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曾有过辉煌的时光。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将儒学与墨学相提并论;孟子在他的着作里常以刻薄的语言非难墨家,从反面证明了墨子作为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已获得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显赫地位。
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影响日渐减小,以至于《墨子》一书几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后来居上,“儒道互补”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墨家却无可奈何地被挤出了中华文化之河的主航道。
这是为什么?
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显然不是本文所能胜任的,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又是绝对必要的,引人深思的。笔者只能提供一点自己思考的线索,给读者留下一个意味深厚的话题。
墨学的命运悲剧,既有他自身的原因,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墨子以“非儒”起家,反叛不平等的现有秩序和各种侵略行径,成为贯穿他的整个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他总是无保留地站在弱小者的一方,成为社会既得利益集团最大的思想障碍。他反对将宝贵的生命虚度在漫长的服丧期内,让每个人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他反对王公大臣养三妃六妾,让天下的女子享受人间的幸福;他反对以武力胁迫对方,殃及广大无辜百姓等等。正因为此,历史上必然有那么一部分占尽便宜的人惧怕他,嫉恨他,甚至诋毁他。而儒道两家,客观上又以进退二种互相依存的形式构成社会意识的基本形态,并历久不衰地形成民族的精神传统。这样,墨家的平民意识,实践中的忍苦精神,终于也随同封建大一统中平民的命运,变得“大音稀声”了。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入“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过是求得一己的安宁和自我形象的完善,惟墨子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引诱,从力学、光学、几何学、逻辑学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生命的本来含义,认知世界的真相,从而形成寻求真知、注重实践、自励自强的可贵品格。然而,在特定的时代,这对墨学又都注定不是福音。墨学的沉寂,实乃中华文化犯的错误。
我们现在走向墨子,靠近他的思想、性格,倾听他沉潜舒缓地低诉,我们将顿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见历史深处的大光明,获得对自身及周围世界别样的感受。因为,中华民族已经走到了一个全面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自然的时代,于是,墨学便须刮垢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