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论语》
4982200000022

第22章 成功的启示(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正直善良的君子的心灵总是宽广明亮而又宁静快乐的,它有如朝阳照耀下的一览无余、绿波荡漾的广阔草原,因为他的正直善良的品质与行为使他感受到的只能是生命的和谐自由与幸福快乐,一个不仁不义的小人的心灵总是局促不安而又诚惶诚恐的,它有如置身快刀利剑之下的一棵危在旦夕的小树,因为他的不仁不义的品质行为使他感受到的只能是对自己生命的担心害怕与恐惧不安。

无论得意还是困惑,做人都要能够保持达观,心怀宽广,胸襟开阔。虽然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心情是阳光还是灰暗,我们自己可以做出决定。

生活中某些人在自我狭隘的天地里专心于各式各样的戏剧性表演,他们虚张声势和小题大做只会使人感到可笑。

人生所有的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一旦曝光在心平静气、朴素淡雅的心情之时,立刻就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心底宽宏旷达的人,对眼里的一切,是喜怒哀乐也罢,是辛酸苦辣也好,都给予淡淡一笑。如果过于现实,城府太深,对所有的事情都脱离不开利益恩怨的算计,这种人便毫无快乐可言。倘若在心境上能稍稍超越世俗功利的陈规陋见,胸怀自然清新坦荡。

快乐的心情不但使人感受到朝气蓬勃和旷达安适,同时也使人拥有清醒的回应能力。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遇上挫折,无论错在自己,或者过在别人,一定要以宽恕之道面对现实。困难总会过去,只要不从怨恨出发,不坠入恶劣情绪的苦海,就不会产生偏见,误入歧途,或一时冲动破坏大局,或抑郁消沉,振作不起来。

长期的心情不愉悦,忧郁往往伴着多愁善感,深刻腐蚀着人的精神。日子一长,心情就像五月的梅雨天愁闷不开,使人有扛不起,招架不住的感觉。凑巧,这时如果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工作量突然加大,就容易导致精神崩溃,情绪低落,失去应付任何挫折、恐惧、不安的能力。

苦与乐并非两种境况,全在人的心境中分别,这就是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奋斗,常常可以感受到内心奋斗的喜悦,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如果在得意时骄纵狂妄,往往会种下日后祸患的根苗,乃至导致痛苦的悲剧。人生应抱定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用心去做好,事情过去之后心要立刻恢复平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不至失去。

范仲淹劝告朋友滕子京在人生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说人的忧喜情绪应不因客观景物美好而高兴,也不应因个人境遇不佳而忧伤,而应顺其自然,豁达、超然。

一般人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人毕竟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外界客观环境的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只是要在客观外界向自己压迫而来时,能够慨然以对,洒脱点,想开点,看远点。

《小窗幽记》中说:“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如果眉间有几分愁情,不如去品酒观棋;如果心中有高兴之事,不如去种竹浇花。

愁眉紧锁,有什么事情值得忧愁烦恼?不如去观看他人下棋。世事如棋局局新,又何苦为那些小事愁上心头?在浅酌慢饮之中,可以发现许多事只不过是过分在意,又何必自寻烦恼呢?在观棋酌酒之中,能使内心平和、舒缓。

人如果懂得生活的情趣,就可以从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获得快乐。

种竹浇花的情趣,并不次于与知交共游的快乐。种竹有闲情,花也有其神态,万物各有生机,只是等我去细心体会。懂得快乐的人,天地之间没有不快乐的。

跟随你的心

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文】

如果远方的人还不服,就搞好礼乐制度吸引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会安心地居住下来。

【评注】

朱子曰: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束之,亦不当勤兵于远。

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如何,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更有福气!

生活中拂逆的事情是很多的。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一生很少有几次真正感到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海阔天空。人生遭遇不是个人力量所可左右的,在诡谲多变的环境之中,唯一能使我们不觉其拂逆的办法,就是跟随自己的心,让自己“随遇而安”。

有一个吸毒的囚犯,被关在牢狱里,他的牢房空间非常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倍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一间小囚牢里面,简直是人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轻盈地飞走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

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他才慨叹地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大干世界;如果一个气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常常计较环境的好坏,要注意内心的力量与宽容。

有一位朋友搭长途车子回家。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闷热难当,在烈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真是让人着急。可是,他当时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没有用处,反正得耐心等车子修复才可以走。于是,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修好,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海滨游泳去了。

海滨清静凉爽,风景宜人,在海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他游泳兴尽回来,车子已经修好待发,之后,他逢人便说:“真是一次最愉快的旅行!”

随遇而安的妙处由此可见一斑,假如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恐怕只好站在烈日之下,一面抱怨,一面着急。而那个车子,既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环境和遭遇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样面对拂逆和不顺。“既来之,则安之”,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迁就环境,在既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

寄情于山水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

【今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动,仁爱的人安静。聪明的人常快乐,仁爱的人寿命长。”

【评注】

朱子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山山水水,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如果我们懂得欣赏,一朵花,一片叶子,一尾小小的水中游鱼,都会给我们带来喜悦。

我们常陷于两种不良的情况,忙的时候,埋头忙碌,觉得世界是一团凌乱、挤迫与紧张。闲的时候却又无所事事,觉得这世界是一片空白平淡与乏味,这种种不快乐的心情,其实都因为我们忘记了欣赏这世界的山山水水。如果肯去欣赏,一定会发现大自然是何等的多彩多姿,变化无穷,丰富华美,永远不会使你感到单调和寂寞。

你爱山,山给你回报;你爱水,水给你回报;你爱花草树木,花草树木也给你回报。文坛巨匠郭沫若少年时代特别爱山。每逢假日,他总要踏上乐山附近的大小出头,登高望远,畅抒情怀,从而增强了他“志存高远,攀山不止”的志向。革命先辈李大钊三登五峰山,锻炼和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及毅力,写下了《山峰》、《山中即景》等诗篇。

画坛大师刘海粟96岁高龄时,完成了“十上黄山”的壮举,他站在最高峰,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难怪林语堂说:“一个人如果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也会真的变得伟大起来。”

唐代大诗人杜甫,他一生热爱大自然,把山水当作最好的医生。

有诗曰:“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钩钩。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他认为人有了病之后,不要精神不振,更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自寻烦恼。要多去环境幽静的地方散心解闷,看一看自由自在的飞燕,相亲相爱的鸥鸟,寻找生活中的乐趣,这样便可心悦而去疾。要治病,除了吃药外,还可以下棋怡心,钓鱼抒怀。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一生喜欢旅游,有诗曰:“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诗的大意是,我像悠悠飘荡的浮云,安闲的心情也像泉水那样洁白恬静,边走边看直到尽兴才下山,完全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是大自然恩惠的受益者,他享年85岁,临终之前身体仍很健壮。有诗云:“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云归。”

“不识如何唤做愁,千阡南陌且散游。”

诗人们“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把自己的身心融汇于之中,他们的精神、作品能与世长存,也正是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的结果。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最高享受,谁能体味到“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并生”,谁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法国小说家乔治桑有一段感悟很深的话,“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木、是飞鸟、是树顶、是浮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横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来去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云雀飞时我也飞翔,蜥蜴跳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想的天地仿佛全是我自己伸出来的。”作者把自己与山河大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大自然的脉搏一起跳动,这是何等的空灵,何等的舒心,谁能说这不是人世间的极乐?

著名诗人徐志摩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人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又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

哪一株婆娑的大树没有盘错的根蒂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你在忧虑什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思考,必然会有近在眼前的忧虑。”

【评注】

苏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

远虑,即虑远,是我们对所要采取的一切行动的未来结果的考虑思索,对自己现实的生活,现实的行为所导致的未来结局的考虑思索,这种考虑也就是预见和由此所培养起来的预见能力。近忧,最简单的解释为临近的忧虑,现实的忧虑。

几乎所有人都曾感受过忧虑。尽管每个人的具体感觉不一样,但其本质都是相同的。人们通常认为忧虑仅仅是情绪低落或是感觉饱和,其实这只是忧虑的一部分。事实上,忧虑的核心症状被称为“缺乏快乐”,意思是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我们会感到生活变得异常空虚,毫无快乐可言。我们或许会将满腔的不满与愤怒闷在心里,有时却又变得异常暴躁,甚至对亲人、孩子大打出手。过后,我们又会因之而痛悔,忧虑症状更加严重。

忧虑的两个常见症状是焦虑和恐惧。忧虑的时候,我们会变得脆弱。过去很容易应付的事情,现在却莫名其妙地令人恐惧。忧虑的人有时会变得紧张不安,难以放松。他们感觉自己如同困兽,四处走动,想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有时,想逃出去的想法非常强烈,但是对逃到哪里去,去做什么却不清楚。另一方面,有些忧虑的人会变得反应迟钝,若有所思,神情恍惚。

如果你的办公室正在高楼大厦里,而且你的办公桌总是拥挤不堪,那么光是看见桌上堆满了还没有回的信、报告和备忘录,就足以让人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情绪。更坏的事情是,经常让你想到“有一百万件事情待做,可自己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它们”,这样不但会使你忧虑得感到紧张和疲倦,也会使你忧虑得患上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忧虑带给我们的影响是负面的。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不是忧愁就是病痛,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惨了。通常人的寿命只有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少不更事,不能算;最后的十五年,老朽不堪,耳鸣眼花,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觉,又不能算。余下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吃喝拉撒又花去许多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

这几年如果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还好,倘若“不在愁中即病中”,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账算下来,人活着几乎等于零,够凄惨的!如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简直就没法活啦。尤其像孔子,看得见的如忧国、忧家、忧天下;看不见的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什么都要忧,什么都要管,孔子一生实在痛苦,实在受不了。

可事实上,他是“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论语·述而第七》)。燕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说文解字》上说:“申,神也。”作为“神”的重要构成部分,“申”所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的活动与精神的状态,即精神超越了一切的阻拦与限制,也摆脱了人身的肉体的禁锢而驰骋于天地之间,因此“申”就是人的精神无限舒展的状态,也就是人的精神获得无限自由的状态。天,是象形字,甲骨文写作“火”表示人站在大地上,张开双臂仰望天空,它表达的是人的生命,人的身体自由活泼的状态。

《诗经》曾以“天天其华”来描绘在自由伸展的树枝上盛开的花朵。

所以,“子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是说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唉声叹气,忧愁烦恼。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而且活泼愉快。孔子尽管忧国忧民,但还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让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可爱的老头。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而为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