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川菜文化研究续编
5009700000073

第73章 彝、藏、羌族饮食文化特色初探(1)

林忠亮

笔者曾写过《川黔菜肴文化的比较》,那是从川、黔两省菜肴文化总体特色来比较研究的。现笔者试从四川境内彝、藏、羌三族的饮食文化特色来比较探索,因是初探,拙文中疏漏、谬误之处定是不少,祈请读者斧正教诲!

四川凉山彝族人民的主食有苦荞、玉米、土豆、燕麦、小麦、大麦、大米等。其做法是将荞子或玉米磨成粉,做成粑粑吃;或将玉米煮后甑蒸,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放在锅庄旁,家人围坐舀入碗内吃。燕麦属贵重粮食,将其炒熟后磨成粉,作为家人远行的干粮,吃时用水调和即可充饥;也是敬老爱幼的最好食品。将荞面用水团成饼状,埋入火炭灰内烧熟,取出拍去炭灰后食用。要做玉米或小麦烧馍亦如法炮制。稻子去壳后的大米煮成干饭或稀饭吃。

副食品有肉食和蔬菜。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也吃鸡肉、鱼肉。招待贵客,成年人死亡,为父母举行送灵仪式,解决人际纠纷,达成协议或结为盟友,过火把节等都要杀牛。杀牲与宰禽的方法不同,杀牛只需一人,用一只脚踩牛鼻绳,用斧头对准牛头顶的致命处一击,牛昏倒在地,用刀割断牛颈血管,血流牛死。杀羊用木棒猛打羊头颈部,用刀割断喉管放血即成。宰鸡用手卡紧鸡脖子,使鸡窒息,用刀从鸡嘴上割去放血而成。如招待客人,杀牲前牵牲口至客人面前后才杀,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特色菜肴的坨坨肉,用牛、羊、猪、鸡肉或野兽肉都可做。调料有盐、辣椒面、花椒面、木姜子粉。做法是把鲜肉块块放入水锅内加热,煮沸时捞起,将大块肉切成乒乓大小的坨坨肉,再放入锅内煮至三开水火候时捞起,放入调料,吃起来清脆鲜香味美无比。吃烤小猪肉,用二三十斤重的小猪,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至熟透,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将烤猪切成坨坨,拌上佐料即吃;或将整个烤小猪放在一大盘内,另备几碟蘸水,让各人用刀自己割吃。烤小猪肉外脆内嫩,酥香可口。此外还有“捣鸡蘸水”、灌猪肚、灌香肠、做腊肉等。

蔬菜有元根、萝卜、胡萝卜、青菜、白菜、辣椒、茄子、黄瓜、韭菜、葱、豇豆、四季豆等。其中元根和萝卜种植的历史长,是产量高、用途广的蔬菜。彝文古书《尼体特衣》说:“饥日可做充饥物,用它代口粮,有它不觉饥;菜叶做酸菜,帮母渡难关。”就是正常年景,也是彝家喜欢的蔬菜,常用元根、萝卜与土豆合煮或合蒸着吃。元根、萝卜还可当水果吃,《尼体特衣》说:“饱日可做喜食品,腻时可作解渴物。”又是待客不可少的蔬菜,也是喂养牲畜的精饲料。它们既可做鲜菜汤或酸菜汤,又可做干菜等。用元根叶子或青菜做的酸菜汤,不仅是吃坨坨肉或土豆时少不了的汤菜,也是红白喜事、待客和平时少不了的汤菜,彝族人家几乎每餐必喝色美味香的酸菜汤,因它具有驱寒祛湿、调味、增强消化功能等的好作用。

凉山彝族的饮料以酒类为主,过去常饮白酒、泡水酒和醪糟酒,这些酒都是自己酿造。彝族酿酒的历史长,酿酒始祖叫色色帕尔,造酒曲的始祖叫火洛尼咎,他采集16种中草药制成。酿造白酒的原料和制作方法与汉区相同,只是度数比汉区白酒低。酿泡水酒(又叫杆杆酒或咂酒)用玉米、高粱、荞子;酿一坛酒用粮20斤至50斤,制法是把原料磨细后加水蒸熟,倒入簸箕内晾,待温度适当时拌入荞壳,撒进酒曲搅拌,封闭发酵,过30多小时后倒入坛中,底部垫上一层蕨基草,把发酵的酒糟放在上面后,再铺上三四寸厚的一层蕨基草,用泥巴封闭坛口,坛内加冷开水,再过一两小时插入吸管引用。制醪糟酒除用糯米外,还可用玉米酿造,做法与汉区同,其味甜醇可口。

彝族的酒具有特色,有木胎、皮胎、竹胎三种。表层上漆,多用彩漆绘上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金银饰片,造型美观,风格独特。如“撒拉播”酒壶,用木料制成,壶身圆形似小鼓,塔尖形壶顶,壶底为锥形体,安一斜向吸管,酒从壶底小孔进入壶内,从壶的肩部吸饮,是造型优美奇特的艺术品。又如鹰脚酒杯,形状如一顶小帽子倒放的酒杯,还有绘上花纹图案的牛角酒杯等,都是美丽独特的艺术品。

彝族人民自制的木、竹炊具,如彩绘木盔,形状敞口、深腹、高足,用于盛汤;彩绘浅口木盘,用于盛肉;高足彩绘木钵,用于盛饭;各式素漆木碗和长柄木勺,用于盛饭、喝汤;还有圆形彩漆大木盘,用作各种餐具的托盘;还有用于盛饭的“瓦惹”和用于盛馍、盛土豆等的“播斯”,都是彝区自制的竹编餐具。用餐时席地而坐,一般两人共餐一席,每席一菜一饭,每人一把长柄木勺,不用汉族式的碗筷与饭桌、坐凳。

四川的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在冕宁、盐源、宝兴、石棉、平武等县也居住有少数藏族人民。四川藏族是大杂区、小聚居,多数藏族地区都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藏族地区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土豆、玉米、燕麦、大麦、水稻、高粱等。以青稞种得最多最广,小麦次之。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向日葵、甜菜、亚麻等。水果以巴塘苹果、金川雪梨有名。

藏族人民最爱的食物是糌粑、酥油、酥油茶、酸奶、奶渣和酒等。糌粑主要用青稞面做,虽然小麦、豆类磨成面也可做糌粑,但没有青稞面做的糌粑味香可口。民间又有青稞来历的古老传说,所以视青稞为圣灵之物,成为祭神、敬祖之物,是人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将洗干净的青稞放在太阳下晒干炒熟磨成面就是糌粑面。酥油茶是由酥油和茶做成的。据史料载,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内地茶叶,公主“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有了茶和酥油,就产生酥油茶,成了藏汉人民友谊之果。酥油古称醍醐,元代才叫酥油。元宫廷食医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提取酥油的方法:“取净奶子,不住手用阿赤打,取浮油者为思马哥油,今亦云曰酥油。”唐代苏恭《唐本草》云:“醍醐出酥中,乃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抨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后来有酥油桶和一根连杆木柄,倒入牛奶,盖好盖,连续上下抽动连杆柄数百次,酥油块就浮在上面,捞起捏成坨,放入清水里泡一会儿,酥油就可以保存或食用了。或将鲜牛奶倒入锅中煮开,倒入皮口袋中吹胀,扎好口子,用力摇晃使水与油分解后倒入盆中澄清,油浮于面,取出捏成坨坨,挤去水分即成酥油。如今用奶油分离器,又快又省力。酥油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含胆固醇少,长期食用,体壮耐寒。将取过酥油的牛奶倒入锅煮开,倒入木桶或瓷罐中,略放些酵母后密封好,用毛毡片包好,放于草堆中,保持恒温,经过一昼夜的发酵,洁白嫩软、奶香扑鼻、酸中带甜、喝着爽口的酸奶就做好了。也有用鲜牛奶做的,既甜又香,助消化,固牙齿,对治疗肺病和关节炎都有好处。常吃健康长寿,延缓衰老。酸奶既是藏区草原夏天的饮料,也是藏族同胞充饥解渴的食品,在夏天喝上一碗酸奶子,顿觉浑身凉爽,精神焕发,食欲增加,是营养丰富的清凉饮料。

《西藏志·饮食》载:“藏番蒙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其茶熬极红,入酥油搅之。”不少文献都称藏族所嗜唯茶,旦暮不可暂缺,有甚于米盐,嗜茶如命。故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因藏民世代以牛羊、奶酪为主食,多肉食少蔬菜,蛋白质多,不易消化,喝茶既可止渴,又能消食除腻。《滴露漫录》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民间俗语云:“一碗糌粑九碗茶。”说明藏族嗜茶之因。藏族喝的茶叶是大茶(砖茶),在川、陕、滇省出产,经高温杀菌紧压而成,便于运输和保存。藏胞用茶叶加水或熬、或煮、或煨的茶叶叫清茶;将奶倒入清茶中放少许盐就成奶茶;将酥油和少许盐放入木桶中,再将烧开的清茶经竹漏斗滤入木桶内,用顶端有小圆板的木杆插入木桶中上下抽动几百下,使水乳油交融后,倒出来的就是酥油茶了。酥油茶既是可口的饮料,又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喝酥油茶成了藏族农区、牧区和城镇藏民们的共同爱好。请喝酥油茶,也是客人光临时的一种高尚礼节。此外还有奶渣茶、猪油茶、糌粑茶、骨汤茶、核桃茶、石锅茶等等,都是招待客人的最好礼物。

藏族同胞爱喝酒,尤其是青稞酒。其酿制方法家喻户晓。用水淘净青稞,煮熟,等稍冷后放入酒曲,装进酒坛,保持一定温度,让其发酵,几天后青稞酒即成。初滤出的叫头道酒,芳香浓郁,香醇甘美。二道酒味稍差,仅为解渴。青稞酒度数不高,男女老少皆喜饮。《西藏志·饮舞》载:青稞酒“淡而微酸,名曰穹。亦有青稞烧酒。饮酒之后,男女相携,沿街笑唱为乐”。在喜庆佳节、嫁娶迎亲、挚友团聚、别离践行等场合,是不可或缺的饮料。

藏族人家都有茶炊茶具,背水桶、熬茶火炉、茶壶、浆桶、水碗、瓷碗等都富有民族特色和工艺价值。橱柜、酥油盒、糌粑箱、大小茶盘等,都精致美观。橱柜里的铜、铝、银器皿都擦拭得锃光瓦亮、耀人眼目。不仅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而且视为装饰住房、美化生活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