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十一)
4980500000013

第13章

同时,在朱克敏的真书、行书、草书作品中,也能感受到这种激荡人心的心理体验。其真、行、草书作品均受时风所致,追求汉唐雄风。清代包世臣在《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写道:“真书虽不入晋,其平实中变化,要自不可及。”朱克敏的真书有六朝气象,力追真率,无丝毫做作之气。观其册页《坤象》篇,体势开张,左高右低,欹侧取媚,端庄安详,意与古会。行、草书作品稍逊于隶书,取法高古宏阔一路,清健雄奇,直追颜鲁公,尤于《争座位稿》用功备至,曾反复临习,深得其笔法三味。作为书法家的朱克敏,不仅上追魏晋两汉碑版刻石,而且下及宋元明清诸法家名帖,对“宋四家”苏、黄、米、蔡诸法帖作过认真的临习与研究,力争如《书诀》中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稍间断,永存乎生意。”书法作品中无喧嚣气,无世俗气,作为一介布衣书生,这一点犹是难能可贵的。

在花鸟画中,朱克敏选择了菊花作为喻象来表现绘画意象,晋陶渊明笔下“秋菊有佳色,哀露缀其英。”以其“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袁山松《菊》)的秉性赢得历代文人墨士青睐。朱克敏的墨菊,以表现菊花的精神以自慰。多以水墨泼墨为主,用书法的线条入画,画中有书,书中有画。

《颐园论画》中道:“惟文人墨士所画一种,似到家似不到家,似能画似不能画之间,一篇书卷名贵,或有仙风道骨,此谓之逸品。”朱氏墨菊,古质且新颖,似有沧桑的历史感浮现,傲霜凌寒,劲节华瀚。非有半世苦功而不能臻斯境界也。在一幅《菊石图》中画家这样题道:

一幅黄花一首诗,一诗一意自家知。

花应笑我年将暮,我笑花开九月迟。

画家达观自适的心态在诗画中表露无遗:

介亭书法介兰亭,昆仲时轩笔观馨。

片纸如金人共宝,陇头松竹万年春。

这首诗一方面盛赞了朱克敏与唐琏在书画上双峰并举的艺术辉煌,从另一个方面也肯定了朱克敏对于书画艺术的毕生追求与不息探索的历程。

在他的一首题菊诗中这样写道:

书画消磨四十年,三秦到处姓名传。

而今再写辋川蔻,犹是秋风八月天。

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知到当时秦陇一带对朱克敏其书其画的认可和欢迎程度。朱克敏以其高尚的人品和诗书画才能,赢得当时不少名人学士的青睐。据说左宗棠在兰州期间,不少社会上流人士收礼只收朱克敏的字,它物一概谢绝。

朱克敏留下的隶书对联较多,有一副五言隶书联“浅深看水石,来往逐云山”,题款“重游青海太华山人”,融隶楷于一体,笔力遒健,古拙浑厚,是他晚年所作。时轩在青海湟中县为他的契友写了一副隶联,联文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联文两旁书有大段题跋。朱克敏的小楷遒劲有力,秀逸隽永,神韵天成,颇具颜鲁公书风,书写内容也十分广泛。他留下的绘画作品也很多,这里着重介绍他的松、桐、菊、荷四条屏。千年古松一株,老干欹斜,直干云霄,枝叶茂密,遮天蔽日。道光十八年,时轩游华山,登落雁峰,见古松屹立,龙鳞虬势,奇怪难名。十多年后忽忆及此,乘醉挥毫,遂成一图。题诗一首:

风涛起处卷云烟,错节盘根数百年。

漫说健人凉九夏,鹤眠最爱岁寒天。

并有大段题记。酷暑时节,人人喜爱松之阴凉,岁寒古松,则是鹤群最佳栖息之处。

梧桐一株,上不见梢,下不见根,顶天立地,枝繁叶茂。

朱克敏有一幅回忆道光十年,他登龙门眺黄河孤桐的写意画。右下侧题诗曰:

色老秋深疏雨滴,高题百尺忆龙门。

朱克敏的绘画,多以水墨花鸟画见长,兼写山水、人物。由于清代整体绘画风格呈现出一种萧条淡漠之气,绘画相对统一在“四王”和“四僧”为基调的美学对峙上,体现出一种清新的世俗生命意味,由于石涛画学系统的确立,最终使得中国绘画思想体系的全面营建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境中的朱克敏,当然无法回避作为古代文人对于绘画的基本认识。因此,绘画作品多言志、抒怀,表现出文人画的一般特征。所以说,朱氏的绘画属于文人画的范畴,基本上是以学养涵天机。另外,在其绘画风格上,对于民间绘画的借鉴多以表现绘画意象,同明清大多数画家相一致。

与林则徐的传奇交往

朱克敏在兰州老百姓中的确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至今人们还一直流传着一段美好佳话。

那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与一介布衣书画家朱克敏带有传奇色彩的交往故事。早在道光七年,朱克敏赴西安游学。他们相识于陕西学使院,身为陕西布政使的林则徐十分赏识朱的才华。林则徐长朱克敏七岁,当时林则徐已名震天下,虽仕途受挫,亦身为封疆大吏。朱克敏则受考试院科场初北,两人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相遇,林对朱“一见如旧识”,评其“文艺颇佳,兼工楷隶,余甚喜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下层文士能够为一个当朝权要所赏识,历来都被传为佳话,要产生较深的友谊,更属不易。正因为如此,文士才津津乐道于此,希冀有一跃龙门之机遇。林则徐对朱克敏的赏识,是由于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胸怀使然。朱克敏的被礼遇,更大方面是因满腹经纶,深厚的学养,长于诗文,并在书画艺术上的出众才华。时丁亥之夏(1827年),朱正而立之后,在众多学子中已经具有了非凡的书法造诣,给林则徐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十八年后,林则徐从被贬地伊犁被召还代理甘陕总督。他仍惦怀朱氏身世,与其交往甚笃。身为朝廷命官、封疆大吏的林则徐,赏识和推崇一介布衣朱克敏的才学和艺术,使得朱氏声名大震。

这时朱克敏的书法,已经由广泛的积累阶段转入纯熟的创作阶段,独具个性的“朱体隶书”逐渐创立,用笔更加自如灵活。在清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文人环境中,朱克敏靠刻苦勤奋和超凡的颖悟之性,走在了有清一代隶书极为发展的学术前沿,展示了他的艺术风采。朱克敏母亲去世后,林则徐立即发出信函,中有“正结因缘于文字,旋增别绪之潆洄,枉送临歧,殊甚怅惆!满拟未歌鹿宴,借堪再接尘谭,乃展讣函,惊悉太孺人驾返瑶池,曷胜骇悼!”“尚冀葆身白玉,以礼节哀”等语。从这里足见林、朱二人友谊之深厚。其时朱克敏书画名声远播,上至省抚,下至百姓,慕其书画者甚多,靠卖字画赉赠,以供养老母,借此安贫乐道。师友开诚相谈,情谊相融。林则徐大为心动,为朱母作了《朱母颜孺人寿序》。

寿序是一篇具有史料价值的传世文物,是一篇未曾面世的少穆逸文,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寿序》为12条屏,纸本,约1200字,条长163厘米,宽41.5厘米,每条书6行,整行26字。称赞时轩“好学书画,借笔墨糊口,陕甘上下垂青”,“文艺颇佳,兼工楷隶,余甚喜之”。称赞朱母“经理家务,艰苦备尝,子子孙孙慈爱弥笃”。落款:“前署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林则徐撰”,“前甘肃布政使、署陕西潼商道程德润书”。

与撰者、书者一同署名的有祁隽藻、姚元之,冯赞勋、颜伯焘、萨迎阿等26人。代笔者程德润,湖北天门人,嘉庆年间进士。道光初年任兰州道,兼理兰山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甘肃按察使,旋升甘肃布政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改任陕西潼商道,是朱克敏的业师。祁隽藻,山西寿阳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历任侍讲学士,光禄寺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长于许氏文字之学,善诗文、书法,延纳寒素,士林归之。姚元之,字伯昂,学宗族祖姚鼐,文章典雅,书画俱佳。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十三年典陕甘乡试,历任工、户、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时轩进京时,元之官翰林院侍讲学士。颜伯焘,广东连平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历任陕甘按察使、甘肃布政使、陕甘巡抚、云贵及闽浙总督等职。冯赞勋,进士出身,曾任太仆寺少卿、提督陕甘学政。道光七年,朱克敏到西安,就是在冯学使院认识林则徐的。萨迎阿、奕经、图明额,皆清之宗室。萨迎阿曾任兰州道、甘肃按察使、伊犁将军、陕甘总督等职。一同署名的还有杨国祯、韦德成、孙念祖、田树祯、曹炯、林汝舟、韩振先、王元等人。他们在当时都有较高的官职和身份,联署与林则徐一起为朱母送寿序,可见一介寒儒,在当时上层眼里得到的器重。朱克敏虽出身低微,然德艺出众所产生的人格魅力,已引起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普通百姓所看重。他的声望已远远超过了本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里这种奇特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

今天在其人其事隐退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再次拜渎这篇寿序时,一切依然那么鲜活,依然会由衷地产生对林则徐、朱克敏的敬慕之情。林则徐与朱克敏的真挚友谊千古留名。

两个“五泉山人”的翰墨意趣

“五泉山人”刘尔炘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

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十余处,一千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园内丘壑起伏,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五泉山现已成为兰州人休闲旅游的首选去处,也是来兰游客值得一游的地方。

公园景区内除五泉、绿林和明清庙宇外,多为自号“五泉山人”的兰州邑绅刘尔炘修建。

刘尔炘(1864—1931),字又宽,字晓岚,号果斋,甘肃兰州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十一年乡试第六名举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26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辞官返兰,专心治学,创办学社,修过书院,为地方作了不少有益的事业。他曾主讲五泉书院,成就甚众,设甘肃文高等学堂,任总教习。主张通经致用,因撰《治经条例》,又作《劝学迩言》。常以“弘毅”勉励后学,期以任重道远,毋懈所志。现在此二字已经成为有百余年校史的兰州第一中学的校训了。刘尔炘培育英才,门人遍于陇上,在兰州经营“八社”,即皋兰兴文社、五泉图书馆、陇右乐善书局、陇右实业待行社、甘肃省丰黎义仓、全陇希社、皋兰同仁局等,号称“八大社”。其中有的是属于文化事业社团,有的属于慈善事业,如甘肃丰黎义仓,每遇荒年,开仓济贫。尤其值得兰州人民怀念的是,他筹资修建五泉山这一业绩。

1919至1924年间,他多方筹资4.8万两银子,以工代赈,对五泉山进行了全面重修与扩建,不仅使五泉山的山水更加灵秀俊美,也更加突出了它的人文景观特色。修筑了牌楼、万源阁、太吴宫、绿荫湾、仙人岛、月半亭、企桥、清音阁、八卦台等景致,并巧用白话文题写语含双关、意蕴哲思的名联佳句多达130多幅,阐释了深邃的儒家思想及人生感悟。五泉山工程告竣后,又督导整修了兰州小西湖、盐场堡河堤等大型建筑多处。今天我们所能看到兰州的不少名胜,都倾注着他的心血。

今天,当人们沿五泉山西路循廊而上时,便会到达当年刘尔炘重点修饰的西龙口蓬莱仙境。这里“小蓬莱飞瀑穿云,森林障日,为全山极盛处”,到处杂花生树,石级递增,泉石清幽。穿半月亭即到企桥,为五泉山观景最佳处。企桥门上有刘尔炘题刻的两幅对联:

想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

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

又:

问来来往往人,今之云游,水意山情可乐否;

到活活泼泼地,任天而动,花光草色亦欣然。

文昌宫东邻旷观楼,楼下有一深五米的古岩洞。一泉从洞中流出,名日“摸子泉”。因泉底有花石瓦砾,传说凡欲求子女者,钻进洞中,如从泉底摸出圆石者将得子,摸得瓦砾者将得女,善男信女们经常进洞一摸。刘尔炘曾在洞口书一对联以嘲讽这种迷信活动:

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

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书法楹联,给富有画意的五泉山又平添了几分诗情。刘尔炘重修五泉山以后,曾为这一名胜题写了60多幅匾额、对联,其中有不少题额和对联,不仅文字意蕴深邃有趣,浅显易懂,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而且颇富书法美感:

谁教人只管好高上上上上;

我替你从容定喘来来来来。

再如文昌宫前牌楼正反两面的匾额,妙趣横生,雅俗共赏,不只使景物生辉,也给游人以不少乐趣与联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

高处何如低处好;

下来还比上来难。

寺内还辟有依依径、仄仄门、曲曲亭、重重院、叠叠园,并分别给一些寺舍题以迎绿、飞黛、听松、拜云等雅号。寺前有古树参天,寺旁有石桥流水。风吹树摇,瀑落水响,真可谓“泉水响山绿,树云摇山青”。在此停留片刻,准会令你情趣横生。刘尔炘为诗,立意清奇,新颖别致,情趣横生,联系现实,关切国计民生之篇章,尤具社会价值。他擅长书法,宗“二王”,师智永,行草之际,尤所偏工隶书。其隶书脱胎于汉曹全碑、史晨碑及石门、西狭、邮阁三颂,好大王碑而融以清代皖派大师邓石如之风范,结体严谨而浑融无逾,遒丽淳质,张弛有度,可谓隶书之正脉。楷书遒丽柔婉;隶书雄朴壮健。综观五泉山保留下来的由他编撰、书写的匾、联,便可领悟其艺术修养。只是经过十年动乱,他在五泉山所撰所书的对联、题额,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他晚年又习绘画,以兰草和山水见长。先生一生著作颇丰,今行于世者计:《果斋前集》1卷、《续集》1卷、《别集》1卷。《劝学迩言》1卷。《(口受)经日记》:《周易》1卷、《书经》1卷、《诗经》1卷、《春秋》1卷。《春秋大旨提纲表》1卷。《果斋一隙记》4卷。《果斋日记》8卷。《拙修子太平书》1卷。《陇右轶余集》2卷(此为尔忻集先贤著作)。《甘肃新通志·艺文》都有著录。民国二十年(1931年)卒于家,享年68岁。

《皋兰新志稿》有传。同邑王烜撰《刘果斋先生事略》及《刘果斋先生年谱》。乡人私谥文毅,入祀皋兰先贤,并铸铜像,以五泉层碧山庄为专祠。后来地方人士曾创办了“志果中学”(即现在兰州二中的前身),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提起刘尔炘依然称之谓“刘大人”,并在五泉山立了他的铜像,表示对他的怀念。

著名书法家尹建鼎

另一位与兰州名山五泉山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应是著名书法家尹建鼎先生。

尹建鼎(1922—1997),字半坡,别号半坡书房主人。解放后,他长期在兰州市园林部门工作,并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呕心沥血,白手起家,为兰州市南北两山的绿化和园林事业作出了贡献。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很多古迹、名胜、园林中的匾、联、刻石的形式流传,是甘肃省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书法家之一。生前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兰州市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名誉主席,兰州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他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