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经典: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八项修炼(超值金版)
5021700000037

第37章 组织驱动力:小团体思维模式(2)

微软公司反击了这项指责,他邀请了其他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到雷德蒙总部了解其操作系统未来发展的基本情况。事实上,如果存在这样的“鸿沟”,公司根本就无法在竞争激烈的产业中存活下去。一方面,这与不断进取的公司理念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现实中“鸿沟”观念本身就是幼稚可笑的,微软公司后来指派专门的巡视员来监督,让自己不具有任何反竞争行为。

冲突是坏事吗

权威归属于那些获得正确答案的人。

庞大的微软帝国,谁来管理?

很多以开发软件创业的企业,最初时候的规模也不过10来个人。老板就像老爸,是家中的权威,他说了就算数。工作室式的开发配以家庭式的管理,不会有什么问题产生。但是,当公司发展到100个人时,就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位老爸的能力范围。“孩子们”多了,“老爸”的命令执行起来就不那么顺畅。任凭这位老爸喊破喉咙、绞尽脑汁,企业仍然要面临各种层出不穷的大问题。即使“老爸”的权威依旧,但企业就是运作不好。问题出在哪里?10个人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没法把100个人管理好的,不是只有管理者掌握了权威就可以,还需要有策略、有方向。

在很多企业里,大多数的管理者都会寻求一种权威,这并没有错。但是,管理者一旦习惯了企业“父母”这种幼稚的权威形象和不健康的“领导者—团队成员”关系,整个团队就会永远停留在孩童期。

团队精神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团队中的每一分子都有权威,而不是把权威集中给管理者。改变旧有的权威观念是需要时间的,管理者不必太心急,也许在过程中会有人抱怨,但是,团队一定要有对权威的正确观念才能成长。

在微软,员工们虽然十分敬重比尔·盖茨,但也从不放弃与盖茨一争高下的机会。

比尔·盖茨的老伙伴鲍尔默说:

“冲突是一件好事,比尔把这种观念带到了公司……比尔深知,一旦顾忌太多,会妨碍深入事情的核心。他喜欢任何人,甚至一名低级的雇员对他提出质疑。当下属反抗的时候,会更加赢得他的尊敬。”

在微软,有一种被称为“数学夏令营”的心态。许多傲慢的人会大喊大叫,互相驳斥,以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在这些争论中,权威的模式已经荡然无存,权威最后会归属于那些获得正确答案的人。

这种做法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当互联网开放标准改变游戏规则时,微软起初被弄得不知所措。公司内部争吵不休,但是局势很快就变得明朗。在争吵和互相挑战中,微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盖茨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如何把坏消息转化为好消息

从最先进的买主那里,预测将来客户的要求。

坏消息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听到的。但是,当坏消息来临时,是否有可能驾驭坏的信息,运用战略将坏消息转变为好的消息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问题,改变游戏规则的权力在你的手上。换个角度思考,坏消息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好消息。

首先,你不能因为坏消息而丧失了信心。对于你来说,坏消息是一个好的教材,记住它,并引以为戒。接下来,你的努力将会为你带来一定的转机,关键在于你如何去面对失败。

20世纪80年代,微软的多规划制表软件与Lotus 1-2-3相比,没能占得任何先机。之后5年的时间里,微软将精力用在一个称为Omega的数据库开发上,但是1990年,微软又取消了该项目,转而将远期操作系统目标锁定在与IBM共同开发的OS/2上。但是情况依然不妙,在微软为此投入了几亿美元和大量研发时间后,OS/2在1992年被终止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微软因技术不完善,不得不封杀了牛顿式个人数字处理器的开发;1993年,微软“微软办公”计划又泡汤;到了90年代中期,微软计划在MSN上作电视化互联网节目仍然半途而废……一连串的坏消息,对微软来说实在是不小的打击。但是每次打击之后,微软都成功地站了起来。

多规划制表软件的失利,引出了Microsoft Excel的诞生,最后,Microsoft Excel战胜了Lotus 1-2-3,夺回了市场;几年后,微软又运用从Omega数据库项目的失败中学到的经验,成功开发了Microsoft Access,现在,Access已成为最流行的桌面数据库;OS/2的殉葬为Windows NT打下了基础。每个失败都不是无谓的牺牲,每个失败的产品背后都会重新站立起一个更优秀的产品。这就是微软对待坏消息的态度。

每个失误中都隐藏了大量的信息,这是重新获得成功的关键资源,而倾听客户意见就是获得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盖茨的经验是:“必须认真分析客户对产品所提出的问题,想他们所想,并从最先进的买主那里预测将来客户的要求。”

客户总是随心所欲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且似乎永远都不会满足。这并不是坏事。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光是收集客户要求的信息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去判别哪些是对促进产品改进有利的,哪些不过是顾客的抱怨。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将顾客有用的投诉信息传递到开发部门?

对于这个问题,盖茨的建议是:

(1)关注您的最不满意的客户。

(2)用技术来收集客户使用你的产品时不愉快的经历。

(3)用科技把消息快速送交给合适的人。

这三点有助于企业将那些令人沮丧的消息变得令人振奋。在这里,坏消息是促进厂商提高品质的动力,而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将有助于企业尽快理解并把坏消息转化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为什么要爱年轻人

年轻人更愿意学习,也更有创造性,一定要爱上年轻人!

比尔·盖茨喜欢雇用刚从学校毕业的高才生。这些人不过20出头,聪明而又有活力,没有什么思维定式,这对微软公司来说是最大的优势。

多年来,微软公司已经发展出一套特殊的招聘技巧和选拔标准。从一开始,比尔·盖茨就深知要开发软件,就必须依靠那些“非常年轻却几乎没什么经验的人”才行。所以,当1994年微软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上升到31岁时,比尔·盖茨公开表示,希望员工中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所占的比例可以回到早期的80%。他说:“年轻人更愿意学习,也更有创造性,一定要爱上年轻人!”

一位软件开发人员说,要了解微软公司,你必须了解他们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引以为荣。为了保持年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尔·盖茨动了许多脑筋。

微软公司在西雅图的办公楼已无法容纳与日俱增的雇员。公司决定搬迁到8英里之外的地方。在那里,比尔·盖茨买下27英亩土地,加班加点地盖了4座办公大楼。

公司早已作出规划:要有宽敞的工作场所、足够的办公大楼和充裕的休息设施。原来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在原有基础上再新建三幢大楼。可是还不到一年,第5幢和第6幢就已破土动工。这两幢尚未完工,第7幢又来了。只是第7幢修建得不太顺利,因为它坐落在一片树林里。末了,第7幢还没有来得及开工,便干脆开始了修建第8幢和第9幢。大面积施工,成片的楼房建成,在6年时间内,微软公司在269英亩土地上就建成了22幢楼房,以至人们把这里的街道称为“微软路”。

比尔·盖茨在谈到修建这么多办公大楼时说:“我们有这样多的年轻人,他们在进大学前几乎足不出户,而现在又将他们带到这几乎是荒效野外的地方,怎么能不尽量让他们感到舒服呢?说实在的,他们并不乐意老呆在这个地方,他们需要交友、玩乐与活动,然而我需要他们工作,需要他们干得更好。”

比尔·盖茨又强调说:“我希望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明白,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

办公室到底属于谁

办公室属于员工,而不是公司。

比尔·盖茨为了让员工工作时尽可能地舒适、高效和心情愉快,他精心布置公司的办公室环境,尽量把公司布置成家的模样。

微软有许多办公室,而不是小隔间(小隔间在家庭内的销路也不好)。几乎所有的专职员工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兼职员工和暑期实习生则公用一间不能独有的办公室。不过即使这样,你也极难找到一间分给两名以上员工的办公室。

人们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完全归他们所有的空间。他们可以关上门,打开音乐,调好光线,然后再工作。由于员工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环境,他们就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开张办公了。

对比一下用小隔间隔开的办公场所,甚至更糟的没有分隔物的开放式大厅,孰优孰劣不言自明。为什么那些坚持认为小隔间或开放场所最有效率的人,总是把自己放进办公室呢?在小隔间里,你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或改变光线亮度,你也不能以其他任何方式打扰别人,显然你并没有“拥有”自己的工作区域。

办公室是你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可以把沉重的金属招贴画挂在墙上,把火山灯放在写字台上,把Dilbert卡通画张贴在门外,只要你愿意。

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

“办公室属于员工而不是公司。”比尔·盖茨说。

在遍布小隔间的那种办公场所,人们总是尽量把自己的小格子布置得富有个性,但无论怎样,他们也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小隔间不属于自己,他们只是在公司设计的场所里面工作而已。而在微软,办公室就是你的,而不是公司的。

除了高级设计师(最高级别的程序员)和高级副总载的办公室规格加倍外,其他员工的办公室规格完全相同,这样就省得有些人一被提升就耍弄小伎俩。如果一间双倍规格的办公室连Steve-Ballmer(现在是总裁和千万富翁)用起来都足够好的话,其他人用应该也足够好。

安排家具也一样。所有员工,无论职位如何,都从同一张目录中选择家具。

微软也尽量给办公室安装窗户。为什么?因为虽然西雅图的天气总是多云少晴,但人们还是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对于新鲜空气和阳光,谁都会有强烈的需要。

许多计划者和建筑设计师都说,给大部分人安装窗户,理论上不可能实现,显然这些人从未去过给每个房间都设计了窗户的大饭店。不过,安装窗户也符合家庭式办公室的设想原则。事实上,没有谁的家庭式办公室不带窗户。

微软处处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看来,“这里聚集了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怎样使员工过得舒坦

“尊重员工人格,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证明自己。”

比尔·盖茨常常对他周围的人说:“尊重员工人格,并给予他们充分自由,让他们自己证明自己。”

微软公司为员工创造最适合他们工作的环境。1985年初,比尔·盖茨和谢利决定将微软公司搬迁至华盛顿州的雷德蒙,以适应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公司购进了一所完整的社区公园,面积足足有260英亩。公司的建设工程开工于1985年4月。整个设计,与其说是一处商业公司,不如说是一座风景优美、名副其实的大学校园。在那里总共耸立了22座高楼,其总高度相当于一座60层的摩天大楼。整个建筑群组成一个X字形,中间有着巨大的空间。办公楼周围有池塘、喷水池和一片片绿地,真是片片碧草如茵,条条曲径通幽,全部建筑掩映在翠绿的树丛之中。

这样的环境对于微软公司的员工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微软公司人事部主任,在搬迁到新址时说:“我们有意营造校园般的感觉。”“我们基本上只选用年轻小伙子,他们很多人离开过家,最远就是考上大学,而我们搬迁使他们几乎横穿美国。怎样使他们过得舒坦些?他们未必愿意外出或热衷于各种社交活动。他们不会很轻易地外出结交朋友,又不想参与当地的五花八门的活动;况且,我们公司需要这些年轻人集中地工作,所以,我们想让他们有个舒适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归属感,这样的工作气氛会更感到亲切。”

在公司的建筑物内,技术景观无处不在,公司给员工都配上一间办公室,每间办公室的窗户都面对树林,把园区周围的街道都改为微软大道。再看公司内部,所有的电脑都连成网,可进行内部的电子通信。盖茨的办公室比其他办公室大一倍。办公桌上放着一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生产的AT型个人电脑、一台麦金托电脑和一台康派克手提电脑。

如果有人在园内漫步,一定会认为这是一所大学的校园,而非公司。在垂柳婆娑的“盖茨湖畔”,两位程序编写人员正在玩耍。不远处,一位亚洲裔妇女,用细棍子灵巧地敲着东方竖琴式的乐器,一位胡子拉渣的吉他手给她伴奏。松鼠在树梢上跑跳、嬉戏,野鸭在草地上休闲、蹒跚地走来走去。偶尔,几个慢跑者和骑自行车的人从它们边上经过,也没有把它们吓跑。园内高耸的松树林将微软公司与外界的尘世隔离开,如此宽松的环境让路人敬佩不已,让员工们更加倍的为公司努力工作。

微软公司室外一片闲情逸致,而室内却显得忙碌、紧张。员工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全公司上下左右形成一个群体,像一个大家庭。公司的全体成员身上焕发着盖茨提倡和崇尚的那种精神——努力勤奋、精益求精,永远不败,员工们聚精会神地工作,只听到一片繁忙的电脑键盘的敲击声,“微软”的员工个个孜孜以求,他们怀着对公司的高度奉献精神。公司为激励员工们积极工作,在每幢大楼里设有一个自“7时~11时”的快餐点,楼内还设有饮料供应点,所有饮料都免费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