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魔鬼说服术
5017400000016

第16章 间接说服——利用对方感兴趣的人或事说服对方(2)

当时蒋介石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决定离台赴美。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前往送行。蒋纬国特地提早赶到府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装,还佩戴了全套的勋章勋标,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按照惯例,蒋府的家庭聚会中,大家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见到一身戎装的蒋纬国,感到非常奇怪。

蒋纬国一本正经地回答:“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母亲送行,特别让您最后看一看儿子穿军装的样子。”

宋美龄追问道:“为什么?”

蒋纬国于是简单地说了一下台湾地区军队中退役的制度。

宋美龄晚年问事很少,对军中制度就更是毫无所知。所以,这个“限龄退役”的制度对她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她于是问道:“何敬之(何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军装?”

蒋纬国答道:“那是一级上将,功在国家,终身制的。”

宋美龄终于明白了。

正在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敬了一个军礼。蒋经国皱着眉头问:“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

蒋纬国未及作答,宋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还可以做军人吗?”

蒋经国不知前面有文章,随口答道:“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得很出色。”

“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办报请退役的手续?”宋美龄接着问道。

蒋经国这才明白是为了哪一档子事,只好回答:“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马上准备交代给他晋升上将的事。”就这样,蒋纬国总算从中将升为上将。

抬出有身份的人帮自己进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说服效果。有些话自己说不如别人说的效果好。换句话说,想说服你的同事或主管,有时候不是直接去说服他,而是说服第三者,让第三者去说服你想说服的人,这种“间接说服法”的威力和功效,不下于自己亲自说服。

《战国策·楚策二》中有一则类似的例子:

楚怀王拘留张仪,想要杀死他来泄被欺之恨。怀王的佞臣靳尚对怀王说:“拘留张仪,秦惠文王必定愤怒。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秦国盟邦,楚国的国际地位就低落了。”

靳尚又去向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快要失宠于大王吗?”

“为什么?”郑袖急着问。

靳尚慢慢地说:“张仪是秦王最忠信有功的臣子,现在被拘留在楚国,秦王想救他,一定会把美丽的公主嫁到这里,不只如此,陪嫁之女更是姿色动人,多才多艺。各种金银财宝那是不用说的,我看还要再加上六县的封地,经由张仪献给大王。大王必定宠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将自抬身价,加上宝物与封地,她被册立为后,指日可待。大王沉迷声色,你的地位不保,岌岌可危。”

“阁下帮个忙吧!我该怎么办呢?”郑袖着急地说。

靳尚说:“你赶快建议大王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被释放,对你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就不会来,秦国必定记你这笔人情。你在国内,地位提升,在国外又有秦国的交情,并且留个张仪可供驱遣,您的儿子必定成为楚国太子,这可不是普通的利益呀!”

郑袖立刻去缠住楚怀王,怀王就把张仪释放了。

靳尚早有认知,楚怀王未必听他的,所以劝了之后,锲而不舍,深谋远虑地找上了怀王的宠妃郑袖,此计果然奏效。这种借用他人说服的方法,虽然有点绕路,有点费时,但效果总是出人意料地好。

借用权威让人信服

人是很容易上当的,荣誉就是明证。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人们总是喜欢附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或权威者的意见和判断,尤其是在不太认识的人或不懂的事物前,自己无法判断并下结论时,这种倾向更为明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威望功效”。

有一个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实验的人听两种完全相同的音乐带,却告诉被实验者,其中一种知名度不高,另一种屡获评论家的推荐,听完之后,要被实验者说出哪种音乐带较好。结果发现,大多数被实验者的意见都与评论家的意见相同,他们纷纷表示,“两者比较起来,前者似乎毫无价值。”

很显然,这些被实验的人受到了很有名气的音乐评论家意见的影响。

既然“威望功效”的心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在说服过程中,就不要忘了利用这一点。例如,你如果想让上司接受你的意见,可以在表达意见后,附带地说:“总经理也是这么说的。”而在说服孩子时,能顺口说一个他所喜欢的运动员或电影明星作为榜样的话,一定会很有效。

对一个病人来说,如果有人劝说他服用某种药物,即使这个人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并且说了许多药理知识和道理,病人总还是不免心存疑虑的。但如果是一个有声望的医生告诉他,这种药物对他的病很有效。病人一定不会有所顾虑。

人们往往会被“伟大人物”的意见或判断所影响。在今天的社会里,无论发生什么事,报纸或电视都会出现戴有评论家头衔的人的意见。研究表明,当对方听到强有力的、高度可靠的、权威性的材料时,他的固执己见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在说服别人时,有必要引用一些经典性的材料,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盛产葡萄酒的国家,外国的葡萄酒想打进法国市场极其困难。经过艰苦的努力后,我国的一位留法研究生李华帮助一家酒厂把中国的葡萄酒打入了法国市场,但是在商讨中国葡萄酒从香港出口的问题时却遇到了些波折。

当时的香港总督是英国人,他说:“按照香港法律规定,土酒要征80%的关税,洋酒要征300%的关税。中国的葡萄酒是洋酒,所以应征300%的关税。”

听了这话,李华暗自盘算一下,如果要交这么重的税,中国葡萄酒的利润将会受到严重损害。怎么办?他决定要在“土”与“洋”上下工夫。于是,他不紧不慢地吟出了一首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您可能听过这首唐诗吧?我们中国唐朝人就已经能产葡萄酒了。唐朝距今天已有1000多年了,那时中国没有像样的酒厂和大公司,只有酒作坊。也就是说,当时中国造出的葡萄美酒是比较纯粹的土酒,英国和美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恐怕要比中国晚好几个世纪吧?他产的才是真正的洋酒呢!”

一席话虽很客气、委婉,但却从理论根据上驳倒了英国人(香港总督)。后来,他只得承认中国葡萄酒是土酒,只收取了80%的关税。

李华准确地引用了一首唐诗,而且是脍炙人口的唐诗,证明了“中国葡萄酒是土酒”的这个观点。名诗、名言、名句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多被历史所认同。加之崇尚权威、崇尚名望的心理,人们很容易被引用的“经典”所折服。

本章总结

利用间接说服的方式说服对方的要领:

要领一:说服方式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一种方式说服不了他人时,可以采用另一种;另一种还不行,还可以再换一种。总之,办法是有的,就看你是否能进行正确的选择。

要领二:如果直接说服并没有打动对方,你可以换一个同对方关系更密切的人去通融;有时凭密切的关系也说服不了他,那可以借用在威严上能使之屈服的人或事去说服他。

要领三:间接说服主要是针对被说服者的不同特点,说服者不直接出面,而是借助他人或事,采取一些貌似与本意无关的东西或行为打动被说服者的心,以达到真正的目的。

要领四:故事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最快的方式,通过故事,可以传神地将你的意念传达给对方,深深地影响对方。

要领五:有些话自己说不如别人说的效果好。抬出有身份的人帮自己进言,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说服效果。

要领六:人们总是喜欢附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或是权威者的意见和判断。我们在说服过程中,就不要忘了利用这一点。

要领七:在说服过程中,要善于借用外力,巧用故事、利用他人的支持、借助权威等,这些方法都值得逐一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