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4993200000061

第61章 富翁大佬是怎样炼成的(6)

1995年底,已是这家公司总经理的许家印,面临人生最大的一次机遇。老板派他进军广东的房地产业。创业的艰辛难以想象,一个司机、一个出纳、一个业务员,一个只有3个员工的公司成立了。没有办公费用,他就找朋友借了10万元。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就在郊区租了一间民房办公。公司没有资金、项目,他们就四处打广告,找客户,经过不到3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找银行贷到了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经过不到一年半的努力,这家房地产公司已成为广州地产界小有名气、初具规模的地产公司。

有过这两次为老板创业的经历,自己的创业起家自然就轻车熟路了。当人们看着许家印10年创造的惊人财富时,其实并不知道他用了14年的时间历练自己获得财富的本领。

1996年,许家印再次做出了他人生中的重大抉择:他放弃了在原公司中的高管职位,向老板提出了辞职,自己去创业的想法。

许家印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创业。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七八个人,他没从原公司带来一分钱,其创业之初的拮据可想而知。但他依然充满信心。前5年职场生涯所积累的经验和自信是他最大的资本。他深信自己有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的能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广州的许多房产公司缩手缩脚,不敢贸然投资开发楼盘。许家印审时度势,觉得这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他想法筹集巨资,以“短、平、快”的策略,以“环境配套先行”的理念,迅速出击,攻占市场。恒大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地产项目——金碧花园就这样横空出世了,一上市就以其“高标准起步,低价位入市”的营销策略,迎合了人们在特殊时期里的消费心理,创造了一天之内便进账亿元的销售神话。公司上下,一片欢腾。但许家印没有被这旗开得胜的喜悦冲昏头脑,他静下心来,开始考虑一个长久以来一直缠绕在他心中的问题,即企业内部的建制问题,以及公司一系列的长远发展规划。他十分清楚,一个公司要想恒久、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有一个好的团队与一套好的机制,否则便难以逃脱一般小企业5年的宿命劫数。

想尽快跨越公司管理的瓶颈,谈何容易。许家印一面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一面认真思考,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管理书籍,吸收了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

金碧花园首期开盘成功之后,恒大又连续开发出了金碧花园二至五期,使金碧花园成为名噪粤海的“中国著名城镇化社区50佳”。恒大一鼓作气,又成功开发了金碧华府、金碧御水山庄、金碧弯等10多个名盘,创下了同期开发的惊人纪录,创下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一大奇迹。

在巨大的商业成功面前,许家印没有妄自菲薄,他始终清楚企业家的头号敌人其实就是自己,因此许家印一直在摸索和尝试着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恒大,许家印很早就建立起了董事局、决策委员会、经理层三级管理体系,也正是这种管理体系的确立,才使恒大在重大决策上一直保持着科学稳健的姿态。

房地产业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它会受很多诸如社会环境、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要投资一个项目,其利润率达不到预先估算的那一个点,那么这个投资可能就会失败。恒大在做每一项投资时都相当慎重,考虑得也相当周全,从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片面地追求短期利益,而是以诚信为本,以社会、企业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恒大文化”来打造“精品工程”,并以服务到位的物业管理赢得人心。“我没有秘诀,如果算得上秘诀的话,就是恒大模式,而恒大的基础就是诚信。”许家印所说的“恒大模式”,一是战略决策,科学稳健;二是规范管理,机制创新;三是计划管理,高效运作;四是人力资源,固本强基;五是企业文化,吐故纳新。这看似简单的五点,其实涉及到了商业运作的各大环节,它几乎道出了一个企业所应该关注的一切问题。这可能是许家印的智慧所在,也是恒大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所在。

许家印创立恒大集团6年后,入主“琼能源”,将其更名为“恒大地产”,实现了借壳上市的夙愿。2003年,许家印又将旗下广州花都绿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0%的股权置入“恒大地产”,先后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的超大型楼盘,获得空前成功。同年,恒大在南海之滨投资建设了年产量10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拥有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熔融还原技术。首期200万吨生产线顺利投产,实现产值规模近200亿元。钢铁对恒大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是恒大立志挺进世界500强而布下的重要一着棋。

2006年,他进入胡润百富榜,排名第10位。谈起富豪榜,许家印看得很淡,他说:“对富人排名,我无所谓。富豪榜是评出来的,可是我的财富是干出来的。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评的,当然我也不会阻止别人去评。”

乐安居董事长张庆杰:永远在寻找商机

1968年,张庆杰出生在潮阳县港头村——那是一个连稀饭都吃不饱的地方,人均不到四分地。作为家中的老大,张庆杰刚读完小学就辍学卖水果帮补家用。1987年春节,听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说,深圳的钱比较好赚,于是不到20岁的张庆杰告别家人,踏上了深圳的淘金之路。

张庆杰在去深圳的路上,和同伴约定,等赚到五万块钱,就回去盖房子,因为在家乡盖一栋房子,大概需要三、四万。可以说,盖一栋房子便是张庆杰那时候出来打拼的最终目标。

初到深圳后,张庆杰和同伴在现在深圳书城所在的小山坡上,租了以前部队废弃的一间水泥瓦房。当时,张庆杰手中仅有的就是一辆旧单车和卖水果赚来的700元钱,在此资源基础上,张庆杰在深圳干回了老本行——卖水果。

来深圳的第二天凌晨5点,张庆杰踩了三个小时的单车,到南头拿香蕉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卖。当时,深圳的香蕉很多都是用药泡熟的,等不了两天就会坏掉。张庆杰由于最初不懂行情,几乎天天都有很多香蕉卖不完烂掉了。

一个月下来,卖水果的收入平均一天只有几元钱,刚够交房租,连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奢谈赚钱盖房子了。

虽然卖水果营生没有为张庆杰带来多少收入,但却间接为他贡献了其它生财的机会。在卖水果之余,张庆杰时常和周围的潮州老乡聊天,但他不是闲聊,而是希望能够从中找个赚钱的门道。有一次,一位老乡无意中说起深圳有很多当地村民到香港种菜,每天都会捎回一些味精、无花果等时髦商品,在深圳很好卖,利润也不错。

张庆杰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那部旧单车上驮的货品,由香蕉换成了各种时髦的港货。每天,张庆杰一大早就出门,到村子里挨家挨户收购无花果、袜子、阿婆衫、西裤这些商品,然后又赶紧骑到人民桥的小商品市场去卖。

由于向村民收购时必须付现金,而且还必须用港币,张庆杰手中本钱少得可怜,每次现金换回的货,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张庆杰就在口袋里揣上头天换来的港币,赶到村里向村民收购货品,然后又骑上那辆旧单车,到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把这批货卖出去,随后又把刚刚赚来的现金换成港币,再到村里向村民收购。

那真是一段辛苦的日子,张庆杰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经常在别人开始睡觉了,他们才做晚饭。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底,张庆杰终于赚到了来深圳的第一桶金——1.6万元。

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成了万元户的张庆杰,没有把钱拿回去盖房子,而是投入一项新的事业——摆地摊。

张庆杰在人民桥小商品市场混熟之后,发现那里最好卖的是服装,而自己收购港货天天来回跑,还不如在市场内租一个地摊赚的钱多。”

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特区,人民桥小商品市场里各家的生意都火得不得了,没有人愿意租一片地方给他。在一家经营手表的商店,张庆杰和店主软磨硬泡了一个星期,店主终于答应以400元/月的价格,租一块地方给他——这个来之不易的档口不足半平方米,刚够摆一个装河北鸭梨的纸箱子——尽管如此,张庆杰依然兴奋非常,因为这是他的第一个摊位,在张庆杰的意识里,他感觉自己好像一个没有家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张庆杰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款式时髦的西裤,是市场上走货最快的商品之一。于是,他便在那个纸箱上开始了服装买卖的生意。为了尽快地赚钱,张庆杰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晚上去厂里拿货,早上7点就开铺了。

这个鸭梨箱大小的地摊虽小,却是张庆杰事业真正起步的地方,一家、两家……过不久,他已经在东门、人民桥等这些深圳繁华的小商品市场,摆了十多个地摊。那段时间,张庆杰奔波于南海、广州、汕头等地,四处进货。

1989年,尽管已经稍有积蓄,在家乡人眼中张庆杰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万元户”,但他还是不敢乱花钱。张庆杰当时所租住的水泥瓦房没有煤气,不舍得用酒精炉烧水冲凉,在两年多的日子里,他都是用冷水洗澡。

张庆杰是个有心人,随时在寻找身边的商机。1997年,在服装生意利润下降的时候,张庆杰逐渐转行了。“随着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要发现一些新的行业,这行业是在你的本钱控制范围内,同时又能够使资本增值的”——张庆杰如是说。

1997年,看到珠宝和小家电的生意很好做,很多到深圳的游客,都喜欢到沙头角买相机、黄金项链等商品,于是,张庆杰便在沙头角做起了珠宝生意。2000年,他又以980万元拿下了赛格广场的几间铺位。

张庆杰是一个审慎的商人,每次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他都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否则决不涉足。2000年,他在南山找到一块约两万平米的地块,本想做百货超市,但那时南山大批楼盘都还没建起来,显得很荒凉没人气,不适合做超市,其他行业又不太熟悉。“最后,我们调查了一下,发现南山还没有一个大型建材市场,周围又有大量楼盘在建,觉得建材市场应该很有潜力,于是干脆决定自己做建材超市。

在18年的创业历程中,张庆杰颇为得意的一点是,自己很少做亏本生意。最失败也是唯一一次损失惨重的生意,就是在股票市场——当年他投资1000万元进入股票市场,如今只剩下不到700万。

“到处都有商机,但是要去研究才能捕捉到。”这是张庆杰多年来总结的另外一条生意经。现在,除了出租物业、经营建材商场,张庆杰的投资项目中又新增了一条:从拍卖中寻找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