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当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你怎么办
4981200000025

第25章 熊市布局——在熊市中潜伏,在牛市中爆发(1)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熊市的漫长等待中,保持踏踏实实钻研的态度,为后面新的牛市打好根基,收获应该是在行情最火热的时候,更值得欣喜的是投资过程对自己人性的锻造与升华。没有经历过大的牛熊转换的投资者很难真正成熟起来,投资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它绝对超出大部分新股民的想象。要知道,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实战是最好的作业,长期的学习思考和实战锻炼才是造就市场赢家的唯一途径,对此你有心理准备吗?

●“享受”熊市的别样美丽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遭遇熊市都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然而,熊市是否就一无是处呢?身处熊市是不是就不能有所作为了呢?当然不是,熊市固然有其令人讨厌的一面,但亦有其对投资者有利的一面。

巴菲特就曾经说过,熊市是上天赐给长线投资者的最佳礼物。

首先,熊市给了投资者一个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许多人都知道,一些投资者之所以在股市大调整中亏损累累,除了市场等客观原因外,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有的投资者投资了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有的投资者没有留出生活备用金,没有很好地执行“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把全部资金甚至买房的钱、养老的钱都投入了资本市场,有的投资者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亦不喜欢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盲目入市,还有一些投资者不能严格执行投资纪律,没有很好地做好止损或者止盈,并最终走向投资“极端”。投资者正好可以利用熊市总结一下经验教训,认真思考自己在以前的投资过程中是不是存在上述问题,所投资的金融产品是不是适合自己,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投资理财积累一些第一手资料。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从自己的投资失利中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无疑会对自己今后的投资理财增加一些成功的机率。

其次,熊市正是长线投资布局的好时机。国内外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跌下去的市场总有一天会涨上去,所以熊市也是市场送给投资者的一个重新规划的好机会。投资者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进行资产配置,做好长线布局。比如,熊市中有太多的价值低廉的筹码,许多股票甚至跌破了净资产,这时候,如果将一部分较长时间不用的资金陆续进行投资,一旦市场转好,必将收获颇多。当然,投资基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基金定投,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两只基金开立定投计划,或者将自己一些闲置资金分成几份,利用定投的原理分批进行投资,可以更好地平摊成本,降低风险,增加赚钱的胜算。

巴非特投资有个标志性的特点,牛市的时候他是紧张的,因为牛市中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就是调整,是风险,所以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随时预防风险的到来;而熊市中巴老先生却是最忙碌的,因为熊市中遍地是黄金,遍地是跌到底部的好股票,如果不抓紧时间去深度挖掘,很可能就会错过一轮最好的行情。

上海股神杨百万也曾说过:股市不是比谁赚得时间长,而是比谁活得时间长,比谁活得潇洒!底部阶段,我们如何活的更好?我们该怎么办?大盘的底部阶段,是最给我们希望的,同时也是最残酷的,但大盘一天一天的下跌,我们知道它注定离底部越来越近,可在这最后的下跌过程,却是非常残酷的,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坦然承受,在这个时期,如何才能活的更好呢?对于空仓的朋友,大家都觉得很简单,空仓等待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对于空仓的朋友,寻找介入机会,寻找好的板块和个股更加的重要,也更加的考验我们的水平,而对于那些重仓的朋友,手中个股是否需要换,是否需要降低仓位?是否做做短线降低成本?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来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你解决不了,等待你的也就只有亏损。

在投资理财中,特别是在股票市场上,能取得较高收益的往往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亏损或者不赚不赔的。而那部分取得较高收益的人,有许多都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痛苦,提前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播下种子,并在漫长的等待以后才换来丰厚回报的。

●别人恐慌,你不能跟着慌

价值投资理论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股票的定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偏差经常存在,但市场最终会意识到这种偏差,并促使价格上升到反映其价值的水平上来。

按照这种逻辑,熊市才是价值投资者的天堂,因为在熊市里,恐慌造就了无数非理性的抛售和下跌,使股价向下偏离其内在价值,往往市道越是不好,这种偏离就越严重。

股市里有一个常用词,叫“羊群效应”,说的是一大群中小投资者往往会在股价上涨时一哄而上,为主力抬轿,而当股价下跌时,也经常奋不顾身地杀跌而出,将廉价筹码拱手让给主力,这个时候,最高兴的就是股市里的主力,所以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该要学会“人弃我取”才行。

由于市场的恐慌,往往会有很多股票跌过了头,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拣便宜的机会。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出现股市恐慌性抛售时,投资者不要随羊群效应,而是要沉着冷静,看清楚整个市场的基本形势,以静制动,不要轻易地退出市场。这样,面临困境的投资者都能够渡过难关,重建自己对市场的信心。市场的信心一旦恢复,股市有可能又重新步入正常之道。

因此,对于眼前这个一片动荡的股市,大家不用恐慌。美国股市是“震源”,其它股市包括中国股市的操盘手跟着出现恐慌心理。股市是个“心理市场”,虽然事实上确实有金融损失的因素存在,但表现出的是投资者心理的因素。在全球经济不安全的时刻,社会需要的是汲取积蓄的力量和坚定信念。面对危机我们不需要跟着别人一起恐慌,而应该把它变成从自身经验中学习的机会。

彼得·林奇曾经谈到:“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绝望地卖出股票,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往往会非常之低。即使1987年10月19日的行情让你对股市的走势感到惊恐不安,你也不必要在这一天甚至也不必在第二天把股票抛出。你可以逐步减持你的股票投资组合,从而最终能够取得比那些由于恐慌全部抛出的投资人更高的投资回报。因为从11月份开始股市就稳步上扬。到1988年6月,市场已经反弹了400多点,也就是说涨幅超过了23%。”

沃伦·巴菲特也曾经告诫投资者,那些无法做到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仍坚决持股不动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

在他们看来,暴跌非但不需要恐慌,反而是赚大钱的最好机会:“股价大跌而被严重低估,才是一个真正的选股者的最佳投资机会。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低价抛出,就算我们的投资组合市值可能会损失30%,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要把这种股市大跌看做一场灾难,而要把股市大跌看做是一个趁机低价买入股票的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聪明的价值投资者在市场陷入悲观和失望时积极行动起来,因为他们看到,只有在这个阶段才能获得如此之多的以低价买入好股票的机会。巴菲特就喜欢在熊市中出手,2000年到2003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四年熊市里,巴菲特动用了超过140亿元美金用于企业收购,并不惜借入数年来金额最大的一笔债务以充实资金实力,简直就像四十大盗闯进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手忙脚乱地把财宝装进自己的口袋。

想要恐慌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商场大减价的时候我是第一个冲进去的人,而当股市遍地“便宜货”时,我却犹像了?

●该放血时需及时放弃

在市场中,投资者不仅要与竞争者博弈,更要与自己的人性弱点,包括贪婪、恐惧、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等博弈。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也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而彼得·林奇也不得不遗憾地感叹:“不要妄想预测一年或两年后的股市走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既然股市根本无法预测,万一再发生暴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林奇的回答是根本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很显然,投资者并不需要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照样可以在股市上赚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就应该一分钱也赚不到。在几次最严重的股市大跌期间,我只能坐在股票行情机前面呆呆看着我的股票也跟着大跌。”

也就是说,不管局势如何,应对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遭遇危险时该怎么办?很简单,也是人的本能反应:苗头不对,快闪保命。认赔出场、设定停损求生存,正是索罗斯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原则。眼捷手快,见坏就闪往往就是求生存最重要的方式。例如1974年,索罗斯在日本股票市场建立庞大的持股比例,有天东京营业员打电话告诉他,日本人对陷入水门案件丑闻的尼克松总统反应欠佳,当时正在打网球的索罗斯毫无犹像地立即决定卖出日本所有股票,由此可见眼捷手快是许多基金操盘人的必备功夫。

2007年2月27日,中国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二”,深成指大跌9.29%,上证指数(行情资讯)跌幅也高达8.84%,分别创下两市近10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沪深300指数下跌9.24%,接近跌停,一个交易日两市市值损失超过了1万亿。面对如此暴跌,每个人都首先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

其实有无数人早已无数次问过这个问题,而且其中一些人经历的股市大跌比我们更惨。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国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达11.5%。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是历史上第一个“黑色星期二”。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又是十月,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便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股市历史上最大跌幅。远远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那天11.5%的跌幅。仅这一天内,美国股票市值损失5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是一个最黑的“黑色星期一”,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甚至自杀。

无数美国投资人在暴跌后也在问:为什么?甚至美国国会事后为此专门成立调查小组。可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出为什么。但是不管为什么,所有投资人在暴跌后都得面临第二个问题:怎么办?最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那些管理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们。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一天之内基金资产净值损失了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林奇是如何应对的呢?

林奇和国内几乎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为了应付非比寻常的巨额基金赎回,林奇把不得不卖的股票都卖了。

过了一年多,他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后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又或者是事情并没有变得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完蛋?”

林奇是掌握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为了应对巨额赎回,只能抛售股票。

大家做投资的目的在于赢利,人性的贪婪在市场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割肉放血毕竟是每个人最不愿做的事情。所以,不少人最初的亏损本来只有0.5%,却总是心存侥幸,期盼着股价的反弹,以个人主观意识代替了客观分析判断,丧失了一次次减少亏损并获得赢利的机会。往往在亏损超过50%以上时才能好好审视市场的走势,但为时已晚。既然发现白己买的股票已经进入漫漫下跌,为什么不及时果断地斩仓走人,非得等到跌无可跌才割肉放血呢?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国内的投资市场带来不小的震动,但它让热过头的中国金融市场和中国投资者,认清了金融市场风险的存在,在含泪放血的时候或许会对这个市场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许正可以促进理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像巴菲特一样踌躇满志

2008年以来全球陷入水深火热的金融变局中,索罗斯在接受商业周刊记者采访的时候形容当前美国的金融动荡为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糟的金融危机,10月1日股神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形容道:“在我成年以后的生活中,我从未看过人们像今天这样对经济感到如此恐慌。他们的担心并没有错。”

这个时候,大多数投资人(包括投资经理)忧心忡忡,夜晚睡觉根本睡不着,因为不知道明天资产会损失百分之多少,一夜之间也许损失10%,也许50%。贝尔斯登垮了,总裁靠卖别墅度日,雷曼垮了,百年历史成了一场梦,美林被收购了,华尔街的一段传奇画上了句号……

然而,从8月29日至10月1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巴菲特33天内个人净资产增加80亿美元至580亿美元,盖茨个人净资产则同期减少15亿美元至555亿美元。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使得全球无数富豪资产严重缩水,不少富豪资产缩水超过10亿美元,拉斯韦加斯矿石公司首席执行官谢尔登·阿德尔森个人净资产就损失了40亿美元。但唯独股神巴菲特仍能逆市“捞钱”,同时也创造了33天逆市赚得80亿美元的神话。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究竟股神巴菲特使了什么“魔法”?

9月21日巴菲特动用10亿美元购买日本汽车及飞机工具机厂商Tungaloy公司71.5%股权。

9月23日,股神再度宣布以50亿美元购买高盛集团优先股。在此次高盛筹资计划中,哈撒韦公司得到了高盛集团9%的股权,如果将所有权证也计算在内,哈撒韦或将持有高盛16%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