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知识全知道
4984700000003

第3章 管理常识篇——从头开始学管理,循序渐进入佳境(2)

2.整分合原理

现代管理要求高效率的工作,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管理的整分合原理。

整体观点是整分合原理的大前提。如果不充分细致地了解整体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的分工必然混乱而盲目。因此管理者的责任在于从整体要求出发,根据明确的分工而确定的工作规范来检查执行情况,处理发生的问题和考虑发展措施。

没有分工的整体构不成现代有序的系统,没有分工的协作就会形成低效率。协作是以分工为前提的,没有合理的分工也就无所谓协作。只有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组织严密有效的协作,才是现代科学管理。因此,要真正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合理的分工是十分重要的,但分工并不是现代管理的终结。分工也不是万能的,它也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分工的各个环节,特别容易在生产的时间和空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相互脱节。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协调各个环节,有计划按比例地、综合平衡地发展,才能创造出真正高水平的生产力。这就是有分有合,分而后合。如果只分工而不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其效率就不会高。

3.封闭原理

封闭原理是指任一系统内管理手段和管理职能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指挥中心是司令部,管理的起点是由指挥中心发出指令,指令同时被发向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指令执行效果输入反馈机构,反馈机构在对信息经过处理,比较效果与指令的差距后返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根据情况发出新的指令。作为管理手段的机构来说,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封闭回路,这种封闭回路越严密、越完善,管理就越科学、越有效。

和管理机构一样,作为管理的各种法规也应该构成封闭的回路。要建立健全各种管理的规章制度,不仅要有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而且应有对应执行的监督法,还必须有反馈法,另外还要有奖惩法等等。比如,建立岗位责任制是一个管理法,但如果没有监督,执行好坏又没有明确的赏罚办法,这个法就不封闭,就只是形式而已。

4.反馈原理

反馈原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利用反馈作用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有效地实现管理的目标。实质是建立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所谓反馈,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现代管理的因素复杂,变化多样,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反馈原则,重视信息,注重调查研究,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保证管理能够科学地、有根据地进行。

反馈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1)灵敏。反馈系统必须灵敏、及时地发现管理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和变化信息,也就是及时地发现问题和情况。

(2)准确。反馈系统必须对信息和发现的情况进行过滤加工,使其成为准确可靠的信息。这一点直接关系到指导企业下一步行动决策的有效性,意义重大。

(3)有效。把经过过滤加工的信息转化为指挥中心有效的行动,以修正原来管理上的偏差,使之符合实际情况,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在现代管理中,反馈系统很重要。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断。管理只有在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这样一个无穷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5.能级原理

管理的能级就是根据管理的功能,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相应的级别中去,各占其位,各做其事,各显其能。

管理能级使管理能够有规律地进行,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现代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系统,使管理的各项要素进入相应的能级中去。

实现管理能级有以下三条途径:

(1)管理能级必须按层次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稳定的管理结构应该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从最高层到最低层,各层领导者逐渐增加,这样才能稳如泰山。而梭形、倒立三角形之类的结构则是不稳定的,它们的特点是上宽下尖,也就是说从最高层到最低层,各层的领导者逐层减少,头重脚轻,一触就倒。

管理三角形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是决策经营层,它是确定企业系统的大政方针的;第二层是管理层,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来实现经营方针的;第三层是执行层,它是贯彻执行管理层指令,直接调动和组织人、财、物等;第四层是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

(2)不同等级之间的职责和权力不同。管理的最优化除了划分合理的能级外,还必须使管理系统中各个不同的能级与它们相应的责、权、利相结合。因为,能级管理不仅将人或机构按能级原理合理地组织起来,而且规定了不同能级的不同目标任务。下一能级的目标是达到上一能级目标的手段,只有下一能级圆满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保证上一级顺利地达到目标,这样环环相扣,逐级保证,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能级原理要求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能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以保证所在能级的目标的实现。同时,得到各自应得到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如有失误之处也应按组织章法论处。只有这样,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3)各类能级要能动地对应。现代管理要让有才能的人处于相应能级的岗位上,这就叫“人尽其才,各尽所能”。高一级的管理人员应比他的下级具有更大的才能,实现各类管理能级的对应,才能发挥最佳管理效能。如今,我们提倡“干部能上能下”,“人才合理流动”,这也是为实现能级对应的科学卓见。

6..弹性原理

现代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才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企业系统弹性包括伸缩性、灵活性、可调性、留有余地等。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弹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系统应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二是当企业内部发生某种不平衡现象时,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管理工作的协调性、统一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注意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不符合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

企业管理的弹性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大体上可分两种:

(1)局部弹性。比如,在预测环境的变化时,数值允许有误差范围;确定计划指标时应当留有余地;生产设备与生产组织要具有可调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财务管理上要利用弹性预算,建立后备资金;在原材料等物资供应上,要有保险储备,以应付意外的需要;在人员素质上,要在工人中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要使工程技术人员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各项管理制度既要具有科学性、严格性、严密性、严肃性,又要具有因地制宜的适度灵活性。

(2)整体弹性企业的整体弹性,并不是局部弹性的机械整合,而是企业具有好的基本素质,包括技术素质、人员素质和管理素质。只有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企业才能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7.系统原理

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的全面系统分析,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是指互相依赖的若干事物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运用系统原理研究管理问题,就必须对管理的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它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系统组成、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演变、系统联系、系统历史。

为了在管理中准确地运用系统原理,必须抓住系统的三个重要特性:

(1)整体性。任何系统都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系统的构成要素,在独立状态下有自己生存的时间和空间,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还有自身的活动方式和运动规律。但是,这些要素一旦构成系统,就集合为一个整体,组成为系统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维持和确定系统整体动态平衡的作用。

系统整体性这一基本思想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将整体的各个部分、因素、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以便从中找出具有共同性、规律性的东西。对局部的研究,目的是要加深对整体的认识。在管理领域中,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来源于系统和管理环境、系统和管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重视研究管理系统的整体性,是管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必须有全局观点,必须系统地统筹规划。

(2)相关性。系统中某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周围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系统的变化,这就是系统的相关性。系统的相关性和系统的整体性是一致的。

系统的相关性是普遍而多样的,既有内部相关,即系统变化的内在依据,又有外部相关,即系统变化的外部条件;既有本质相关,又有非本质相关;既有直接相关,又有间接相关;既有因果相关,又有统计相关;既有精确相关,又有模糊相关;既有结构相关,又有功能相关等等,相关的多样性,决定了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相关特性对系统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研究管理系统时,应从管理系统的相关性出发,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各个事物和各种关系,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主从关系和内外联系,才能揭示管理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3)有序性。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条不紊地按照等级和层次进行的,这就是系统有序性的基本含义。

系统的有序性主要在于揭示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序性即系统结构或内部状态的有序性。它包括空间上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的有序性两个方面。在系统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必然体现在时间内和空间上的组合方式和排列顺序。因此,凡是系统都是有序的,无序仅是一种低度的有序。系统的有序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的演化是有方向的,可以从无序到有序,也可以是从有序到无序。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或走向更高的有序,必须保持开放,在外界环境中耗散物质、能量、信息以抵消系统内增加的,这是必然条件。各系统按照一定目标协同运动,即通过系统和系统间的协调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这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8.效益原理

企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利润。

管理的效益原理就是从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出发,运用系统观点指导企业的各项活动,使它们彼此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以较少的劳动和时间耗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管理活动中,效益原理分为价值原则和时效原则。

(1)价值原则。价值原则在企业管理中是用来评价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算性,也就是管理系统支付了多少,带来了多少效用。这是现代管理中价值原则的集中反映。价值原则中的“效用”是指管理工作完成目标和任务的效率,是管理活动的整体效能。这里的“价值”既包括物力、财力的消费,也包括智力、时间的消费,是一种综合的成本效用概念。

用价值原则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一般情况是:有利程度高、效益大、好处多则价值高;有利程度低、效益小、好处少则价值低。

(2)时效原则。时效原则是指管理要特别重视时间的效率和效益。现代企业面对着复杂的社会和市场环境,所以企业经营必须时刻考虑时间价值,“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生产力发展是一个过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个过程,管理也是一个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时间因素。例如:我们衡量企业物化劳动利用效益时常用费用率指标,衡量资金利用效益时常用资金周转率,衡量劳动利用效益时则用劳动效率指标等。这些指标本身就体现时间概念,意味着单位时间内产量越高,消耗越少,周转速度越快,流通量越大,创造价值越多,劳动效率就越高。因此,为了提高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效率而做出的努力,实际上就是为控制时间而奋斗。一切企业管理中的差距,归根结底都是时间差,时间差就是企业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差距,就是管理水平、企业素质的差距。从这一意义上说,时效原则是效益原理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管理的所有原理中均有体现的原则。

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方法,是管理者为实现各种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它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六种。

1.依法治企

企业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要想进行有效管理,建立稳定的秩序,就必须实行法治管理。

依法治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各种法规;二是注重这些法规在司法工作中的运用。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依法治企具有以下特点:

(1)稳定性。法规一旦制订和颁布出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2)权威性。法规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各级管理机构制订和颁布的。每个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不允许违抗。

(3)规范性。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准则,它用严格的语言准确阐明一定的含义,只允许对它做出一种意义的解释。

法律方法在管理中能保证社会经济运行的必要秩序,使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能调节各种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促进管理系统的发展。

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细则、合同、标准、规章制度以及各级机构和管理系统所制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种社会规范都是如此。

法律规范通常由条件、规则、制裁三部分构成。

法律方法原则上适用于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它更适于处理某些共性的问题,便于集中统一领导,使管理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的功能。但是它缺少灵活性和弹性,也不利于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阻碍管理系统的发展。因此,法律方法要结合其他方法运用。

2.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依靠企业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法定权力,通过命令、指示、规定、规章和制度等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

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无偿性、垂直性等特点,因此,企业所有成员对上级所采用的行政手段都必须服从和执行。

现代工业企业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相衔接,使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各个劳动者的活动能互相配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企业的管理者也只有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才能有效地统一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意志和行动,才能组织企业全体成员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