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灵性塑造
5000200000039

第39章 不良习惯的纠正(1)

难以入睡的孩子

如果从婴儿时起就培养一个好的睡眠习惯,孩子在暗房间里即使周围有点声响也能安然入睡。可是,埋怨孩子难以入睡的母亲如此之多,说明让孩子养成好的睡眠习惯是十分困难的。心理学家说,孩子在一岁半至两岁半之间有一个危机,即孩子一到这个时期,就会出现一种倾向:即使婴儿时期睡眠很好的孩子,也会高兴让母亲陪在身边,跟母亲说话或寻求母爱。

母亲若能在这个阶段里巧妙地引导,使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个危机,孩子在睡眠上就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也就能健康地成长。而养成跟母亲一起睡或含着奶头睡的坏习惯的孩子,在长大一些时候后,会养成不能独立入睡及早上不起床的毛病。孩子不能入睡,会影响别人睡眠,这时大人都急于让孩子早睡。但越是着急,孩子越不易睡。母亲着急生气不仅会使其努力功亏一篑,反而会成为孩子不能人睡的原因。

与此相反,如果母亲满怀深情地搂着孩子,让孩子感到是母亲在守着他睡觉,他也许会说“妈妈还有事呢”,即使母亲离开一下也能安心入睡了。

在“难以入睡的孩子”中,有的孩子白天能睡两三个小时。由于白天睡得过多,晚上自然就很难入睡了。家长可根据情况不让孩子白天睡或顶多只睡1小时。

半夜起来玩的孩子

婴儿的睡眠类型和时间都不固定,半夜醒来也是很自然的。但这时家长如果将孩子抱起来并逗着他玩,就会使其兴奋。如果反复这样,会打乱孩子正常的睡眠习惯。要想把长期养成的习惯在短期内予以纠正是困难的。所以应尽早让孩子的休息时间与父母的生活规律一致。

孩子若是夜里起来玩,而早上睡懒觉,家长可打开窗帘,使房间亮堂起来,然后放音乐,使其早起。对睡觉习惯不好的孩子,这是个很好的办法。白天应尽量让孩子活动身体。午睡还是必要的,可让其睡一到一个半小时。夜里,可以把以往的时间错开,陪他玩一个小时。经多次反复后,就能逐渐纠正孩子的不好习惯。若这样做仍无效果,可去小儿科检查,必要时用点儿小儿用的安眠剂。但这个方法不宜提倡,主要应纠正孩子的生活规律。

妈妈不搂着就睡不着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能一个人睡觉的睡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但养成这种习惯的孩子不多。

让妈妈搂着睡或含着奶头睡,一方面会造成孩子不容易入睡,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睡眠时间。此外,随着孩子的长大,如到了离乳期(这种实际上的离乳及心理上的离乳期),就会使孩子感到以往的来自母亲的保护都落空了。这会使孩子成为依赖心很强且具有消极性格的孩子,或易使孩子成为以自我为中心及精神发育不健全的异常儿童。家中最小的孩子更易有这种倾向,因为大人无形之中把他始终当婴儿看待,形成与父母不能离开的亲密关系。过度的爱抚会导致“物极必反”的后果。

母亲应和孩子一起努力去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如母亲不搂着孩子睡,而是坐在孩子旁边,一边握着孩子的手,一边轻轻讲故事或唱催眠曲。母亲也可以在孩子睡眠时弹孩子喜欢听的风琴,或把玩具放在孩子枕边。在孩子逐渐习惯后,不用妈妈在身边,也能人睡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千万别性急,如果心里光想着“还不快睡呀”,那么孩子会敏锐地感受到,就会睡不着,从而使努力付诸东流。

睡不实的孩子

一般来说,孩子与老年人不同,觉应睡得熟,有点声音是不该醒的。人云“能睡的孩子长得快”,确实如此。睡眠是健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但睡眠的量与质因人而异。

直到天亮前才能睡熟的孩子,在开始睡时,一直处于睡不实的状态,容易醒来。这使人们会认为孩子是神经过敏,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健康。这种类型的孩子有早上醒得晚、午后比午前精神要好的倾向。你的孩子是不是属于此类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体质、后天的习惯、生活经历以及家庭成员的睡眠类型有关。如果你认为孩子睡眠轻对身体确实有影响,去专科医生那儿看看。若孩子日常生活上没什么问题的话,说明孩子还是得到了充分休息的,不必想得过多。此外,孩子也许有不被注意的熟睡的时候。

有神经性失眠及睡眠轻的孩子,可让他到亲戚家与表兄弟一起自由地游戏,有的也能得到纠正。你可以找个机会试一试。在孩子稍大一些以后,让他去集体宿舍过集体生活,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夜惊的孩子

夜惊的孩子的生活是否有什么变化呢?如入托儿所、开始学习某种记忆、受到轻度刺激或遭到了严厉的斥责等。若有的话,就是造成孩子夜惊的原因。

前面提到的“睡不实的孩子”,神经比较脆弱(常表现为十分敏感),对普通人不注意的事也很敏感,使自己神经紧张,并处于不安的状态中,或者相反,处于过度兴奋之中。夜惊的孩子有这种倾向。由于白天受了刺激(目击了交通事故及影视中的战斗场面,看了妖怪及蛇的画册,被强制长时间地学习弹钢琴、做试题、受到严厉的批评等),使脆弱的神经负担加重,在不能摆脱时,大脑某个部位就会在睡眠中仍处于兴奋状态,会再现不安、可怕的场面。

夜惊的孩子有的每天发作,有的不是,有时可能与普通孩子一样地安眠,也有的身体与神经的发展不协调而出现夜惊。夜惊的原因一般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故母亲可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予以注意。孩子睡眠时魇住了就叫醒他,然后再让他睡。孩子感到恐惧时马上紧紧抱住他,他很快就会好的。人们都有想看看可怕的东西的好奇心,但看过后又会后怕。对有这种倾向的孩子,应尽量避免强烈的刺激。亲切耐心地去对待孩子,可稳定孩子的情绪,以纠正夜惊。

也有因蛲虫影响睡眠而引起的(寄居肠道的白色细长的虫子,孩子睡着一二个小时后,就从肛门里爬出来,在肛门附近产卵,卵粘在手上又进入嘴里)夜惊。做大便检查一般不易查出蛲虫,可在肛门处贴上一块胶布,第二天早上请医生检查;或夜里孩子突然哭闹时赶紧检查肛门,看是否有蛲虫。在没有上述原因,孩子夜惊情况又很严重时,可到神经科医生那儿去检查。

吮手指的孩子

吮手指的痼癖在外国叫“吃拇指”,作为一种痼癖并不少见。其原因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在婴儿期由于授乳量不足,致使孩子没完没了地进行吮吸。经过许多学者调查证明,这样的孩子是很多的。但是实际上,授乳量不足而没有养成吮吸指头习惯的孩子是相当多的,所以上述说法是不能使人信服的。

因为孩子偶尔吮吸了一次指头,所以以后就成了习惯的说法虽然有些机械,但这是可能的。把孩子的所有行为自始至终都看成是有心理学意义的,也未免太过分了。

有的父母利用布带把孩子的手指包起来,这种做法乍一看似乎有效。但是,为了抑制平时已经养成的痼癖,就必须给孩子找个能散发其能量的途径,否则孩子会发脾气,坐卧不安,导致不安心理而引起副作用。

要让孩子知道吮手指是不可以的,母亲和孩子要齐心合力,要有“改掉吧”、“好,一定改掉”的决心。在孩子没有吮手指的时候,要给予表扬:“今天一次也没有吮手指,真乖呀!”

孩子吮手指也许是一种发泄不满的表现,要好好检查一下。如孩子性格内向,小朋友们不跟他玩或玩不到一块时,母亲应该想办法使孩子能同小朋友们一道游戏。让孩子体验到与小朋友们一块儿玩的乐趣,也是一种有效的纠正办法。

惧怕父母、感到发怵,或者父母只喜欢别的兄弟姐妹而不管自己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孤独。父母也应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

爱哭的孩子

家里有一个爱哭的孩子,父母一定非常烦恼,尤其是当想到别的孩子是不是正欺负自己的孩子时,就会更加坐立不安。哭,本来是心情不愉快的表现,当孩子尚处于言语表现不自由的婴儿期时,为了表达“肚子饿了”、“疼痛”、“尿布湿了不好受”等等时,只有靠哭,除此别无他法。这种最初只是表示身体上的不快的手段,随身体发育渐渐分化为恐惧、愤怒、厌恶等,使之带有了社会性的意义。婴儿时期爱哭的孩子,过了5岁就不怎么哭了,即使是哭,时间也短,稍有不合自己意愿的事也能忍耐一下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爱哭的孩子呢?在身体及智能方面没有缺陷但却爱哭的孩子,究其原因,大都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若孩子一哭,马上就有人哄的话,孩子会养成通过哭来表达要求的毛病,为了一点小事不能忍受,就大哭,以此吓唬大人。也就是说,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使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想自己解决,总期待别人的帮助,由此就成了意志薄弱的孩子。

有的家长也许是由于过于喜欢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总是赞口不绝:“××是最好的孩子。真了不起,净做好事。”在这种缺乏客观评价的父母及家里人的包围下,孩子无论做什么,总以自己为中心,否则就不满意,成了一位天子。这样的孩子在自己家还行得通,一到外面与小朋友玩时,就行不通了。因为在小朋友中,这种任性会受到无情的批判。

你的孩子是不是这样,请你客观地分析一下。如果把哭作为表达要求的一种手段,即使你有点可怜他,也不要理他。让孩子明白“哭没有一点好处”之后,孩子自然就不哭了。要让孩子有上进心,也就是要让他明白“能忍住不哭的孩子,才是了不起的。总像婴儿那样哭泣是害羞的事。”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家长也要与奶奶好好谈谈,防止她对孩子保护过度。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能自己掌握命运的意志坚强的人。

容易激动的孩子

容易激动的孩子也有许多种类型,其具有代表性的有下述两种。

其一是对刺激的感受性很敏感。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反应的事情,对这种孩子则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严重时会因极度的不安使手发抖、流冷汗、不由自主地发出喊声、做出粗野的行为。这种孩子身体不十分健壮,并因神经过敏而爱流眼泪,心地善良。

其二是脾气急的孩子。这种孩子会为一点小事生气而动手打人,做出粗野的行为。父母易激动,其儿女也脾气急,爱生气,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这不是性格的遗传,即使有天生的素质因素,但主要是由后天的环境使孩子变成这样的。

你的家庭气氛是不是有时不够协调,孩子是否不知为了什么就受到训斥?这样一来,会使孩子不安定,使其会把平日的积愤发泄到别的孩子身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的坏脾气往往反映了父母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的父亲是容易发脾气的,那就更严重了。这时,希望母亲能平心静气地去理解孩子,即使在生活上有什么不满之处,也不要将这种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固执的孩子

固执的孩子往往是一个有主见、个性很强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只要发挥其长处,比那些过于老实、顺从的孩子,会更有出息,更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过,若处理得不当,就很容易养成他们缺乏合作的反社会性性格。因此,在对待这样的孩子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

但是,孩子的这种固执与成人的固执稍有不同。而且,幼儿把心中的欲望转变为行动,对其行动好坏的判断力是幼稚的、不完全的。孩子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果受到父母按成人的标准所强加的限制的话,会坚持到底,绝不屈服。所以,家长要改变孩子做了坏事立即加以惩罚的做法,要简明易懂地给孩子说明“为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有各种规则”。

当孩子明白以后,固执己见的事就会减少。能坚持自己主张的孩子,这种固执的倾向性较强。但家长应改变“做了坏事立即就罚”的方式,并施以能让孩子理解的说明,让孩子逐渐加深理解。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渐渐也就不固执了。

不听话的孩子

常言道:“七岁八岁讨人嫌。”也许你的孩子以前一直很听话,现在突然不听了,无论做什么都与父母对着干,进入一个使人手足无措的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母亲在看到儿子变成这样子感到失望前,首先应该感到高兴。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以前在心身两方面都与母亲宛若一体而存在的孩子,正开始向着独立的自我方向转化,而“反抗”正意味着这一转化的标志。这就是说,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为实现它而对成为障碍的事情予以强烈的反抗。由于不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变化,周围的人们就会大加渲染,父母也会因此而狠狠地训斥孩子,这样会越发加强孩子的反抗,结果对孩子性格及教养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怎样正确对待孩子这一发育阶段,对掌舵的母亲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时期(顺利度过这一精神成长的第一个波浪期,其后母子之船便驶入学龄期的平静的大海,然后将迎来青春期,进入第二个反抗期)。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呢?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极力主张自己的欲求,对父母的意见常常回敬以“讨厌”,并把脸转向一边。这时,就要对孩子进行“为什么不允许”以及“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的耐心教育,让孩子逐渐理解和接受。对孩子的任性给予一定的限制,在教养上也是必要的。但是,认为凡是父母的话,不管什么都要遵守而对孩子大加斥责是不对的。若母亲对不听话的孩子发火而给以惩罚,就会培养出一个棘手的、总是持反抗态度的孩子。孩子是希望大家都爱他的,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愿受任何干涉,什么都要自己试着做的心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强。

另一方面,母亲也希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爱倾注于孩子,对孩子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和期望。如能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鼓励孩子说“××已经长大了,是可以明白的”等方式,去消除家庭里的紧张和憎恨的气氛,事情是可以解决的。希望你能成为一位亲切而又理解孩子的心灵并进行教育的贤惠的母亲。

偏食的孩子

对于孩子的偏食,采用类似催眠的办法比较有效。对孩子说:“肉真好吃,你尝尝看,你尝尝就知道有多香了,能馋掉你的牙。”给孩子一个好像已经香甜地吃了以前不爱吃的东西的印象,以此去改变孩子对不爱吃的东西的态度。人们对于食物的好恶本来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只是自然形成的一种习惯。只要不改变这种习惯,不论怎样说明偏食的害处,也是不能改变这种好恶的。

以自己为中心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求的孩子偏食的较多,这种偏食的孩子大都是由于娇惯和任性所致。

父母或兄弟姐妹等,如果有谁偏食,对孩子会有立竿见影的影响。所以,在就餐时要有一种大家什么都吃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