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作为一名职场中人,要想让自己有所发展,在树立职场威信时,一定要懂得适度“藏拙”。老板才是职场的主角,而你则只是职场上的一个配角。作为配角,一定要明确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不要站错了位子。配角就是配合主角突出主角的,不要喧宾夺主,让自己的“风头”超过老板。当然,“藏拙”的同时,若能把一些出凤头的机会主动让给老板,将更有利于你的发展。
再苦也要笑一笑:
无论职位怎样变化,你都要牢记:你跟老板之间是有鲜明界限的,你不能表现得跟老板一个样。
▲每位员工都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某单位的员工李小姐因为手机铃声“不合格”被老板炒了鱿鱼。
那位被炒了鱿鱼的李小姐的电话铃声是这样的:“是哪个傻瓜找我,哪个傻瓜这么烦啊,我正忙着呢!呦,是你这猪头啊!你烦不烦啊?”电话里劈头而来的就是一阵叫嚣,稍停片刻,那泼妇似的声音再度响起,“你这猪头的电话我就是不接,就是不接,我气死你,气死你,气死你,哈哈哈……”
据李小姐说,当初她设定这个手机铃声,只是一时觉得好玩,希望给接电话的人一点点刺激。而且当时同事们的手机铃声五花八门,比这过分的大有人在,她也就没有太在意,设定之后就很长时间没有改变过。时间一长,她甚至都忘了自己曾经给手机设定过这样一个铃声了。
突然有一天,李小姐接到所在公司财务部门打来的电话,让她去结算工资。她经过询问才弄明白,原来公司已经决定将她开除了。李小姐对此感到非常意外,自己工作一直很努力,怎么莫名其妙地就被开除了呢?她去找经理询问开除她的理由,经理说她的铃声太有“个性”了,已经有多位客户把电话打到公司,对此进行投诉。李小姐于是连忙向经理道歉,并表示回头就把铃声换掉,但经理表示一切都无可挽回。
李小姐所在公司的经理王先生说:之所以要炒掉李小姐,是因为李小姐从事的是销售工作,对外代表公司的形象。“她用这样的铃声,已经得罪了很多客户,损失了几十万元的业务,如果所有的销售人员都这样,我们的生意还怎么做?”
时下,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是普通一员,领导怎么讲就怎么干,树立企业形象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对你前程的影响也是令人担心的。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一个企业的形象是由该企业里每一个员工的具体形象体现出来的。“每位员工都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员工形象是企业形象的根本,人本原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员工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的最小生命单位,他(她)也是企业形象最具权威的载体和代言人。
员工适时得体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和体态往往形成照耀公共活动的“晕轮”或“光环”。这种“晕轮”或“光环”的“亮度”能否形成,还取决于你的员工是否遵从形象规范。这种“晕轮”和“光环”的“亮度”或“强度”则取决于形象的具体表现是否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展示不但令公众产生信任和好感,而且会使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如果公众对公共人员的彬彬有礼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可能会联想到这个组织员工整体素质一定不错,从而相信整个组织也一定会强有力。
管理学家怀利在《公司形象》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过:“如果通过外表、行为和客户的关系,公司的职员能传达公司的价值,这个公司就是成功的企业”。李小姐的失误,也许就是因为不明白以上这个道理。
杰克·韦尔奇这位世界著名的CEO,就对员工的形象有严格的要求。他定期察看职员的照片,那些“肩膀低垂、睡眼惺忪或者耷拉着脑袋的人,我就毫不犹豫把他指出来,说:这家伙看起来半死不活的!他能干好什么?为什么不把他调走?”
美国的大企业也认识到,属下员工的形象,可影响公司业务的拓展。因此,像可口可乐、美国电话电报、IBM、兰克斯乐和汉华实业银行等,都聘请形象顾问辅导员工。
企业的发展不止在于员工辛勤的劳动,更深层次的在于员工时时刻刻为公司形象着想的这种精神。形象大使不是俊男靓女、影视歌星们的专利,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当好企业的形象大使。
再苦也要笑一笑:
细节决定成败。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公司的形象,所以,千万不能忽视细节,它们将直接提升或损害着企业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前途。
▲内外同一才是真正好形象
有这样一位推销员,经中间人介绍,去同某位老总谈一笔合作的生意,而这位推销员所销售的产品正是这位老总急需的,可以说这是一笔双赢的生意,而且做得好还会大赢。
看到合作的美好前景,双方的积极性都很高。见面当天,推销员穿得西装笔挺,可谓英气逼人,可是接下来发生的情节却让我们大跌眼镜:推销员自我介绍并出示名片之后,老总也拿出友好的姿态,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但这位推销员只用单手把名片接过来,一眼没看就放在了茶几上。接着他拿起了茶杯喝了几口水,随手又把茶杯压在名片上,那位老总看在了眼里,明在心里,随意谈了几句话,起身告辞。
事后,那位老总郑重地告诉中间人,这笔生意他不做了,当中间人将这个消息告诉这位推销员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拍桌子说:“不可能!他们是非常需要我们的货的?”立即打通那位老总的电话,一定要他讲出个所以然来,那位老总不得已道出了实情:“从你接我的名片的动作中,我看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并且预见到了未来的合作还会有许多的不愉快,因此,还是早放弃的好。”
闻听此言,这位推销员放下电话痛惜失掉了生意,更为自己的失礼感到羞愧。一个接名片的动作的失礼,就丢掉了一桩生意的事实,使他认识到,在生意场上,人们不是只看产品质量,更要看人的素质。
作为个体的人的外在形象,即一个人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服饰穿戴等,是其内在形象的外化。不管是其仪表风度、言谈举止,还是服饰穿戴无不是其内在观念素质的体现。可以说,外在形象是内在形象的载体。
由此,评价一个人的形象,不仅要看衣妆打扮,更要看内涵。良好的外表打扮与精神美和谐的统一,这才是最好的个人形象。假如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内涵,尽管打扮得很酷、很帅、很入时、很引人注目,但他(她)的形象只能是不美的。
人的衣妆打扮、内涵和个人形象的关系就如一份礼物。衣妆打扮是包装,而内涵就如包装下的那份礼物,个人形象就是整份礼物。一份昂贵而又精美的礼物,如没有包装或包装得不好,就不能第一时间引人注目,以及不能给人留下印象,甚至被忽略;但一份礼物包装得非常抢眼,拆开来一看,里面的却令人大失所望,就会大大影响送礼的意义。
记得有位记者说,她在采访张海迪之前,总以为她一定是个梳着一对羊角辫,穿戴朴素的姑娘,没料到,现实中的张海迪——当代的保尔,竟是一位秀发披肩,身穿西装,谈笑风生的“时髦”姑娘。对此,那位记者深有感触地说,心灵与外表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正如现代社会的香港小姐,也要求内涵、外表兼备。
人的内在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长期积淀,有意识的培植。
法国人说,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一个美国人说,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你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人们似乎活着活着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连穿衣吃饭都不懂,需要从头学起,礼仪素养就这样被人们提到了重要的日程。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丰富和复杂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在重内容的基础上有越来越注重形式的趋势,交往互动日渐符号化、形式化,外在形象成为个体交往的“名片”。翩翩的仪表风度、不俗的言谈举止、得体的服饰穿戴等外在形象所展示的个人魅力,是一个人赢得他人亲近、认同、尊重的重要因素。
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又云:“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指内在素质或内容的重要性。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的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又有多少时间来慢慢体味他人的内在素质呢?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外在形象来认识、了解他人。
研究表明,经验的密度、知识的厚度、思考的深度、魅力的强度,以及是否具有创造力和个性,乃至资质愚笨或聪敏,善良还是险恶,城府深浅,所有这些都能显示在人的相貌(外在形象)特别是眼睛和神气中。而这种相貌仪容,虽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后天由环境、精神、修养锻炼以及人格所塑造的。
日本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小信三曾说:“精于艺或是完成某种事业之士,他们的容貌自然具有凡庸之士所不具有的某种气质和风格。”印度著名文学家、诗人泰戈尔曾这样说过:一个人在30岁之后,就得对自己的长相负责。
另外,外在形象是个人增强其识别性的重要方面,以服饰为例,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无声语言。美国华盛顿联邦银行总裁辛克利时常告诫属下的主管:如果你要别人以专家对待你,你就必须穿得像一个专家。一个人的着装往往能从一个侧面传递出一个人的修养、性格、气质、爱好和追求。
古人云:“有诸于内,必形诸之外。”万物皆有内外之别,形象亦有内外之分。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须臾不可分。外在形象是内在形象的外化形式,内在形象是外在形象的灵魂所在。
再苦也要笑一笑:
外表与内在对于形象哪个更重要,在不同的时间及不同的场合内,是有所侧重的。但不管怎样,只要你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在他人的印象中口碑极好的话,那么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