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十一)
4980500000014

第14章

尹建鼎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尹家坡村一个非常贫寒的农民家里,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书法艺术,更善诗文。7岁起便从唐楷、汉隶人手习字,15岁时,由于功课优异,思想进步,又写得一手好字,便向往着到西安城里去求学,更渴望着能一睹西安碑林里历代书家的墨迹风采,于是他便自作主张,孤身赴西安考人了西安第一中学。读书期间,他在课余时常常徘徊于碑林之中,摩挲着历代碑石,从二王到张旭、怀素,从孙过庭到米芾、黄庭坚,仔细揣摩,反复临习。此时他的书法已初具形体。抗战时期,作为进步青年的他尤爱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岳飞的《满江红》以及于右任先生书写的《正气歌》等名帖,每次临写之后,顿觉名将名相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升腾胸怀。1945年5月,他考入国立甘肃学院(现兰州大学前身)政治系,在国立甘肃学院上学期间,尹建鼎团结进步青年学生,积极寻找当地共产党组织,终于在1949年初加入了中共兰州大学地下党组织,并组织进步青年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同年6月,兰州大学地下党组织遭破坏,党组织负责人陈仙洲、程万里等有识之士相继被捕遇害。在这异常严峻的时刻,尹先生毅然于月底秘密前往甘肃省景泰县,与其同学王怀瑜等人组织起当地的进步青年学生,领导成立了学生团,举旗暴动,并关押了县长和乡长,收缴了县警察局、县自卫队的枪支弹药,和平解放了景泰县,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军银川创造了重要条件,作出了贡献。解放后,他曾先后担任过兰州市第二区区长、兰州市财委办公室主任、兰州市建委资料组组长、甘肃省设计院办公室主任、兰州市建筑结构制造厂厂长、兰州市南北两山公园修建委员会负责人等职。在此期间,他主持并参与了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上水工程、园林建筑工程(白塔山公园的初建和一、二、三台主体工程,五泉山公园的园门改造工程,雁滩公园的人工湖修建工程),以及园林管理、公园文化艺术园地的建设工作,为加快兰州市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尹建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不忘忙里偷闲,临池不辍,作书作诗。他尤偏爱于(右任)体的《标准草书》、《正气歌》二帖,每日必读之、临之,终于掌握了于体《标准草书》的精髓,已具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其作品除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碑林、名胜古迹收藏,刻石、刻匾外,也有甚多流传海外。他的书法成就,从其题写的行书体“白塔山公园”的匾额大字,以及他在五泉山公园莲花坞景观书写的行书长联中即可窥其特色,长联为:

白云忘机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

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从他书写的这幅联语来看,法度严谨、不失灵秀流动之感,长联中的“云”、“花”、“来”、“落”等字多次出现,极为难写,他却处理得字字珠圆玉润,各具风姿,绝无雷同。

“文革”后期,尹建鼎担任兰州市五泉山公园主任。他主持扩建公园设施,把人防工程改建成很有特色的“五泉洞天”等娱乐场所。随着书法热潮的不断掀起,他积极开辟公园文化艺术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1977年,在他的倡议下,兰州市著名书法家以及书画爱好者一百多人在五泉山公园聚会,成立了兰州市第一个群众性书画社团组织——兰州五泉书画研究会,他被推荐为第一任会长。其间,在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自筹展览经费,在五泉山公园文昌宫举办了多次书画、摄影展览,如在当时很有影响的“黄河流域书画展”、“爱鸟周书画展”、“园林艺术书画展”、“兰州地区迎春书画展”、“中日友好书画展”等。他还组织征集了兰州市知名书画家的100多幅书画精品,送出国门,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了“中国敦煌艺术书画大展”,赢得日本各界的高度赞誉。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全部被日本东京出版署购买收藏,并结集出版。他还多次与书画界挚友联手组织书画交流、书画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书画人才。这期间,兰州地区相继成立了兰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兰州飞天书画学会、兰州市职工书画协会等书画社团组织。1985年10月,在兰州市文联的倡议下,尹建鼎等书法家组织成立了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他当选为第一届主席。从此,松散的群众性书画团体逐步走向规范化、统一化、组织化、扩大化,兰州地区的书画艺术水平也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并进而走向全国、跨出国门。

甘肃著名文艺评论家曲子贞先生在评论他的书法时曾经说:“尹建鼎先生精工于行草,兼工隶、楷,篆,他善于继承张芝、张旭、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孙过庭、黄庭坚、米芾等大家的优秀传统,又借鉴当代草圣于右任的风范,经过长期的临池实践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用笔上,挥洒自如,气势通畅,线条婉转流美,体现出他那自然朴实,清静豁达的襟怀;在结构上,法度谨严,造型洒脱,他的书法给人以不激不励的中和之美。”

1986年,尹先生负责筹办了“于右任书法展”、“刘尔炘书画展”、“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展”之后,紧接着又积极参与筹办“兰州五泉书画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的庆祝活动。由于公务繁忙,社会兼职多,社会活动频繁,尹先生于1987年初患脑溢血住进了医院,患病后留有后遗症。然而,重病在身的尹先生从未放下伴随他度过大半生的笔,他以惊人的毅力,带病坚持书法创作。住院期间他在病床上创作的真、行、草、隶、篆书法精品百余幅,开办书法展览震动了金城书坛画界,而展品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他在病中创作的。众多书学者为尹先生这种“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精神深深感动。

“人品第一,书法次之”,此乃作书者之根本。

尹先生不但书品卓绝,他的人品也是有口皆碑。尹先生一生淡泊,两袖清风,为人敦厚,性情温和,平易近人,从不以书法家身份自居。对于年轻人和初学书者,他更是诲人不倦,虚心解答他们在临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毫无保留地畅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和临池经验。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许多弟子现已成为兰州市乃至甘肃省书法界中、青年队伍中的佼佼者。

可以说,在新旧两个时代里的这两位书法名人都对兰州名胜五泉山的维护与拓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人文景观的建设方面更是如此。更为有趣的是,前者善行草,偏工隶书,书风雄健古朴、凝重厚实;后者精于行草,兼工隶、楷,篆,书法上气势通畅,谨严洒脱、婉转流美。

著名书家魏振皆与他的后学者

奇字高文冠古今

魏振皆(1889—1974),字继祖,字振皆,别号睫巢、冷岩等,甘肃皋兰县石洞乡人。1909年入甘肃文高等学堂(今兰州一中)附设中学班学习,后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1918年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建国前曾任酒泉中学、武威师范、兰州一中、兰州女师、兰州师范、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等校教师、教育主任等职。建国后,以“具有相当学识”、“夙有声望的文人耆宿”被省政府聘为甘肃文史研究馆馆员。魏毕生从事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为国内外有名的书法家。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在民间四处搜罗他幸存的墨迹,终成百余幅而结集出版了《魏振皆书法艺术》一书,受到当代名家盛赞,也使追随他的大批后学者感到非常欣慰。

振皆先生的书法,篆、隶、楷、行,无一不佳,功底扎实,结构严谨,笔法精到,并能神思独运,将楷、隶、行书体熔于一炉,创新出别具一格的“魏体”,为人们所激赏。

我国的书法,在清代咸丰、同治之际,尊尚北碑,一时蔚为风气。书家“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的各种金石文字,创造出了以雄强的北碑为基础的新风,形成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书道中兴新局面”。究其所以,主要是由于“帖学”已经满足不了更多的人们日益广泛的审美需要,加之“馆阁体”单调刻板,枯燥乏味,书坛不得不另辟蹊径。“碑学中兴,盖事推迁,不能自己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这就出现了从邓石如、赵文谦、张廉卿一直到魏振皆的这一条源远流长的书法流派,试图创新、超越书法旧有的陈式。魏振皆的魏碑书体之所以被世人推崇至此,其原因不是别的,他真正写出了自己的“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高超书艺,风标独具,成为甘肃的骄傲,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与魏振皆先生有忘年之交的宋廓先生,深知他在汉魏方面下过很大功夫。他曾在《甘肃著名书法家魏振皆》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和振皆先生为忘年交,深知他在汉魏方面下过很大功夫。单就魏碑而言,他的书法有《石门铭》之奇逸,《郑文公》之浑穆,《张猛龙》之精能,《张黑女》之峻宕……但仔细揣摩,其风神却与流传下来的各种魏碑迥异其趣。”这里说的也是魏振皆于魏碑书法方面的创新、拓展而形成了自己的本色。魏振皆习汉隶、魏碑,摆脱了一般习书者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弊端,真正学到了金石的古拙奇趣。因此,魏振皆他的书法才“寓奇险于平正,含参错于严密,笔触遒劲,行气疏朗,严格之中有丰富的变化,浑朴古厚之中,蕴藏着新的意境,所以气韵生动,引人入胜”。魏振皆先生的魏体,“凌空取势,笔笔呼应通神,字字潇洒刚劲”,“空灵素朴”,“意态万千”。达到如此的境界,与他修养、志趣的流露和坚强的苦练毅力、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显现有很深的关系。

一般人习汉隶、魏碑者往往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下笔刻板,没有学到金石的古拙奇趣,反而呈现了泥塑木雕般的呆滞相貌。而魏振皆先生的字绝无此种习气,他的书法寓奇险于严正,含参错于严密。笔触遒劲,行气疏朗,严格之中有丰富的变化;浑朴、古厚之中,蕴着新的意境,所以气韵生动,引人入胜。

魏振皆先生的书法宽密并用,方圆并施,端谨中出以飘逸,沉厚中出以荒率。从结体上来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体现了虚、实的有机结合,充分表现了开合、疏密、舒敛、断连、润燥的辨证关系。他的用笔能擒能纵,能紧能开,笔法和书体的形美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绝非某些只侈谈如何运笔而拙于书体结构者所能望其项背。即以他所书“日”字而论,其形内圆外方,表现了不协调的协调之美,又体现了方圆并用之趣。再如“性自疏弛兴复偏”的一幅扇面,确实如舒同在《魏振皆书法艺术》序所说:“采撷篆、隶、行、草之精华融为一体。”审其点划,波撇,一片神行,已经使人分辨不清何者为篆隶,何者为行草了。振皆先生经常爱写“日魂月魄,凤采龙文”这副对联,上联是就精神气质而言,下联是就体势情态而说,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他通过毕生的勤奋努力,终于达到了独步一时、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也正是因为他“不苟且”的治书态度和从不草率急就的严谨风格,造就了他艺术上的创新与书法风格的形成。

魏振皆先生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课余从事书法的研究和实践,博览诸家,苦练新意。他为人忠厚,谦虚,治学攻书,绝无哗众取宠之心。他的书法剔除剑拔弩张之陋习,清扬虚和冲穆之高风,真是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追求精神世界之完美,对于成就一个艺术家乃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在《魏振皆书法艺术》序言中有如是评价:“他学书于古而不拘泥于古。他以魏碑的古朴拙劲为基础,吸收隶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他起居雅洁、为人耿直、澹泊自守,常以“布衣蔬食强筋骨,奇字高文冠古今”、“云烟挥洒图心迹,散寄人间苍史魂”等联语抒发自己的道德追求与书艺志向,在教育界和书坛享有极佳的清誉。

1951年,土改时期,魏振皆先生被定为开明地主,他将在兰州官园(今城关区民勤路粮站附近)的家产变卖,捐献了大量现金支持土改。然而,十分令人痛惜的是,乡政府从魏先生家里收缴的一马车古本字贴及碑文拓片等书艺珍品,却被当作“无用之物”付之一炬。“文革”之初,省文史馆撤销后,停发了魏振皆先生的生活费,他与家人被下放原籍。由于当时自然灾害不断,连年歉收,备尝生活艰辛的他,仍然乐观自持,表现了一个书法家穷且益坚的品性。1974年3月初,一代书杰魏振皆老人在85岁时与世长辞。

继往开来有后人

魏振皆先生逝后的三十多年里,随着甘肃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这个群体从数量上来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从继承和发展上来看,又比任何一个时代更为宽泛。在陇上和全国书法家群体中有不少研习魏体书法的后来者,取得了较大成绩。书画家魏福孔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魏福孔1943年生,甘肃兰州市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装饰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五泉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兰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兰州聚文社艺术顾问等。

他才思敏捷,热情开朗,从里到外渗透着艺术家特有的气质。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从事美术专业设计和油画、水粉画、书法、中国画的研习和创作,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过苏联素描大师契斯嘉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同时还研究和临摹了达·芬奇、伦勃朗、列宾、列维坦等世界艺术大师的大量作品。在多年从事实用美术专业期间,又陆续自修了大量的关于美学、比较美学、书法、绘画、现代建筑造型设计等方面的专著,从中汲取营养、掌握绘画特点,捕捉形象,对奠定绘画基本功、提高艺术修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凭借自身的勤奋和天赋,集半生之精力,孜孜不倦地在浩瀚的书画艺术领域里探索、追求。他不但在油画、水粉画、实用美术、国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中国画、花鸟画构思精密巧妙,笔法练达娴熟,骨格清奇,笔意生动,其作品既具浓厚的传统色彩,又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显示出西部艺术风格;他的水粉画色彩鲜明,调子轻松,笔法利落,表现得犹如油画一样真实而深刻,又像水彩画那样透明晶莹,笔法淋漓,雄健老辣,独具风格。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美术书法展评活动并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有关文博单位收藏或刻石。其传略及作品入编《世界华人艺术家博览大典》、《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作品博览大典》、《孔子诞辰2550周年优秀书画作品集》等辞书和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