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华句源(超值金版)
4987400000054

第54章 附录1经典的歇后语——言有尽而意无穷(1)

郑庄公挖地道——不到黄泉不相见

【解析】郑庄公的母亲从小就不喜欢他,而喜欢他的兄弟共叔段。她如此偏心,后来竟然发展到帮助共叔段谋反、意欲置庄公于死地的地步。郑庄公愤怒之下,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母亲见面。后来,他心生悔意,在一个聪明的大臣的帮助下,“掘地及泉”,母子相见,重归于好。这个故事包含了两个元素:一是孝心,二是智慧。庄公反悔之后孝心大动,这本让人十分欣慰,后来又使用巧妙的办法尽了孝心,成为一个千古传颂的美谈,让人不能不油然而喜,心情大悦。

要饭的看丈母娘——穷孝顺

【解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孝顺这种事情,是完全超脱于贫富之外的,因为它完全就是个心意的问题。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样的孩子就算腰缠万贯,他也不孝。圣人说,孝顺,最主要的是牵挂父母的身体。所以即使穷困潦倒,远在千里之外,只要时时牵挂父母,那也是孝顺。

一根藤上的瓜——苦甜是一家

【解析】一家人就应该苦甜与共。贫困时,家是一个窝。哪怕家徒四壁,但只要有个窝,就可以挡住风寒,挡住雨雪。有了灯光,有了薪火,就有了满屋子的温馨。巴山深处,因为买不起碗和筷子,全家人共用一个碗和一双筷,只好你吃完了我再吃,家庭温馨之情,仍无处不在;陕北窑洞里,一家人只有一条打了补丁的裤子,谁出门给谁穿。即使再苦也有亲人维护你的体面,才是一家人。

药店里的草药——少不了的一位(味)

【解析】在药店里,有些药是少不了的一味;在一个完整的单位里,有些人也是少不了的一位……每一种事物之所以存在,其自身都有某种不可或缺的东西,缺少了它性质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那“少不了的一位”,因为它往往是核心和关键,把它处理好了,事情往往就会迎刃而解。同样,在一个家庭里,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少不了的一位,应该敬之重之,好好地孝顺他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解析】有个老人的马无缘无故跑了,他却对别人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着一群马回来了,他却又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儿子喜欢骑马并因此摔断了大腿骨,他却又说:“你怎么知道这是福气呢?”过了一年,发生了战争,壮年男人都参加战斗,战争结束后,附近的壮年男人死去了百分之九十,这家却因为儿子腿瘸和父亲年老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得意不忘形,失意不丧气。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形势在人们没有观察的时候就悄悄改变了,能够洞察事物每一次变化的先机,并做出调整和反应,固然很难,但是人们只要能够明白福祸相倚、否泰相循的道理,就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世间的风浪。能够从表面的祸事里看到转化的契机和希望,这与其说是一种智慧,还不如说是一种心态。

二流子打锣鼓——吊儿郎当

【解析】吊儿郎当形容作风散漫、衣着不整或做事敷衍不负责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看到这种现象。因为吊儿郎当的人对他人、对工作不尊重,所以他也无法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世界和生活本身存在美好的一面,吊儿郎当者却不为然,只是以一副玩世不恭的面目存活在世界上只有这样。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去除吊儿郎当的习气,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借米还糠——气鼓气胀

【解析】别人借了你的米,还给你的却是糠,价值上相差太远,别人明目张胆地占你便宜,让你怒不可遏,其实仔细想来,完全没有必要。恶行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惩罚,如果你为之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十分不值得。为人处世,还是豁达一些好。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以牙还牙,不是君子所为,索性置之不理,将其视为小事,就能使心中一片坦荡。

灯草灰过秤——没分量

【解析】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是人微言轻的,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有几个呢?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清楚并且接受人微言轻的事实,这样就做到了豁达。一个人如果太敏感,就无法活得幸福。比如你表达了一个观点,无人理睬;你发明了一件东西,无人问津,你愤愤不平,觉得世人忽略了你,其实大可不必。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不是金子,纵使外表再华丽,也一样毫无用处。

买了罐子打了把——别提了

【解析】当人们说“别提了”的时候,大多是一脸懊丧。其遇见的事情,大概是绳子拴在豆腐上,完全提不起的。不过也有些人,说起“别提了”的时候是笑嘻嘻的,这大概是遇见了好事,想要人知,又不想要人知,一言以蔽之。更有一些人,说起“别提了”的时候,乃是大手一挥,再无牵挂。这种人是真正的豁达。

睡在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解析】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他们都是眼里除了钱、别的一概不在乎的人。其实财富是用来享受的,是用来滋养生命的。生命比钱更加重要,挣钱的目的乃是维持生存。如果拼命地去敛财,连生命都不在乎了,早就使财富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千万不要为了钱将生命都赔进去了。

猫不偷鱼吃——假正经

【解析】猫喜欢吃鱼,乃是其天性,如果伪装不吃,就假正经了。人也一样,七情六欲是其天性,在生活中总有喜怒哀乐,总有喜好,总有厌恶。孔夫子说:食色,性也。《中庸》又说:如好好色每一个男人都喜欢美色,因为这是天性使然,人们固然可以提升修养,让自身的追求不受美色的摆布,但大可不必伪装自己,对美色不屑一顾。去除虚伪的假正经,大胆流露真我的本色,这种坦荡、自然、真率不失为一道亮丽的人性风景。

半夜里打雷心不惊——问心无愧

【解析】“问心无愧”这个成语出自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君无须问此,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即阴律所谓善。”古人讲究天人感应,总以为人心善恶,天上的神仙都知道,心怀不轨者,有可能被雷公劈死。于是人们把天上的雷声与地上的善恶联系在了一起,人们以听到雷声是否惊慌作为内心是否善的标准,没有做过坏事的,自认为雷公不会对其如何,于是半夜打雷,也能坦然而卧。若是日间做过坏事,则要惴惴不安了,因为担心会被雷劈死。胸襟坦荡,才能问心无愧;堂堂正正做人,才能问心无愧;不损人利己,才能问心无愧。

蜡烛一生——损了自己照亮别人

【解析】“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写照。在鸡西总医院医疗集团,就有一支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护理队伍。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职业意识和道德修养。他们素质精良,技术精湛,朝气蓬勃。他们热爱护理事业、关心病人疾苦,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

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自怜,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舍己为人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中国人,并且还会继续感动下去。

灯影子打哈欠——皮(脾)气

【解析】如果能从外星系遥瞰地球,会感觉芸芸众生就像一群忙忙碌碌的小蚂蚁,其喜怒哀乐、恩恩怨怨,真像片片风,丝丝雨,终将杳然无痕迹。佛说一切皆缘,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幻不定、无足轻重的,这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真理。人的愤怒和脾气,都像灯影子打哈欠一样,虚幻不真,毫无意义。人世难得开口笑,何不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一点、随和一点、宽容一点?

钻进牛角尖——拐不过弯来

【解析】培根有一个很著名的“洞穴假象”说,意思是人都是从自己的一隅之见出发,犹如坐井观天,不能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人在认识一件事情的时候,脑袋里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着早已有之的见解。有什么样的视野,就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同理,人若是心胸宽广,在遇见可气可恨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从而作出合理的决定。若是性格急躁,则有可能钻进牛角尖,让怒火一路燃烧,最终可能会得到一个可怕的结果。

廉颇拜访蔺相如——负荆请罪

【解析】在负荆请罪的故事里,蔺相如的宽厚让人印象深刻。廉颇咄咄逼人,他却一退再退。蔺相如之所以这么宽厚,一方面与其自身修养有关,再就是出于国家安定的考虑。廉颇犯昏,逞匹夫之勇,蔺相如头脑清醒,以大局为重,有国士风范。

癞蛤蟆上蒸笼——气胀气鼓

【解析】人生在世,难得开口一笑,然而让人烦恼、生气的事情仍层出不穷。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应该怎么办呢?豁达之人会自嘲一笑,从容而退,身心都毫发无损。而狭隘之人不同,他跟自己过不去,这既于事无补,又白白地生一些闷气。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的吹啦

【解析】“吹牛皮”的说法来自于皮筏。人们在屠宰时,先设法剥下羊或牛的整张毛皮,然后经过一系列工序,使之变得松软后用细绳将其缝扎成袋状,只留一小孔,待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再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在古代,人们没有打气筒和气泵之类的东西,要想给皮筏充气,办法只有一个——用嘴吹。羊皮袋体积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即便是羊皮袋,一般也只有体格非常健壮、肺活量很大的人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子由于体积过大,直接用嘴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子,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在说大话;而那里的居民在不耐烦别人的夸口言行时,也往往会对其说:“你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好了!”久而久之,“吹牛皮”就逐渐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

抱着擀面杖当箫吹——一窍不通

【解析】“一窍不通”这个词语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意思是纣王不仁,心窍是被封闭着的,所以他安于为恶,把比干杀了。孔子说,如果他的心能有一窍是开的,他就不会杀比干了。于是后人就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一个人的昏庸糊涂。人一方面要谦虚,免得自己一窍不通还不可一世;一方面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

半天里响鞭炮——放空炮

【解析】放空炮是发射出去的炮弹未击中目标,比喻说话未达目标,也就是所谓的说大话。放空炮有时候是作为一种策略,那自然无可非议,但有时确实肚中无货,但是硬要扯着嗓门说大话,“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那就不应该了。做事应该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那就不要去说,说了而做不到又有何意思?不仅自己丢了面子,而且还会遭到别人的嘲讽。

穿钉鞋拄拐棍——稳上加稳

【解析】有些事,必须稳上加稳,比如治国,尤其是治大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一着不慎,祸害无穷。治理国家如此,个人修养也应该如此。应该培养谨慎、细致的性格,不然在某些大事上出了疏漏,那就后悔莫及。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解析】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那在理论上不太可能。只有以己之昭昭,才有可能使人也昭昭。当然,如果自己昭昭,却让别人昏昏,那说明教育技术很糟糕。但是在道德品质上,身教胜于言传,也就是说,不需要什么教育技术,只需要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就行,榜样的力量自然会震动被教育者。当然,这是对正人君子来说的。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解析】礼这种东西,是专为尊重和互相尊重而设。见人先作揖,就是表示对其尊重,除非是非正常人,没有几个人不愿意被尊重的。所以礼多人不怪,礼少了人才怪。只要不是惺惺作态,只要不是繁文缛节,人们应该多多知礼,这也是在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披大氅偷烟袋——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解析】文明人不做文明事的情况让人感觉别扭,很多情况下这会让人猝不及防,说不定会大吃一惊。因为如果表面上是个不文明的人,你对他做出的不文明的事不会感觉奇怪,因为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如果表面上是个文明人,突然做出一件不文明的事,肯定让你十分意外。

大厅中央挂字画——堂堂正正

【解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高洁的品格,正是君子堂堂正正做人处世的写照。在现实社会中,人会遇到各种歪风邪气,只有挺起脊梁,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战胜它们,从而磨砺出崇高的品格来,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品益清。

大姑娘要婆家——嘴里说不出来

【解析】人常常由于所谓的“自尊”,将一些事情憋在心里,尊口难开。面子这个东西,大概是与人类的道德规范同步产生。凡是为一般人所认可和鼓励的,大概都是可以直接言语的;凡是一般人认为应该抑制含蓄的,都应该憋在心里。其实大姑娘想婆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共同制定了道德规范的“一般人”互相告知:女孩家要含蓄、要害羞、要委婉,迫于这种压力,大姑娘只好闭口不言,等待青春消逝。道德规范的存在,本来是为了让人间更美好,可在某些情形下,它却违背了这个初衷。

擦粉上吊——死要面子

【解析】死要面子的人,一般都活受罪。因为他们总是要顾及别人的看法,总是担心别人的评论,总是不能潇洒地、自我地生活,这样活得很累。其实大可不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自由的权利,都有保护自己的义务,不必时时刻刻为了将就他人而委屈自己。

半瓶子醋——晃荡得很

【解析】满罐子不晃半罐子摇,这本是一个物理现象,却被人拿来比喻社会现象。所谓无知者无畏,那些腹内空空的人,才胆敢大放厥词,而胸有实学的人,由于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会低下沉甸甸的头颅,虚心谦逊。

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解析】同是动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有差别。比如说牛吧,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蛇却不同,一到冬天就熄火,不打不动,一打一动。拿来比喻人,什么性情就一目了然。有的人积极主动,无须吩咐就奋蹄狂奔;有的人懒散惰怠,非要批评教育不可,不然就一动不动,消极怠工。人活着应当效仿老牛精神,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而不能做十二月的蛇,消极怠工,混吃等死。

黄连做笛子——苦中作乐

【解析】有句老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因为身在苦中,所以为了不一味地苦下去,应该在苦难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在苦中寻找快乐,不向苦难屈服,才能以此作为对苦难的抵抗和嘲讽,并且自我激励,为改变苦难的现状而努力。

蚯蚓变蛟——纵变不高

【解析】总有一些东西是由基因决定的,再惟妙惟肖,也不能达到完全相似。有些人总是试图模仿,岂不知像我者死,似我者生。得意忘形才是最高境界,得形忘意乃是极端末流。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天赋,这才是正道。

打半边鼓——旁敲侧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