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7天让你读懂管理心理学
4985600000009

第9章 看不见的手——决策心理学(5)

“我喜欢创作,可我却在做指挥”,这个矛盾一直在折磨着伯恩斯坦。当他在舞台上无数次接受掌声和鲜花时,有谁能明白他内心的隐痛和遗憾?

伯恩斯坦是出色的,但并不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大半辈子都活在苦恼和矛盾之中,甚至最后还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伯恩斯坦的经历告诉我们:“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这也是不值得定律给予人们个人的启示: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

美国著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很小的时候就对新闻感兴趣,14岁时,他还成了校报《校园新闻》的小记者。每周学校还会请休斯顿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来给小记者们讲授一个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校报的编辑工作。有一次,克朗凯特被安排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可是,那天正是克朗凯特一个好朋友的生日,他必须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只好胡乱对付了一篇稿子交了上去。第二天,克朗凯特被弗雷德叫到办公室。弗雷德很生气地说:“克朗凯特,你的文章糟糕极了,根本就不像一篇采访稿件,该问的没问,该写的没写,你甚至连被采访者是干什么的都没弄清。克朗凯特,你应该记住,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如果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这句话成了克朗凯特的座右铭,一直鞭策了他70多年,正是因为这句话,克朗凯特才对新闻事业忠贞不渝。

一个鞋匠接了顾客的一双鞋来修理,但是当鞋修好以后,顾客发现他所做的绝不止是修理工作。他在每只鞋里都放上了一块用蜡纸包着的巧克力夹心饼干,并且附上一张纸条:“任何值得一做的事情就是值得做好的事。”然后把鞋交给顾客。

你不是克朗凯特,你也不是鞋匠,但是你知道“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这个道理吗?并且不仅要把它做好,还要用100%的精力。画家莫奈曾画过这样一幅画:修道院里,几位天使正在工作着,其中一位正在架水壶烧水,一位正提起水桶,还有一位穿厨衣的天使,正在伸手去拿盘子……这些事情虽然很单调,但是在天使看来都是值得做的事情,所以她们就全神贯注地把它们做好。

班尼斯说:“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较重要的事物却总是很敏感。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在生活中,总是为一些美中不足自寻烦恼的人很多,很显然,这种人是在平白无故消耗自己的精力,他忘了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事,也忘了不值得做的事一定不能做的道理。

张毅是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生,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工作。工作没多久,他就凭借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为公司开发出了一套大型财务管理软件,得到了单位同事的称赞和领导的肯定,去年还被提升为开发部经理。张毅不但精通技术,还是一个值得下属信任和尊敬的上司,开发部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公司老总认为张毅是个人才,就把他提升到总经办,负责全公司的管理工作。接到任命通知后,张毅并不高兴,因为他深深知道自己的特长是技术而不是管理,如果去做纯粹的管理工作,不但会使自己的特长无法发挥,还会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被荒废掉,尤其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喜欢做管理。可是,碍于领导的权威和面子,张毅还是接受了这份对于他来说不值得做的事情。

果然,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上司也开始对他施加压力。现在的张毅不但感到工作压抑,毫无乐趣,还越来越讨厌工作和这个职位,甚至想到了跳槽。

职场中人3/4的精力都要花在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上,如果一天花这么多时间在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上,那么工作恐怕就要变成一件再痛苦不过的差事了,就像张毅一样,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远大前程。

21、沃尔森法则——你能得到多少,取决于你知道多少

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这是由世界著名的IBM公司的前任总裁S·M·沃尔森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商业原则。人们往往把这条原则归纳为另外一句精练的话: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日本尼西奇公司原是一家生产雨伞的小企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董事长多博川看到了一份最近的人口普查报告。从人口普查资料获悉,日本每年有250万婴儿出生,他立即意识到尿布这个小商品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按每个婴儿每年最低消费2条计算,一年就是500万条,再加上广阔的国际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被大企业不屑一顾的尿布,结果畅销全国,走俏世界。如今该公司的尿布销量已占世界的1/3,多博川本人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的“尿布大王”。

多博川从一份人口普查报告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他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力和及时出击的战略。获取情报重要,快速对情报作出反应更重要,这就要求商家要善于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原来的思路和方案,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到市场变我也变。

1988年春季,全国钟表订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订货会开了两天,商家只是看货问价,就是不订货。然而,第三天一大早,所有上海表突然降价30%以上,有的品种竟降到了一半。各厂大员们措手不及,纷纷打电话回厂请示,又是开会研究,又是报告请示,待决定降价时,已过去了好几天,上海人早把生意给做完了。

凭借自己对订货商家只看不买的游移态度,上海表厂马上想出了以降价应对的策略,并快速付诸实施,最终实现了钟表订货会的一枝独秀。其他厂家由于反应迟钝,就只有事后反悔的份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前夕,广东“健力宝”的决策者们感觉到这是一个重大的促销机会。通过种种努力,“健力宝”被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首选饮料进军奥运会。中国健儿首次在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也为“健力宝”赢得了一块“金牌”。日本《朝日新闻》首先刊出了题为《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的奥运专电。随后,华文《纽约日报》、《联合早报》等世界级报刊先后刊载盛誉文章。“健力宝”被誉为“东方魔水”而名声大噪。世界各地的华商纷纷前来订货,希望为祖国的名牌产品走向海外助一臂之力。

健力宝及时抓住了机会,巧妙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大成功。与他们相比,许多管理者在市场发生变化,面临新的商机时(这是对商家最重要的情报),要么反应迟钝,错失良机;要么墨守成规,不屑一顾,把一次次成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因此,要切记随机应变,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幸运之神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在与竞争对手的征战中,情报尤其重要。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自己处于优势,怎么都能将对手挤出竞争领域,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关键是很多时候都是胜负难料的,在对击败竞争对手根本没有什么把握,市场也看不出来对自己的公司多么有利时,怎么办?精工钟表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案例。

20世纪60年代以前,历届奥运会的计时器供应权都被瑞士名表行欧米茄公司垄断。1960年,国际奥委会将1964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交给了日本。日本精工钟表公司看到了这是一个对欧米茄发动攻势的机会,为深入了解自己的对手,精工派出了一只高素质的“间谍”队伍对欧米茄的计时器进行了侦察。他们发现,欧米茄公司的计时器都是机械表式的,误差较大。要想战胜欧米茄,就必须在减少计时器的误差上下功夫。精工对症下药,组织了大批研发人员开发一种误差更小的计时器。不久,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951Ⅱ石英表研制出来了。这种计时器每天的运行误差只有0.2秒,而欧米茄的计时器误差则在30秒以上;与当时类似于小卡车大小的计时器比较起来,951Ⅱ石英表只有3千克,已经够轻巧了。

951Ⅱ石英表的这些优势很快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官员的认同,不久,他们就做出了将1964年计时器供应权交给精工的决定。精工终于取得了在计时器上对欧米茄的竞争成功!

精工的成功得益于自己对竞争对手的全面了解,和针对其弱点进行战略突破的策略。它的成功,给人们以不小的启示。

22、倒U形假说——半兴奋状态才是最佳状态

倒U形假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他的学生多德森提出的。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保持一种轻松而不放松的心态。所以也有人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贝克尔境界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度”,中国人有“过犹不及”、“把握分寸”等类似的说法。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过一个实验对这个假说进行求证:齐加尼克把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实验结果显示: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

比如一个人若长期处于压力或过重压力之下,他的身体最终会因无力招架而崩溃。他可能会患上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等生理疾病,或者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同时,过重压力还有可能导致个体行为改变,如酗酒或服用镇定剂。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比赛上,一位跳高运动员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教练对她说:跳过这两厘米,你想要的那幢别墅就到手了。然而,她就是没有跳过这两厘米。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受了伤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同样面临着冲击金牌的最后一跳,教练对他说的是:跳完这轮,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妈妈做的小馅饼了。结果,洛加尼斯用他的毅力和精神风貌超越了自己,也征服了世界。

同样是激励性诱导,房子却不如馅饼,这就是倒U形假说理论的奥妙。

简单地说,运动心理学认为运动员极度兴奋或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都不能达到最佳状态,而只有处于轻度兴奋中,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这就像是给气球吹气,吹得太足,容易爆炸,吹气不足,气球飞不高,而只有吹得恰当,才能使气球轻盈灵活地飞起来。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要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主动给自己加压是很必要的,同时要学会把工作中的压力变成不断前进的动力。到公司的第一年,你可能是个毛头小伙子,那第二年,第三年呢?因此,如果你要想增加自身价值的含金量,就非得主动加压不可。

举个例子,你可能从事编辑工作,并且立志当专业杂志的主编。可是,当你初到杂志社时,或许只能做校对等简单的工作或者是给读者回信等单调的杂事。

但你千万不要气馁,一定要逼着自己把琐碎的事情干好了,让上司看到你的耐心、细心与恒心,这样你才会逐渐得到上司的认可,有机会写些稿子,朝记者的方向发展。

等记者的工作熟练后,就要以版面编辑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主动给自己施加压力,这样才能最终完成从记者到主编的转变。只有不断给自己压力和危机感,才能不断发掘潜在的能量,从而一步一个台阶,迈上人生的巅峰。

但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倒U形假说”,如果压力过大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你想很快成为一名知名编辑,刚到报社你就非要做高级编辑的工作,即使经过你的力争,上司勉强同意交给你负责了,但是会因为你的力争而对你有一种厌恶感,就会戴着有色眼镜去关注你的工作进展。本来作为刚出校门的学生,你的经验就不足,出点差错是难免的。但是当你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时,你的差错就会被放大,再加上上司的挑剔,你很快就会因为能力有限而无法胜任这个工作,每天的任务会让你晕头转向。结果,压力大得不得了,你会很容易地丧失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所以,掌握好节奏,让自己循序渐进地前进,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