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世界历史
4986400000035

第35章 大国的崛起——带给我们的启示(1)

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长期以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和政治家呕心沥血去探寻其中的逻辑线索,产生了多少启迪今天的著述宏论和丰富实践。然而,大国兴衰又是难有最终答案的难解之谜,这不仅在于问题本身具有的复杂性,而且也由于世界在变化,历史在进步,不同国家兴衰的轨迹不可能简单重复。由此而来,有关大国兴衰的探讨也就永远不会过时。

第一个殖民地大国:葡萄牙的发家

16世纪中叶,葡萄牙海外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和印度东、西部海岸拥有大批贸易据点,控制了印度洋岛屿锡兰(今斯里兰卡)、霍尔木兹、马六甲、香料群岛和澳门,并在日本拥有一个据点,在巴西也建立了一个立足点。在帝国之外,葡萄牙探险者的传教士曾涉足于遥远而神秘的越南和西藏。

葡萄牙人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竭力排斥欧、亚各国商人,截断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往来,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人口不到200万的小小葡萄牙,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变得富庶强大,欧洲的权力中心也从意大利的城邦国家转移到了伊比利亚国家(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盛世之下有隐忧。欧洲其他国家眼红葡萄牙取得的成功,他们或跟随或绕开葡萄牙纷纷染指香料贸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葡萄牙自身的问题充分暴露,很快地处于劣势。

第一,人口过少。在16世纪初葡萄牙的人口只有150万,对于一个跨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帝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1515年,在与摩尔人的一次海战中,一次就有4000名葡萄牙士兵丧生,随船准备在北非殖民的葡萄牙人被俘,许多人被当做奴隶卖掉。国王曼努埃尔视为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报仇,但人力和金钱十分匮乏,远征队最终没能组织起来。这也意味着葡萄牙对北非100多年的殖民活动以失败告终。由于兵力的不足,使葡萄牙人的殖民网络除几个关键地点外,都是以据点形式存在,根本无力控制内陆,建立直接殖民统治,同时也无力去控制主要港口以外的其他港口,这给其他竞争者以可乘之机。

第二,财富大量流失。葡萄牙大帝国在极盛时期什么都创造了,唯独没有增加财富。葡萄牙对香料贸易的控制远远达不到独占的程度。每年出发到印度的12艘船很多没有回来。葡萄牙曾在16世纪初期实现了对香料贸易的垄断,但很快地威尼斯人就表现了商人的顽强和灵活。他们经常作为私营商人跟随葡萄牙舰队出航。他们与穆斯林合作,在葡萄牙人控制范围之外又开辟了香料贸易的航线,除此之外,由于红海始终没有被封锁,威尼斯人先后与埃及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合作,继续使用这条航路。

第三,国内享乐之风盛行。当大量的财富突然来到时,葡萄牙人没有投资于生产,而是把大量的财富投入到消费之中。不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都大兴奢侈之风,浪费大量财富。一名布拉甘沙公爵每次举杯饮水时,他的宫殿里都要奏乐致敬。到16世纪中叶,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的情况已相当严重。葡萄牙的繁荣太多地依赖香料贸易,很少有其他财富来源,一旦香料贸易出现问题,又无所追求的话,衰落就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平庸的国王。1521年“愚蠢又顽固”的若奥三世即位,他唯恐身后留下来的帝国比他即位时缩小,又不能正视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地不愿作任何的撤退。然而,事实上葡萄牙又不得不放弃北非萨菲、阿泽穆尔、阿耳卡塞尔-塞格尔和阿尔济拉四个据点,在摩洛哥的据点仅剩下休达和丹吉尔了,这也表明大北非帝国迷梦的破灭。作为一个衰落中的帝国,若奥三世采取了完全孤立或接近孤立的政策,他宁愿忍受侮辱也不愿投入战争,也不和其他欧洲强国结成联盟。1578年8月5日,军队陷入包围,全军覆灭,国王也丧了命。

各方势力为争夺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加剧了葡萄牙政治局势的混乱。然而从血缘上讲,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最有优先权,因为她是曼努埃尔的一个女儿。菲利浦二世通过武力打败了葡萄牙国内的竞争者,于1580年被选为葡萄牙国王。葡萄牙不复存在。由于西班牙政府忙于当时欧洲的战事,一直未曾采取任何措施来维护葡属殖民地,葡萄牙多年经营的殖民体系趋于瓦解。从16世纪90年代后期起,葡萄牙在东方的殖民地,日益受到荷兰的排挤。到17世纪初,英国殖民势力又接踵而至。1605年荷兰把葡萄牙人赶出安汶,1619年赶出雅加达,1641年赶出马六甲。英国人在1622年夺取霍尔木兹,1630年迫使葡萄牙停止商业竞争,1654年强令它开放东方一切据点。在美洲,1624年荷兰人便已侵占巴西。葡萄牙在东非的势力,也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衰落。经过几十年的沉沦,葡萄牙虽然在1640年最终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但此时的世界局势已经大变,荷兰的殖民势力已经巩固。尽管葡萄牙在1654年将荷兰人挤出巴西,但它的东方殖民帝国早已被全面瓦解。到18世纪初,它在东方的殖民据点,只剩下果阿、第乌、帝汶和澳门等有限的几处。它再也不是一个强国了。

贪婪的掠夺者:“黄金漏斗”西班牙

1588年无敌舰队的覆灭,标志着西班牙的衰落,1598年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去世,说明西班牙黄金时代的终结。无敌舰队的失败是军事上的失败,但黄金时代的终结却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有了金银就意味着富强,西班牙之所以能成为强国,与之不无关系。但金银的大量输入引发了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首要的就是通货膨胀。大量的金银使得金银的价格下降,物价上涨,首先是农产品,既而是工业品。到了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谷价上涨了5倍。法、英、德等地区的平均物价上涨了2倍半以上。价格的上涨使西班牙制成品价格昂贵,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在国内由于物价上涨速度超过了普通人的收入增长速度,造成群众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日益狭小。其次,就是对国内工商业的打击。由于本国产品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不占优势,为了挣钱,国内外纷纷把其他国家的产品走私到西班牙来,从而进一步打击了西班牙本已弱小的工商业。

军费开支耗空了财富。在整个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一直打仗,意大利战争、与德意志新教徒的战争、镇压尼德兰革命、与土耳其人的战争、与英国人的战争,还有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等等。一个不稳固的大国,怀着过时的梦想,拥有如此多的对手,卷入如此多的战争,结果是很难想像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支撑的问题。在多场战争的背后,就是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开支。在15世纪,欧洲开始了一场军事革命,战争规模扩大、新兵器崭露头角,攻打坚固的城防设施需要大量的人员,这一切都使得军费开支直线上升。1552年,查理五世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西班牙、大西洋和地中海各条战线上同时受到攻击,于是他在德意志和尼德兰出动了109000人,在伦巴第出动了24000人,在西西里、那不勒斯和西班牙出动了更多的人。海军的花费更加惊人。由于广泛的敌人的存在,西班牙的船越造越大、数量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先进。在1574年,菲利浦二世拥有146艘大帆船,几乎是十几年前的3倍。1580年吞并葡萄牙后,敌人的增多,迫使菲利浦扩大舰队规模。经济的窘迫影响了西班牙的军事能力,军事能力的削弱也影响了财富的获得。

西班牙趁欧洲其他国家忙于自身事务时,占得先机,取得了成功。17世纪,西欧各国力量不断增强,他们不满足教皇对西班牙霸权的承认,趁其沉陷于欧洲不能自拔的机会,开始了挑战西班牙帝国的过程。竞争主要在三个地区展开:一个是欧洲本土和地中海,一个是美洲和大西洋地区,一个是东亚和东南亚。在欧洲本土和地中海,西班牙在一场接一场的车轮战中消耗着自己的力量;在美洲和大西洋,西班牙建立的贸易垄断制度面临着其他国家走私和海盗行为或偷偷摸摸或明目张胆的破坏。与腐败的官员勾结的走私分子吞蚀着西班牙的市场,在菲利浦二世统治时期,美洲殖民地进口商品中的90%来自于其他国家。到18世纪,这个数字变成了19/20。大西洋上的海盗给西班牙的船只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西班牙往欧洲运送白银的船只是他们掠夺的目标。他们有时还攻入防护薄弱的城市,烧杀抢掠。在美洲大陆上,也出现了其他欧洲国家的身影,他们在美洲试图建立永久居住地,从西班牙口中抢食吃,这也是对美洲争夺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587年荷兰商人在巴西出现,1621年,他们建立西印度公司,以后又相继占领巴西繁华的圣萨尔瓦多、伯南布哥等城市。1623年,法国人和英国人分割了圣基茨岛,英国的议会决定设立西印度公司。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不仅在南美洲进行殖民活动,他们还到西班牙尚未正式占领的北美洲拓殖,并以此为跳板不断地向西属美洲渗透。

在亚洲的竞争更加激烈。西班牙在亚洲采取的是守势。1600年,英国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人也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他们打破葡萄牙人的垄断,来到东方贸易。1595年,葡萄牙人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印度洋航线的秘密被荷兰人公布出来。1606年,葡萄牙和荷兰的舰队在马六甲进行了一场海战,战败的葡萄牙失去了东方海上霸主的地位。荷兰取代了它的位置,1641年,马六甲被荷兰人占领,葡萄牙的东方贸易航线被截断。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强大的殖民地,西班牙在菲律宾从此处于守势。

西班牙在17世纪迅速衰落,1700年国王查理二世的死亡引发了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后,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领土丧失殆尽,直布罗陀成为英国殖民地直到今天。受法国大革命的鼓舞,西属美洲开始了独立战争,到1826年,除古巴外,各殖民地先后独立,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终结。西班牙再也没有恢复它的荣耀。

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成功的经验很相似,都是比其他国家先行一步,通过百折不挠的精神,发现通往富裕东方的航道,开展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从此开始了积累巨额财富的过程。不同的是,西班牙在殖民地所获的财富更多的直接表现为金银。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行为的意义是非凡的。抛开殖民掠夺的性质不谈,他们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改善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本来相互隔绝的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在东西方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从此开始对东方占据优势,并最终奴役东方。

相对于这些绝难重复的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导致他们快速衰落的失败教训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两个国家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只用于消耗不用于生产,结果非但不能发展自己,反而阻碍了自己的进步。追求自己实力所达不到的目标,最终耗费了国力,尽管拼尽全力,也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殖民扩张发大财:“金融资本家”金荷兰

荷兰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商业,尤其是船运业,也就是对外转口贸易。本身无资源的荷兰过多的依赖于对外贸易,说明了其经济基础相当的脆弱。银行的放贷对象多为各国君主,在战乱频生,各国经常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贷款常常收不回来,这不能不深深地影响荷兰的经济,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

脆弱的经济基础。荷兰缺乏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以及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虽然它成为世界霸主,但发展后劲是不如英法的。它过于依赖外贸的脆弱的经济基础也十分容易受到打击。当18世纪时,西欧各国逐渐从内部混乱中抽出身来,他们采取高关税和对本国企业进行高额补贴的办法与已占据垄断地位的荷兰展开竞争。荷兰的优势被迅速削弱了。根据通过波罗的海门户松德海峡松德海峡是波罗的海的门户,荷兰早期最有利可图的生意是通过此将货物运往欧洲各地。的记录,1497年,通过的荷兰船只是567艘,1597年是3908艘,1697年超过了4000艘。从此以后就开始下降,1781年就只有11艘了,以后虽有好转,但也不到先前数目的一半。这反映了商业全线的衰退。与南美洲的贸易也于1713年被英国垄断。曾经非常赚钱的渔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在1736年有219艘渔船,10年后就只剩下144艘了,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过。东印度公司的高股息政策也坚持不下去了,董事们采取金融欺诈的方式来使收支平衡。为了维持高股息,使股票保持高价位,公司往往宁可以3倍于国内的利息借债也不让国内的人知道公司缺钱。1780年以后,它实际上已经破产了。

大量贷款成为坏账。由于经济的极度繁荣,18世纪的荷兰成了全世界的大借贷国。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荷兰就是一个由舰队守卫的帐房。但问题在于,荷兰向每个国家贷款时,还意味着它必须和每个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若与英国或法国开战,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立即停止支付大部分的利息,因而对总体的繁荣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更糟糕的是,不管荷兰卷入与谁的战争,将都意味着它在与自己的资本作战。出于这个原因,与任何一个国家的战争都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加以避免。但现实是,荷兰不断地卷入战争中,不仅支出大量军费,也损失大笔的利息。法国大革命,也让荷兰损失了一大笔收入。

在国外大量的投资,对国内的产业而言就意味着直接的损失。生活费用在繁荣的尼德兰要大大高于周边国家。当各产业被迫与海运商船竞争时,产业主必须付更高的工资才能得到人手。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也就意味着投入的资本只具有较低的利润率。但是出于投资者的本能,当在国外十拿九稳可以得到6%或7%利润的时候,便不会以4.5%或5%的预期利润在国内投资。这表明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当来自国外的竞争开始严重影响荷兰的市场时,荷兰的制造商无力扩大生产以迎接这个新的竞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