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魔鬼说服术
5017400000010

第10章 反面衬托——大肆渲染负面结果使你的理由更有分量(2)

很多人都知道用威胁的方法可以增强说服力。说服老手会不择手段地揣摸对方的真实意图,一旦摸清了底牌,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这时再以什么方式取胜,便是技术问题了。在说服过程中,当你有十分把握的时候,不妨威胁一下对方。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便是使用威胁来达到说服目的的。

战国时期,秦国实力最强大。它仗着自己的实力,到处侵略、欺凌弱小的国家。

一次,秦王派人来到一个叫安陵的小国家,对安陵君说:“秦国愿以方圆500里的地方来换取安陵。”这明摆着是一种巧取豪夺的行径。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也因此得罪了秦王。为了缓和一下关系,安陵君特派谋士唐雎出使秦国,向秦王作进一步解释。

秦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安陵,竟敢不答应他的要求,因此很不高兴。

当唐雎拜见秦王,行礼完毕,刚刚坐下后,秦王就阴沉着脸,对唐雎吼道:“别再解释了!我问你,你知道天子发怒的情形吗?”

唐雎一点也不害怕,他毫不示弱地答道:“大王,我还真没听说过。”

秦王用教训的口气说:“那就让我告诉你吧!天子一发怒,就会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说完,他的双眼逼视着唐雎。

唐雎心里明白,秦王是在用战争来威胁他。他一点也没有害怕,而是压住心中的怒火,平静地对秦王说:“大王,您听说过布衣之士发怒吗?”

秦王不屑一顾地说:“布衣之士发起怒来,也不过是扔掉帽子,光着脚,用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摇了摇头说:“这不过是平常人发怒罢了,不是士人发怒啊!从前,专诸替吴公子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冲击月亮;聂政为严仲子杀韩傀时,白虹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吴王僚的儿子庆忌时,苍鹰扑击殿上。这三位都是布衣之士呀!他们发怒时,上天都降下预兆。今天加上我,就该是第四个人了!布衣之士发起怒来,倒下的虽只两人,流血也不过五步,可是天下人都要穿起丧服啊!现在大概就是时候了吧!”唐雎说完,迅速地拔出藏在身上的短剑,一下子站了起来,瞄着秦王,马上要扑过去。

秦王顿时被吓得变了脸色,赶忙向唐雎道歉:“先生息怒,先生请坐!今日我算是明白了:韩国、魏国之所以灭亡了,安陵却还能存在,正是因为有您这样的先生啊!”

就这样,秦王没敢再提换地的要求,唐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唐雎和秦王双方为了说服对方,都使用了威胁的手段。秦王威胁要发动战争,唐雎则威胁要取秦王的性命。对秦王来说,生命是他最大的利益,秦王不会为此事而丧命,而唐雎则抱着必死之心。因此,唐雎的以死相胁迫使秦王屈服,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归根到底,“威胁”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威胁”不是一种简单的吓唬,应包含下列含意:如果这样或不这样,就会产生那样的后果。在说服的过程中,善意的“威胁”是有助于成功的。运用此种方法劝说别人,使对方懂得利害关系,产生恐惧感,以增强说服的效力。“威胁”应该主要放在对于可怕后果的说明上,这样才能起到说服作用。

把握从“负面渲染”的度

首先是理解别人,然后是让别人理解。

——史蒂芬·科维

我们在使用反面衬托的技巧说服他人时,一定要注意负面结果渲染的程度,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破釜沉舟”、“鱼死网破”式的威胁方法虽然能使双方形势发生一定的逆转,但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在采用这种威胁方法时,必须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精确地计算风险,还要做好万一失败的准备。

美国的谈判专家赫布·科恩曾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被单独监禁的犯人,为了避免他的自残行为,监狱暂时没收了他的鞋带和腰带。充满自卑的犯人在牢房里无助地走来走去,突然间,他闻到了一股再熟悉不过的香烟味——万宝路,他最喜爱的牌子。

犯人通过门上的小孔,看到守卫正在走廊里惬意地抽着香烟。这一幕强烈地刺激着他的每一根神经。为了要根香烟,他急迫地敲着房门。守卫慢慢地踱步过来问:“你要干什么?”

犯人回答:“求求你,我想要支香烟,就是你抽的这种——万宝路。”

守卫并没有理会犯人的要求,立刻转身离去。

犯人用右手重重地敲打着房门。

守卫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转头问道:“你又想要什么?”

犯人回答道:“谢谢你,请你在30秒内给我一支烟。如果超过这时间,我立刻就撞墙。监狱警官把我从血泊中救醒后,我肯定会说是你干的。也许他们不会相信我,但是你也得想想你的遭遇,你会被一次又一次地问话,需要写一篇又一篇的报告来澄清你与此事无关。或许你不在意这些,但是如果你给我一支烟——万宝路香烟,这些无谓的烦恼都会在我点燃香烟之后烟消云散,并且,我答应你绝不再添任何麻烦。”

最后,守卫不得不从房门的小孔中塞了一支万宝路香烟给他,并且为他点上火。在身份差别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犯人通过运用威胁的手段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生活中没有必要出现这么多“鱼死网破”的场景,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不同程度的“威胁“来达到说服的目的。不过,一定要注意在说话时掌握好分寸,千万不要因为说了威胁性的语言而把事情搞僵。在这一点上,要争取做到收放自如。

下面这个例子就比较典型:

一个单位到外地搞了一次集体活动。当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因工作失误,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中竟没有热水。为了此事,领队约见了旅馆经理。

领队:“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但大家满身是汗,不洗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时说好供应热水的呀!这事只有请您来解决了。”

经理:“这事我也没有办法。锅炉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经叫他们开了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去洗。”

领队:“是的,我们大家可以到集体浴室去洗澡,不过话要讲清楚,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到通铺水平,我们只能照通铺标准,一人降到15元付费了。”

经理:“那不行,那不行的!”

领队:“那只有供应套房浴室热水。”

经理:“我没有办法。”

领队:“您有办法!”

经理:“你说有什么办法?”

领队:“您有两个办法:一是把失职的锅炉工找回来;二是您可以给每个房间拎两桶热水。当然,我会配合您劝大家耐心等待。”

这次交涉的结果是经理派人找回了锅炉工,40分钟后每间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热水。

经理在一开始存在着侥幸的心理,期望客人能够妥协一下,但当领队提出了“威胁条件”时,经理马上就让步了,因为他知道孰轻孰重。“威胁”能够增强说服力,但是,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个,态度要友善;

第二个,讲清后果,说明其中的道理;

第三个,威胁程度不能太过分,否则会弄巧成拙的。

本章总结

利用反面衬托说服对方的七个要领:

要领一:人类是善于自我保护的族群,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是不会做出让步的。

要领二:人人都害怕损失。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能让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的是损失。

要领三:在说服的过程中,如果正面结果不能打动对方,就用负面结果使他不安。

要领四:负面结果的渲染,会让人感到不安,甚至恐惧。在这种情绪和环境下,一旦提供给他们解决这种不良情绪的方案和希望时,他们就会产生即时的、极大的行动力。

要领五:“威胁”可以增强说服力。但“威胁”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威胁”不是一种简单的吓唬,而是告诉对方利害关系,如果这样或不这样,就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要领六:我们在使用反面衬托的技巧说服他人时,一定要注意负面结果渲染的程度,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要领七: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出现“鱼死网破”的场景,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不要因为威胁性的语言把事情搞僵,要争取做到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