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思维法能够较大程度地调节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使思维主体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能够使思维主体面对已经陈旧或日渐失效的理论,敢于能够修正。假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对我们的工作、科研都具有实际意义。
智慧经典:木匠的故事
一个年纪很大的木匠就要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他想要离开建筑业,然后跟妻子及家人享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虽然他也会惦记这段时间里还算不少的薪水,不过他还是觉得需要退休了,即使生活上没有这笔钱也是过得去的!
老板实在舍不得这么好的木匠离去,所以希望他能在离开前再盖一栋具有个人风味的房子来。木匠虽然答应了,不过可以发现这一次他并没有很用心地在盖房子。他用了劣质的材料草草地就把这间屋子盖好了。其实,用这种方式来结束他的木匠生涯实在有点不妥!
落成时,老板来了,顺便也检查一下房子,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这个木匠说:“这就是你的房子了,我送给你的一个礼物!”木匠实在是太惊讶了!也有点后悔!因为如果他知道这间房子是他自己的,他一定会用最好的建材、用最好的技术来把它盖好。不过,现在他却因为自己的草率,要住在一个一点都不好的房子里面。
这就好像我们总是漫不经心地在经营我们的生活!
总是等待反应而不做出行动,而让做出来的事情不太完美!
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没有全力以赴地去做我们该做的工作。
直到看到自己的成品,发现将住在自己所盖的房子之后,我们才感到震惊!
如果之前就知道,自己会生活在自己的创造品下,就不会这样了!
假设你自己就是这个木匠,想一下你的房子。
那么,每当你钉钉子、放置木板和竖一面墙的时候,就能认真一点。
就好比是在营造你的一生一样,即使只会在里面住几天,为了那几天,都要做得好,住得有尊严。
智慧启迪:无人能够预知你的未来
不少在其从事的工作到达巅峰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人,都曾经有过一段被别人贬斥的经历。例如,被人家认定为:“你根本不行”、“你能有什么才能”、“得了吧,做下去有什么结果”等等,倍尝打击的苦涩。假如他们接受别人的这种评估而放弃努力,那是决不会拥有灿烂的成功光环的。但是,他们面对这样那样的贬低毫不动摇,始终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在苦难中奋力向前跋涉,终于走向了成功。
即使是一个卓绝超群的人,也没有谁能够火眼金睛地断言你将来是否会成功。所以,不必在意周围人的闲言碎语,你只要沿着自己认定的道路全力向前挺进,那么在道路的尽头,成功正等待你。
大公司总裁
在今天的中国,不少人梦想着做老板、当经理,甚至成为万人之上的大总裁。那么,成为总裁的人会不会是三头六臂?他们天生便与众不同吗?
总裁们当初去考大学,去应聘总能一举成功吗?周围的人们一直都高度评价他们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吗?
事实并非如此,大总裁们出生时同其他的人完全一模一样。在某一个时刻之前,同样是一个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人。许多总裁都曾经在一些公司的招聘考试中落选,屡尝苦涩。日本三菱商社的总裁诸桥先生大学毕业后曾经非常想做一名报社记者,于是参加了“读卖新闻”与“时事通信”两大报社的招聘考试。结果,哪家报社都没有录用他。
另外,诸如柯尼卡总裁米山先生,在“味之素”公司的招聘考试中落选;WAKORU的创始人场本总裁,高中毕业后在某纤维公司的员工招聘考试中落选;SERA的创始人稻盛总裁,曾经也未能如愿进入当时灸手可热的“帝国石油”而无奈就职于其他公司,之后又辞职并创立了SERA。
世界船王丹尼尔·洛维洛的成长经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且也不是在很年轻时就显示出出色的才能。相反,在40岁以前,他一直碌碌无为。他终日为生计而忙忙碌碌,从这个港口跑到另一个港口,买船只卖船只,租借修理船只,有时赚钱,有时赔钱。他少有现金可花,几乎总是欠债,有好几次面临破产。
在洛维洛29岁的时候,他大祸临头,险些送命。一艘船的油箱爆炸,他被炸伤了。当时,有两名船员在机舱里被熏昏了。他下去救他们出来,这时油箱突然爆炸,两位船员获救了,他却背部受了重伤,落下残疾,一辈子背痛不已。
当洛维洛40岁的时候,一直碌碌无为的他突然大彻大悟,发现了“借钱的价值”,从而利用别人的金钱来发大财。
我们可以看到,甚至是一些总裁级人物在年轻时都无人能够预料他们卓越的才能和将来的成功。这样的例子许许多多,不计其数。
从上面这么多的例子中我们应该明白,事先预知一个人的将来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一种不可预测的可能性。一个时期的实力只是那一个时期的陈迹。而那以后经过磨炼而与众不同的才能与出色素质,怎么可以预知并妄断呢?
竞走运动员徐永久
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徐永久是我国第一个女子田径世界冠军。1984年5月,她以21分41秒的成绩创女子5公里竞走世界最好成绩。
初进竞走队时,有人怀疑这个瘦小的姑娘能行吗?论体重,她只有49公斤;论个头,仅1。62米;再加上身长、腿短,这些似乎都不符合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条件。从表面上看,徐永久不是搞田径的料。
教练却认为身体条件并不表示一个人的全部素质,良好的内在素质才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最宝贵的条件。徐永久正具有这种素质:吃大苦耐大劳的朴素而又踏实的作风,拼命追求的毅力,面对再困难的任务也不声不响、憋足力气去完成的劲头。
来到女子竞走组,徐永久的韧性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她每天坚持大运动量训练。一堂训练课结束,她一躺到床上就累得爬不起来。每天晚上洗脚,一个个血泡常常把盆里的水染红。上竞走课之余,她总是两手各持一斤重的铁球进行持重摆臂训练,每天至少要摆4000次。为了训练速度和耐力,她找来男子竞走冠军张阜新陪练,张阜新如果不使出全力来有时也要被甩在后面。
一次,她与男队员一起上训练课,25公里走完后她没被男队员落下半步;下面正向32公里进军。这个距离已经两倍、三倍地超过了世界女子竞走比赛中的最长距离的10公里。即使对于那些体力充沛、身为亚洲名将的男队员来说也是全年少有的一次大运动量训练课。从理论上说,这样的运动量已超出了女子的生理极限,再加上30多度的高温,徐永久感到头晕得厉害,胸也十分憋闷,供氧异常困难;这时,又一阵剧烈的腹痛袭来,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可能出现了“特殊情况”。然而,面对这一切,她咬紧牙关,继续迈动双腿,顶住了,一直拼完最后7公里,创造了国内女子竞走训练史上一节课最大运动量的纪录。
就凭着这股韧劲,在1983年挪威卑尔根城举行的第二届女子竞走世界杯大赛上,当秒表指针指向45分13秒4的时候,徐永久第一个撞开了10公里的终点线,为中国田径运动夺得第一枚世界大赛金牌!徐永久,一举成为世界上走得最快的姑娘!
一个人究竟蕴藏着怎样一种处于休眠状态的才能?而这种休眠状态的才能什么时候会突放异彩?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白。你只要坚定地相信“我能成功”,那么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气馁。如果没有坚定的自信心,可能会被他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丁点儿挫折击倒,并爬不起来。
一个人自信的最大敌人是这个人的自卑感。若想永远保持自信并发挥可能性,那么就须确信自己本身具有“无限的能力及其可能性”。也就是说,从心里坚定地相信“没有想干却干不成的事”。
美国保险事业拓荒者德雷顿
号称美国保险事业拓荒者的德雷顿拥有亿元资产,在美国是几乎人人敬佩的英雄人物。但是德雷顿的富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小时候只不过是美国的一位贫困工人的儿子。
在他10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家庭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到后来,餐桌上连牛奶和牛排也少见了。幼年的德雷顿不明白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原因,母亲只得含泪向他倾诉:父亲不在了,家里没有挣钱的人,往后只能靠自己了。家庭生活的巨变,在德雷顿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此后,他在上学之余兼做点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一大早他就去给人家送面包。放学回来还得去跟机械匠学习手艺,以便将来以此养家糊口。过度的劳累、贫困的生活使小德雷顿的身体渐渐垮了下来,他有时病得一连几天都起不了床。他咬紧牙关,终于在贫困中读完了高中,然后他到一家工厂去做工并打算积攒一点钱,准备将来继续念大学。三年之后,22岁的德雷顿终于积攒了一笔钱并考上了享誉全美的耶鲁大学,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但经济上的拮据终于使他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累垮了身体,他最终没有坚持到毕业,失去了获得学位的机会。半年之后,德雷顿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他不愿依赖姐夫生活,于是振作起精神,重新寻找工作。
当时,哥伦布市刚成立了一家保险公司——“爱特那”人寿保险公司,这引起了德雷顿的极大兴趣。于是他竭力劝说姐夫史提夫把自己介绍给那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勃朗逊。
勃朗逊被这位对保险业有着异乎寻常热情的青年人打动了。他领着德雷顿去见公司的总经理,总经理也被这位年轻人的游说弄得半信半疑。为了万无一失,这位总经理想出了一个于己无害的办法:由史提夫作保,以德雷顿的名义成立个办事处,去办劳工保险。这样,“爱特那”公司既不冒风险,又没放弃在劳工保险领域试一试的机会。
可想而知,德雷顿在“爱特那”公司名下独创劳工保险必然是困难重重。起初,他跑到一家家工厂,登门拜访老板,把工人保险的好处讲给他们听,希望老板们劝说工人参加保险,并在发工资时代扣参加保险者的费用。然而,又有多少老板对工厂利润以外的事情感兴趣呢?
万般无奈中,德雷顿只好亲自迈动双腿,奔波于工人居住区,走家串户进行宣传。这一干就是两年多,虽然也拉了不少小额的保险业务,但是这空前巨大的工作量却使他疲于奔命,请人帮忙又花去了不少佣金,渐渐地入不敷出,他的保险业务就难以干下去了。“爱特那”保险公司马上找到他的担保人史提夫,一面请他还清欠款,一面通知德雷顿停止业务活动。德雷顿在劳工保险上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
德雷顿决定离开哥伦布到大公司集中的纽约去开辟新的业务天地。但是,纽约虽然是发展劳工保险的好地方,却不是像德雷顿这样既无财产也无名望的人能够组织发动起来的。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却“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熟人建议他到纽渥克去。纽渥克是美国新兴的工业城市,那儿有庞大的产业工人大军。他到纽渥克不久,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就到了,许多企业都陷于停产状态。经济危机的打击给工人和老板们一个共同的教训,那就是一遇到意外事故,一切便失去了保障,迫切需要“以防万一”的办法。对于低收入的工人来说,这种感受更深,这岂不是上天要助德雷顿一臂之力吗?德雷顿对发展劳工保险又鼓起希望的风帆。
德雷顿必须组建自己的保险公司,但他当时没有这个力量,只好到处寻找有钱的人合伙组织保险公司。起初,他在纽约寻找合伙人,但这个意图落了空。后来,他到纽渥克找到一个房地产商人亚伦·巴赛特,巴赛特是个头脑灵活、颇有眼光的商人。当德雷顿把自己的创业主张告诉巴赛特的时候,这位精明的房地产商人立即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美国第一家自立门户的经营劳工保险的金融企业产生了。这就是以“储蓄互助社”名义成立起来的由德雷顿领导的保险公司。
刚开始,公司规模很小,一共只有五名成员:一名董事长、一名秘书、一名办事员、一名打杂的女孩子,还有一名合伙人不在公司任职。设备也非常简陋,甚至连有些办公桌和椅子都是德雷顿自己手工做的。尽管如此,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它到底是由德雷顿亲自创办的保险公司。
集胆识与勇气于一身的德雷顿几乎成了工作狂。他必须靠苦干、拼搏使他初创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美国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白天,趁人们上班的时间,他亲自到各工厂拉保险,晚上也马不停蹄地加班加点,坐在办公室里接待那些下班以后找他投保的工人们。他像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全速运转,但他作出的如此巨大的努力却并未能使公司的业务像预料的那样前景美好。德雷顿在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个偏差,那就是公司投保的办法太宽厚,他的“储藏互助社”保险公司无异于变成了上帝和人人都爱的慈善救济机构。尽管业务方面比过去有了很大拓展,但公司的财务状况无法好转却是必然的,眼看公司又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
为什么调整了业务方向而且自组了保险公司仍然不能使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起死回生呢?德雷顿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到了当时的世界上唯有英国的保险事业发展得声名显赫,他决定到英国去考察一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英国保险事业元老之一的伦敦保险公司董事长亨利·哈宾在豪华的会客厅里热情地接待了德雷顿,并且,伦敦保险公司在哈宾的主持下召开了各部门主管负责人的会议,德雷顿在会上向各位同行汇报了自己在美国的创业过程。哈宾董事长在会上向各部门主管负责人打招呼:凡是德雷顿需要了解的东西,都要尽可能地提供详细资料。这样,在哈宾的帮助下,德雷顿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就对英国保险业务的经营、组织、会计以及各种保险的范围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伦敦保险公司成功发展的因素也心中有数。他似乎觉得他发展美国保险业的蓝图在胸中已呼之欲出了。
德雷顿从英国返回美国后立即对他的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经验、他的阅历、他的百折不挠的勇气已使他一步一步地成熟起来。他不再是当年将命运寄希望于上苍的小本投资者,也不再是当年美国保险业的一只羽翼未丰的雏燕,他终于成了一位得心应手的老练的企业家,一只在美国市场风云中上下翻飞的雄鹰。他将美国的保险业从经营组织到会计制度,从保险种类、范围到清算方式,都拟订了全新的计划,他将昔日的劳工保险进一步扩大为大众家庭保险,向美国大众家庭宣布:凡在我美国储蓄保险公司投保者,其家庭财产由于火灾、爆炸、雷电、洪水、地震、冰雹、暴风雨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如被盗窃所造成的损失,均由我公司负责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