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5003400000086

第86章 价值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第二章一开始,就宣示了一种反价值理论,至少是对一般世俗的价值表示困惑的理论。我称之为价值怀疑主义。

知美反恶,知善反不善的说法怪怪的,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难道还有文明、有社会、有群体、有生活的质量和追求吗?

仅仅从字面与逻辑上,你再怎么抠扯你也搞不清楚、理解不了老子的用意。书生解老子,以书解书,以字解字,以句解句,难矣哉!但是,如果你有一点人生经验,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特别是如果你有过评先进、调工资、树标兵哪怕是选美选演员提拔干部的经验,你就知道老子的千真万确了。

为什么说都知道了美反而糟了坏了呢?

首先,世俗价值是对平等理念平等价值的挑战。知道美了,当然也就等于是知道谁谁不美谁谁丑了。美是在比较中胜出的,而丑在比较中落败。一个群体当中,在美受欢迎、受优待、能以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的同时,不美的尤其是丑的,就会受到轻慢冷落、变成二等公民。

其次,世俗价值引起了竞争。竞争引起种种矛盾种种斗争。例如八十年代徐乃建的小说《杨栢的污染》,写一群所谓右派分子在一起劳动,本来相安无事,相濡以沫,忽然来了指标,说是表现好的有少数人可以回城工作,需要甄别评选,天啊,人与人的利益矛盾立即激化,发生了各种“污染”事件,勾心斗角,纵横捭阖,你不服我,我败坏你,直至不择手段凤。谁无家室,谁无对于前途的打算,谁能平心静气、谦让克己……最后是人性恶充分暴露无遗。

美国发生过滑冰运动明星伤害另一个明星——她的竞争对手的事件。

在各种评比活动中,在调动了激发了大量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出现了多少纠葛、多少困扰、多少黑幕乃至多少犯罪呀。我们大概还不会忘记上个世纪某女司机因为对评比工资不满而疯狂撞人的事件,与新疆某女青年因为同类问题而杀人的事件吧?

其三,可疑的价值或对于某种价值的过分宣扬还会引起作伪。中国过去极重视孝道,这不是坏事,然而有伪孝子出现。《官场现形记》中也描写过这样的故事:某大官前来视察。众地方官得知此人提倡简朴,痛恨奢侈,喜欢属下穿破旧服装,乃纷纷求购破旧官服,一时,破旧官服脱销,破旧官服的价格飚升到高于崭新服装。

运动员的服用兴奋剂,也是价值作伪的表现。那可以叫做世人皆知冠军之荣,斯耻矣。

其四,某种可疑的或简单化的价值观会庸俗化夸大化异化变成害人的毒药。如中国的名教杀人。尤其是旧中国对于妇道妇德的某些要求,其实是混账已极的封建主义。如将守节不嫁当成妇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就出现了无数祥林嫂。《二十四孝》中郭巨为母埋儿的故事等也惨无人道,令人反感。文革当中的一些疯狂事例,也与价值偏执价值强行推广有关。

其五,价值偏执、价值狂热、价值专横、价值霸权,能够成为战争与恐怖主义的根源,成为反人类与征服世界的胡作非为的藉口。当今世界,种种冲突,其事例是不需要列举的。

在谈到知美反恶的表面上似乎匪夷所思的说法的时候,我还想举一个家喻户晓的《白雪公主》的例子,白雪的后母,每天照着镜子并向自己的魔镜提出问题:“谁最美丽?”魔镜答曰:“白雪公主最美丽。”于是后母妒火中烧,下定了对白雪必除之而后快的决心。多么警世的故事啊,与老子的观点完全符合。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价值问题上出现的假恶丑并不是价值本身的过错,而是对于价值进行恶性争夺的结果。诚然,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老子有一种稍嫌过度的彻底性,他认定,干脆不讲美不美,善不善,不就结了吗?

所以他虽然提得很深,很别致,他的非价值论仍然不可能被人类所全面接受。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从为政之道上宣扬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证明,这更多是空想,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想从根本上取消人民的欲望、竞争、生产与文化的发展,这是不可能的。相反,为政者,必须抓住发展这个核心价值,关注和尽量满足人民的需求。

同时,对于价值、发展与文化提出一些哪怕是一厢情愿的与一面之词的质疑,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文化思潮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反思的元素。我们所谓的“新左翼思潮”在这方面就有许多主张发人深省。我们不能只讲一面的理,不能一味地煽起物欲,忘却其他。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不妨参考一下老子所讲的令人感觉有些怪的道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话很厉害,人不能自做多情,人不能自欺欺人。仁义道德当然好,然而这是人造出来的。哲学比伦理学更高,本体论比价值论更重要。天地以万物为刍狗,这很冰冷,天地并不讲那么多价值。当然这个说法并不全面,但事物至少有这么一面。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在今天也极有正面的意义。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令人厌恶。纵欲主义也不可能带来幸福。内科大夫说,改革开放前来看病的乙肝多、贫血、营养不良多,结核症多。而现时看病的糖尿病多、痛风、脂肪肝、肥胖症多。五味不但令人口爽而且令人生富贵病。所谓为腹不为目也是有道理的,俗话说眼大肚子小,视觉的贪欲是最无餍的。为腹的意思则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当然,老子的用意也并不是否定一切价值标准,他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前边说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里却也说了九个善字。然而这里的善已经不完全是道德伦理范畴,更多的是智慧范畴。原因在于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仁是好的,但不是规律,不是道,是次生的而非原生的范畴。仅仅讲仁义道德,你可能失败,你可能百无一用,这一点在老子的时代,群雄并起,纷争消长的时代已经看出端倪来了。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价值问题上,老子是理想主义者,他强调的是无为与自然,即一切出自天性,一切自行运转,一切不搞生拉硬拽,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不搞烦琐、啰嗦、叫做繁文缛节,废话连篇。所以他强调,认识不了根本规律才搞人为的价值规范,即大道废有仁义,心眼儿越来越多了就会出现虚伪。家庭关系处不好了才讲什么尽孝啊慈爱啊,而忠臣的出现恰恰不是吉兆,而是国家昏乱的表现。

同样的现象却有不同的说法:我从小就听戏词里讲什么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语出《增广贤文补遗》)。这个说法其实还是为了赞扬孝子与忠臣的。而老子的理想主义则认为如果一切搞得好,根本没有对于忠臣与孝子的需求发生。这个说法未免太高太玄。但是这样一个理念却值得深思。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健康的人性是能够得到正常的体现的,仁义孝慈慧智忠臣之类的好话说得太多,弦绷得太紧,反而提醒人们,这方面出了问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里的老子甚至有些无政府主义的苗头。他希望统治者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作到无为,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许多虚伪、烦琐、纠葛。这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是有意义的,完全这样什么也别干,就天下太平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这个公式有它的深刻处。丢了根本规律就得强调价值规范。丢了价值规范就得强调爱心。丢了爱心就得强调互助。丢了互助呢,就得强调文明礼貌了。为政者要体察其中的奥妙,而一般人的做人也是如此:越不成功就越讲究。越讲究就越造作,越造作也就就越降低诚信,越努力你就越无能为力、无效。越无效,就越要发明新词新说新论。

让我们设想一下,许多事许多话是说好还是不说好,是作好还是不作好。比如你出去作讲座,作完了主持人一再要求听众为你鼓掌,你无法弄清是你讲得好才赢得了掌声,还是听众奉命做样子鼓掌,你不会觉得尴尬吗?再比如你去一家商店,看到该店到处贴着微笑服务的宣传品、保证书,你看到服务员的微笑,你不觉得起鸡皮疙瘩吗?

有许多东西应该出自自然。有许多东西本不应该有任何问题,例如诚实,例如与人为善,例如礼貌,例如保持清洁卫生,等到这些都需要千言成语,耳提面命的时候,我们是应该反思一下了。

老子的价值怀疑与价值虚无有些偏于一端,此种学说在国内国外都不可能占主流地位,如果这种价值虚无主义成了气候,造成礼崩乐坏,无序失范,善恶不分,美丑不辨,也许事情会更糟。但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思潮,在价值问题上提出一些困惑和怀疑,确有其独到之处,至今思之发人深省,有教人多看一步多往深里想一层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