000016

第16章 商品组合策略(2)

我们可以在商圈内,分批分次、分年龄、分性别地邀请一些意见领袖齐聚一堂,如座谈会或餐会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努力使他们自由地反应意见。以年龄、程度相仿者从事沟通,如此我们较容易知道消费者想要的是什么了。

(2)观察法

当无法从谈话中获得进一步资料时,不妨多观察消费群的生活模式,甚至和他们一起去购物。

(3)问卷调查法

这是最传统的做法。北京某家超级市场,在做商圈评估时,已大致了解消费对象的轮廓,为了更了解消费对象的需求,他们将公司的员工,以两人为一组,带着设计好的问卷、小礼物、传单等,遍访商圈内的家庭,再经过统计整理后,这家超市即可轻易形成他们的商品观念,并明确地做出他们的商品定位。

最后形成商品定位。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商品观念的形成,或商品定位的制定,主要是依据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而有了商品观念后,就可决定各商品部门的结构特性,进而逐步开发各项商品。

当有了商品的概念之后,就必须加以系统化,并予以明确地成文化,然后再根据此系统,按部就班来做。

消费者的需求随时在变,当然商品观念也要随时检讨,而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度调整。商品部门的特性,很容易就会被同业学会,甚至同业还会改进我们的缺点而做得更好。所以从事商品工作的人,脑海里一定随时要思考着“我要卖的是什么商品”,并随时观察、学习、发现,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商品组合

所谓商品组合是指一个商场经营的全部商品的结构,即各种商品线、商品项目和库存量的有机组成方式。若从三维空间上考虑,商品组合有三度,即宽度、深度和高度。所谓宽度,具体地说就是指各种类型的商品的配制。

每一类商品就是一条商品线。如男装店里可能有西装、衬衫、领带和袜子等几条商品线。所谓深度就是指商品线中款式的多寡。如不同的颜色、尺寸、面料等便构成深度。所谓高度是指陈列商品的库存量。如今,缩减库存量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商品群是依照商品观念所集合成的商品群体,它也是商场商品分类的重要依据。

主力商品

主力商品是指所完成销售量或销售金额在商场销售业绩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商品。百货商店主力商品的增加或减少,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店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商店的命运。它的选择体现了商场在市场中的定位以及整个商场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主力商品的构成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几类:

1.感觉的商品:在商品的设计上、格调上都要与商场形象相吻合并且要予以重视。

2.季节的商品:配合季节的需要,能够多销的商品。

3.选购性商品:与竞争者的相比较,易被选择的商品。

百货商店在经营主力商品之外,还得保留百货商店的特色经营其他商品。这不仅可以弥补主力商品的不足,增加主力商品的销售,而且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树立企业的形象。

辅助商品

它是与主力商品具有相关性的商品,其特点是销售力方面比较好,其重点为:

1.价廉物美的商品。在商品的设计上、格调上可不太重视,但对于顾客而言,却在价格上较为便宜,而且实用性高。

2.常备的商品。对于季节性方面可能不太敏感,但不论在业态或业种上,必须是与主要商品具有关联性而且容易被顾客接受的商品。

3.日用品。即不需要特地到各处去挑选,而是随处可以买到的一般目的性的商品。

附属品

它是辅助商品的一部分,对顾客而言,也是易于购买的目的性商品。其重点为:

1.易接受的商品。即展现在卖场中,只要顾客看到,就很容易接受而且立即想买的商品。

2.安定性商品。指具有实用性,但在设计、格调、流行性上无直接关系的商品,即使卖不出去也不会成为不良的滞销品。

3.常用的商品。乃是日常所使用的商品,在顾客需要时可以立即指名购买的商品。

刺激性商品

为了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可以在上述3类商品群中,选出重点商品,必要时挑出某些单品来,以主题系列的方式,在卖场显眼的地方大量地陈列出来,借以带动整体销售效果。其重点为:

1.战略性商品。即配合战略需要,用来吸引顾客,在短时间内以一定的目标数量来销售的商品。

2.开发的商品。为了考虑今后的大量销售,商店积极地加以开发,并与厂商配合所选出的重点商品。

3.特选的商品。以特别组合的方式加以陈列,使其成为吸引消费者并调动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商品。

每个超市的管理人员都不希望看到畅销商品的断货,而滞销品却是堆积如山的现象。这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然而很多经营者由于只知道各种商品的大致销售情况,对于滞销商品的挑选和淘汰却总是不好把握。大部分的经营者都知道商品的“黄金法则”或“80/20法则”,即卖场里80%的商品的销售额只占总销售额的20%,而20%的小部分商品的销售却占据总营业额的80%。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商品,如何处理卖场商品的更新换代就显得格外重要。

优化商品结构

就像是在整理计算机的注册表,修改的正确,会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不正确的删改,可能会导致微机的系统瘫痪。商品结构的调整有以下几点好处:

1.节省陈列空间,可以提高门店的单位销售额;

2.有助于商品的推陈出新;

3.便于顾客对有效商品的购买,以便保证主力商品的销售份额;

4.有助于协调门店与供应商的关系;

5.提高商品之间的竞争;

6.提高超市的商品周转率,降低滞销品的资金占压。

优化商品结构的前提是在完全有效利用了超市的管理后采取的方法。以前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公司对于超市的单位产出要求极高,觉得80%的辅助商品占有面积过大,于是删去了很多,以为可以不影响超市的整体销售,同时会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比和主力商品的销售份额。结果是超市的货架陈列不丰满,品种单一,超市的整体销售下滑了很多。所以对于商品的结构调整首先是在超市商品品种极大丰富的前提下进行的筛选。

优化商品结构应从以下指标进行考核:

商品销售排行榜

现在大部分超市的销售系统与库存系统是连接的,后台电脑系统都能够整理出超市的每天、每周、每月的商品销售排行榜。从中就可以看出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调查其商品滞销的原因,如果无法改变其滞销情况,就应予以撤柜处理。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应注意:

1.对于新上柜的商品,往往因其有一定的熟悉期和成长期,不要急于撤柜。

2.对于某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虽然其销售额很低,但是由于此类商品的作用不是盈利,而是通过此类商品的销售来拉动门店的主力商品的销售。如:针线、保险丝、蜡烛等。

商品贡献率

单从商品排行榜来挑选商品是不够的,还应看商品的贡献率。销售额高、周转率快的商品,不一定毛利高,而周转率慢的商品未必就利润低。没有毛利的商品销售额再高,这样的销售又有什么用。毕竟超市是要生存的,没有利润的商品短期内可以存在,但是不应长期占据货架。看商品贡献率的目的在于找出超市的商品贡献率高的商品,并使之销售得更好。

周转率

商品的周转率也是优化商品结构的指标之一,谁都不希望某种商品积压流动资金,所以周转率低的商品不能滞压太多。

新近商品的更新率

超市周期性地增加商品的品种,补充商场的新鲜血液,以稳定自己的固定顾客群体。商品的更新率一般应控制在10%以下,最好在5%左右,另外,新近商品的更新率也是考核采购人员的一项指标。需要导入的新商品应符合超市的商品定位,不应超出其固有的价格带,对于价格高而无销量的商品和价格无利润的商品应适当地予以淘汰。

损耗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