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4987400000028

第28章 千古自然名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处】出自唐·王维《使至塞上》

【释义】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解析】原诗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后赤壁赋》。

【释义】月亮升上高山顶就变得小了;潮水回落,水底的石头就露了出来。

【解析】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苏轼突然想到了酒,急忙赶回家中。见他回家,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后赤壁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处】出自唐·王维《山居秋暝》

【释义】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解析】原诗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是写山居秋天晚暮幽静景色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且从诗人欣赏的角度,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情趣。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黄昏时节山居生活的恬静清幽,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中体现出来的禅意。王维一家都是佛教信仰者,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了晚年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另外,他还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旧唐书·王维传》称他“三十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再者,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这正好与佛经《维摩诘所说》中的一位得道的释尊称许的神通广大的大居士维摩诘长者同名。王维接触佛教应该算是比较早的,但真正接受佛教思想,则大约始于开元十五年左右,时年27岁。在他所作的《桃源行》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的境界,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处】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释义】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慢流。

【解析】原文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本是极常见到的自然景物,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笔下生花,将其描写得如此充满生命力,并给人以欢愉。欧阳修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陶渊明,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公元405年,当他41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颜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归去来辞》就是在他辞去彭泽令后写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处】出自唐·杜甫《登高》

【释义】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解析】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濒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因此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出处】出自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释义】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解析】原诗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的这首《咸阳城东楼》,写的是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所引起的感慨。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此诗作于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作者任监察御史时。一上咸阳城楼,首先看见“蒹葭杨柳”,有“似”故乡的“汀州”,因而触动“万里”乡“愁”;后来又凭眺“秦苑”“汉宫”的遗迹,只见“鸟下绿芜”“蝉鸣黄叶”,一派荒凉景象,因而又发出“当年事”唯余“渭水东流”的慨叹。

“溪云初起日沉阁”中,据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阳城南的皤溪,“阁”是指城外西边的慈福寺阁,写的是咸阳城楼所见。下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这个时候,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的危机,社会也是到了大变动的前夕了,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即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出处】出自唐·杜牧《泊秦淮》

【释义】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解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诗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杜牧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深感社会危机四伏。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关于《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他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他在后庭摆宴时,必唤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然后让文臣作词,选其中特别艳丽的句子配曲,一组组分配给宫女,一轮轮地演唱。其中有“壁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更有一首《玉树后庭花》歌词中云:“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陈后主的好日子就像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公元582年至589年),589年,隋兵进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帮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出自唐·杜甫《望岳》

【释义】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解析】原诗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其中就引用了这首诗,这首诗还化用了《孟子》中的一个典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现在的蒙山,相传,孔子登东山是沿泗水、卞桥、仲村一线,从东蒙古道攀缘其巅的。因为登上蒙山绝顶,遥望四方,琅琊在其东,徂徕居其西,大岘处其北,抱犊位其南,鲁国山河尽收眼底,所以孔子登临时才有“小鲁”的感觉。而登上泰山,自然就有小天下的感觉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释义】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解析】原诗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的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其中,《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儒将风度。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出处】出自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释义】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

【解析】原诗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盛唐早期的著名诗人,与李白同时而年长。李白这些晚辈大诗人都对这位前辈尊敬有加。李白曾有诗篇赞美孟浩然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出身门第不高,难有腾达机会,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投机钻营,故直到五十来岁,尽管诗名传天下,却始终还是一介布衣。当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任重职,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维官署时,皇帝突然驾临。因为事先没有通报,孟浩然不免有点慌乱,爬到床底下躲了起来皇帝进来后,知道官署里还有客人。王维瞒不过,只好把孟浩然叫了出来。皇帝对孟浩然说:你的大名我也早就听说过了,不知道你最近可有些什么新作?

这是孟浩然一辈子都难得的好机会,于是献上这么一首诗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看了很不高兴。说道:君为大才,我非明主。不是我不用你,是你从来都没有找过我。现在你在诗中却言我抛弃你,这叫人如何说起?你还是归你的南山(唐人好隐居长安郊外的终南山,以此作为升官捷径,故南山有隐居之义)去好了!就这一句话,把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给堵死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出处】出自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释义】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解析】原诗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首句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只为突出佛寺之多。

对于这首诗,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人何文焕则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反驳:“千里莺啼绿映红”云云,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圆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红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在烟雨中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处】出自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释义】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解析】全诗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