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原理
4994600000023

第23章 早期管理思想(5)

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成为科学,为管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前不是说没有管理活动或管理思想,而只是说管理成为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泰勒之贡献是巨大的。在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有不少的学者就已经开始了管理历史的整理和研究。其中比较早的对管理思想史进行整理和研究要数英国管理史学家林德尔·厄威克,他于1956年写成《管理备要》一书,介绍了70位管理思想先驱的理论及其发展和演变。随后,美国管理史学家丹尼尔·雷恩在1979年出版《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主要是按时间先后对有重点贡献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者的活动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再后来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于1980年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对当时“已经过于滋蔓,成了一片各种管理理论流派盘根错节的丛林”的管理理论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划分,划分出了11个学派。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而且涉及到管理的各方面。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尤其是产业革命前后的管理思想已经基本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涉及的领域也是相当广泛而具体,并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些都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理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思想渊源。

思考题

1.你是如何理解管理思想史的分期的?

2.你从早期管理实践的事例中体会到了什么?如何看待早期管理实践?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请列举出来。

4.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发展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产生了哪些理论?

5.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6.对比分析中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两者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

讨论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早期管理思想重宏观管理,而西方管理思想则重微观管理。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孙小子兵法》中讲“诡道”,诡道通常被理解为不诚实的欺诈和诡计,但兵战和商战不同,在商战中如何看待“诡道”?“诡道”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是否矛盾?如何正确应用“诡道”?

3.我国早期管理思想非常丰富,但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思想则产生于西方,对此你怎么看待?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古代管理思想怎样才能和市场经济结合,走向现代化?

阅读与案例分析

阅读一:《始计》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讨论题

1.“五事”、“七计”、“十二诡道”各指什么?

2.怎样才能作到“先察”而“后谋”?

3.“庙算”是什么意思?在商战中怎样使用“庙算”原理?

阅读二:《谋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具器械,三月而兵成;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下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动,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时,大敌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讨论题

1.用兵的上策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那样的境界?

2.怎样权衡战斗的利弊得失?什么仗能打,什么仗不能打?

3.怎样预知胜利?怎样才能做到“百战不殆”?

4.在今天的商战中,怎样运用“谋攻”战略原理?

案例分析

曹操的“十胜”

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之前,无论从兵力、将领,还是土地、资源都不是袁绍的对手,然而他本人倒是自信,不忧不惧,而那些眼光独具的谋士们同样自信不移地跟随曹操。事后证明,他们的眼光是正确的,而曹操这种自知之明与知己知彼,也为他奠定了日后争霸天下的基础。

曹操集团是如何评估其中的胜算?是如何分析曹、袁双方的实力?又是如何探索行动进退的根据呢?郭嘉的选择标准和评估方式,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其中的奥秘。

郭嘉原来是袁绍的谋士,备受礼遇,但不长时间又投奔曹操。他在投奔曹操之前,曾对袁绍的谋士郭图说:“聪明之士应该慎选主人,才能建立功业。可惜袁公只知道仿效周公礼贤下士的作法,却不知如何用人;日理万机,却缺乏抽丝剥茧的功夫;好用谋略,却不能当机立断。想扶持他完成霸业困难重重。我将离开他,另寻英明领袖。”郭图觉得不可思议,在他心中,袁绍是当今雄主,还有谁能比得上?

郭嘉投曹后,与曹操共论天下大势,相谈甚欢,也很投机,曹操大喜过望地说:“他日使我成就大业者,一定是这个人!”而郭嘉也自认为找到了明主。几个月之后,曹操被袁绍激怒,很想出兵讨伐,却又由于实力不足而迟疑再三。这时郭嘉和另一名谋士荀或便向曹操分析曹、袁之间的强弱优劣。他们指出,曹操看似处于弱势,实际上却非袁绍能比。当年楚汉争霸,项羽实力强大,终究不敢刘邦的谋略,更何况,袁绍有十败,而曹操有十胜。

所谓“十胜”就是指曹操有胜袁绍的十大优势,而袁绍对比之下,则有十大劣势。具体是:

1.“道”胜,待人处事。袁绍重视繁文缛节,讲究形式;而曹操出于自然,毫无做作。此一胜。

2.“义”胜,即政治号召。袁绍割地称雄,形同叛国;而曹操奉戴天子,名正言顺。此二胜。

3.“治”胜,管理方法。袁绍政令松弛,权力不彰;曹操的管理重纪律,讲制度。此三胜。

4.“度”胜,用人举才。袁绍外表宽厚,实际上心多猜忌,对下属不信任,用人唯亲;而曹操平易近人,精明睿智,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出身背景,用人不疑。此四胜。

5.“谋”胜,谋略决断。袁绍深谋远虑,但遏事却迟疑不决,往往错失先机;而曹操行动果敢,随机应变。此五胜。

6.“德”胜,领袖魅力。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谦恭忍让,追求美好的外在形象,吸引一些好说大话、华而不实之人士;而曹操待人推心置腹,不图虚名,忠诚正直、远见卓识之士愿为报效。此六胜。

7.“仁”胜,道德声望。袁绍看见他人挨饿受冻,不忍之情,溢于言表,对看不见的民间疾苦,反而忽略不予重视;而曹操对眼前小事,似乎不甚注意,但能着眼于天下大事,考虑周详,恩泽远播,赢得民间声望。此七胜。

8.“明”胜,识人能力。袁绍身边的官员彼此明争暗斗,争夺权势,人心惶惶;而曹操用人有一定的法则,不为谗言所惑。此八胜。

9.“文”胜,法制制度。袁绍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做事没有标准;而曹操是非分明,用人有度,对部属以礼相待而又严明法度。此九胜。

10.“武”胜,军事才干。袁绍用兵喜好虚张声势,不合兵法;而曹操能以寡击众,用兵如神。此十胜。

听完郭嘉等人的分析之后,曹操喜在心头,乐观自信。而曹操也早有分析:“我很了解袁绍这个人,他志向高,但智慧低;外表英勇,但胆识不足;兵多将广,但权责不明;善猜忌,不能建立威信;将领傲慢,不听指挥。因此,他的土地虽广,粮食虽多,到头来只不过是奉送给我们的礼物罢了”。

但是,当时也有人为曹操担心,孔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反问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智谋之士为他策划,有沈配、逢纪等忠贞之人为他主持军政,有颜良、文丑等勇将为他统率大军,我们真的打得过吗?”

而荀彧的进一步分析切中袁绍的弱点:“袁绍的兵员虽多,但纪律不整;手下几员大将,田丰刚直,容易犯上;许攸贪婪,操守不佳;沈配专权而没有谋略;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几个人一定无法团结,互相排斥,内讧难免。至于颜良、文丑,一介勇夫罢了,不难制服。”

经过分析,孰优孰劣清楚了,而历史也早已验证了这一分析的正确性,官渡一战,终以曹操的大胜而告终。先期得势,风云一时的袁绍,果然后劲乏力,大好河山只好拱手让给了曹操。

讨论题

1.曹操的“十胜”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样看待郭嘉等人对曹操的分析?

2.郭嘉等人对曹、袁的分析,体现了孙子兵法的哪些原理?

3.你读过《三国志》或《三国演义》吗?能否找出相似的例子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