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德鲁克的管理智慧
4966300000052

第52章 积极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变动(1)

行动就是最好的选择

【德鲁克如是说】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时代,每个人面前都会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很多人因此而无所适从。其实,在无从选择的时候,行动是最好的选择。

——德鲁克《非连续时代——转型社会守则》

【活学活用】

当我们想要达到一个目标时,选择太多,方向太多,机会太多,反倒让我们茫然而无从选择,与其在犹豫中消耗时间,不如立刻行动。行动能让我们冲破迷雾,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向正确的方向,把握最好的机会。

世界著名酒店大亨希尔顿,在年轻时只是个做小买卖的生意人。有一天,他谈生意失败,沮丧地进了一家小旅店准备好好睡一觉。但是,旅店已经客满。老板正在那里不耐烦把源源不断的客人打发走,还不停地骂着,这个该死的小旅馆,不赚多少钱倒是要把人累死,害得他想去开油田多挣点钱都不行。希尔顿一听,立刻就去问老板,如果有人愿意买你的旅馆,你愿意卖出去吗?老板爽快地回答说,只要谁愿意出5万美元,旅店包括旅店里的所有东西都归他了。希尔顿发现了这里的商机,毫不犹豫地就出钱买了下来。后来,希尔顿不断扩大规模,终于成了全美最大的旅店老板。

希尔顿面对的选择也很多,他现在有生意,可以继续做他的生意。他还没有确定这个小店就一定很赚钱,虽然那晚人很多。他花出去的5万美元有可能打水漂。很多人会想到这些,总会犹豫几天,甚至一直迟疑旅店是不是会永远这样兴旺。其实,未来我们无从把握,我们应该抓住当下的商机,之后是否兴旺,就需要自己努力。既然认为是商机,那么,就应该多一份勇气,果断行动。即便选择错了,也比犹豫不决浪费时间好。

卡夫卡曾说过:做事要行动,而不是无谓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讨论。

在一个小村落,一个村长的家着了火,全体村民都赶来救火。可是,大家议论纷纷,用尽一切方法试图灭火,但都没有成功。 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突然,从山坡上下来一辆载满年轻小伙子的大卡车,卡车飞驰而下,直接冲到了火海。车上的小伙子们,立刻跳下车,用身边任何可以用的工具,拼命地扑灭身旁的熊熊烈火。最后,他们胜利地把火扑灭了。村长非常感激这些突然而至的年轻人,拿着一笔钱表示感谢送给这些英雄们,当问及这些钱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个驾驶员说:“我想,有了这笔钱,我最好先把这个该死的刹车修理好再说。”

一次意外,成就了这些小伙子。这也告诉我们,与其犹豫,与其猜想,不如行动,积极果断的行动永远比怯懦不前更能创造崭新的机会。

同样,我们的职业生涯充满不确定性,当面对职业生涯变动时,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行动起来去研究每个选择可能遇到的机遇和困难。然后权衡利弊,据此做出选择。如果我们只是自己苦思冥想,不去行动,永远也不知道到底该怎样做选择,只有行动了,才能拨开迷雾见日出,收获无悔的人生。

不适合时,离职是明智的

【德鲁克如是说】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在一个不适合的组织中,例如,组织很腐败,或是你的表现不能受到上司的肯定,离职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能不能升迁,反而不应该是离职的理由。

——德鲁克《使命和领导》

【活学活用】

当工作环境让我们感觉束手束脚,让我们工作很不愉快时,那么,我们在这样的心情中工作一定不会成功。当我们无法改变这样让自己不适的环境时,那么,选择辞职是最明智的选择。

李开复的几次辞职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他经常说:要听从内心的选择。

在李开复取得博士学位后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任教刚刚两年,他接到了苹果公司的橄榄枝。要知道,大学教授在美国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名牌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就会有成千的博士申请。但李开复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个香饽饽,选择“下海”。因为他在学校里发现,许多教授都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怎样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上面了,包括自己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怎么找经费、怎么写论文上面。虽然他的论文一篇一篇地发表,但都没有能够成为真正的“产品”。他想要让自己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为此,他感到困惑,最后他选择了下海,进入苹果公司。

后来,微软想要在中国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他们找到了李开复,李开复想要在中国开辟一片天地,并且也能让自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于是,他选择来到微软。但是,几年后,李开复在里面发现自己好像成为微软商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他对微软中国生意提出的建议多数被束之高阁,这大大束缚了他工作的激情,也让他很苦恼。就在来到微软七年之后,他又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离开微软去谷歌,因为谷歌让他重新燃起工作的热情,让他激情澎湃。如今,李开复离开谷歌,是又一次追随心的选择,因为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实则激情澎湃,他是一个更适合去不断开创新的事业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不断给谷歌各种事故“灭火”上。这个时候的李开复,不可避免地要开始做出新的选择,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这人生三次抉择,成就了他完美的职业规划,就如李开复所说,我们的人生长度是固定的,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扩展人生的宽度。当发现工作环境不适合自己时,就选择离开,寻找更好、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吧。

在离职前,我们当然要慎重考虑,可以在做选择时,应该明确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辞职不是意气用事,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因为矛盾或者个人恩怨,辞职是理性的衡量。任何人都不想在一棵树上死去,不想在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过着压抑的生活,就要敢于辞职,以新的选择换来新的发展机会。

第二,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忱,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如果你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遇到的这份工作让你提不起精神,那么,就赶快离开。但是,如果你对任何工作都没有兴趣了,那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或是休息一阵子,稍后再考虑辞职。

第三,离职的原因除了工作环境、人际问题、个人生涯规划等因素外,还有追求更好的身价或发展。无论出于哪种原因离职,你都应该做好在下一家公司也有可能遇到同样问题的风险,没人能保证“下一次会更好”。所以,在考虑离职前,慎重评估一下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能力和足够的精力去适应新的工作?越了解自己的实力和底线,就越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慎重考虑自己的离职,如果这份工作真的不适合你了,那就果断地离开。

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德鲁克如是说】

每个人都要希望找到一个领域让自己有所贡献,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并成为这个领域的大人物。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活学活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能够专注、专心地工作,不断促进自我成长,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去做,一定会为公司做出贡献,也会让自己的职位得到更大的提升,成为公司里最具影响力的人。

唐骏在刚进入微软时,只是15000多名微软员工中的普通一员,论技术方面和其他一般员工一样,没有什么高超之处。但唐骏不想只做一个一般的员工,他勤奋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他进入微软后发现,每次Windows的英文版操作系统出来长达8个月后,中文版本才能开发出来,然后再过5个月日文版本才开发出来,这严重制约产品的销售。

其实,这个问题,当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也曾有很多人提出了许多书面解决方案交给经理,但最后效果都是微乎其微,后来,没有多少人再提这个问题,因为人们感觉无法解决。当时,唐骏看到这个问题后,就想,如果自己能找到解决方法,并能找到各方面的技术支持,那一定会产生效果的。

于是,他开始着手按自己的方法去尝试。他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分析这3种版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模式,可以把这3种不同版本都用这一模式进行开发。

之后,唐骏写了一份书面报告,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还把自己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公司参考,甚至把编的程序都放在了这份报告里。

最后,经理经过开会研究发现,这个提议确实切实可行,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公司决定以后所有的员工都使用这种研发模式。

这样一来,公司就需要成立一个宣传部门来宣传这种模式。当时,唐骏把这种模式称为“唐氏研发模式”,理所当然地唐骏就成了这个宣传部门带头人的唯一候选人,绝对没有竞争对手。于是,唐骏就这样,在进入微软8个月后,顺利成为部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