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庞统
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10.徐庶
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34】往事中的记忆之道
最近,忙里抽闲,修改整理,把本人1998年以来胡乱写的一些诗词、游记、心得、随笔等文字,梳理归类,竟然把自己惊呆了!虽然散失了许多,比如散文、杂文等,但是留存下来的也足以自我陶醉一番了。仅自以为看得上眼的七言诗,就选出56首。还好,每首56字,一共56首,这3136个字,可谓字字发自肺腑、生于血汗、内心独白、对我如金啊。
哈哈,出一本个人诗选已经没有问题了。想了想,就叫《8——8记忆铭言诗选》吧。
陶醉!提前三年实现了一个目标。另外的两个目标,也许会在陶醉之中一一实现!
寂静的我,独自享受寂静的孤独。这,就是我的自由,就是我的天地,就是我的乐趣。
我依稀记得一位大腕作家说过的话,大意是: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就是记忆。我呢,1998——2008,10年间,从第一首《赴重庆》开始,到《多难兴邦——记录2008》止,过了自己这一关的是56首七言诗。这,不就是我的10年记忆吗?
啊,我的记忆!
往事如烟吗,往事又并不如烟啊!我仅仅是把我看到的、记得的、有点意思的其中的一部分,用诗记录下来,当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更没有想过出版和炫耀。时至今日,成了我的记忆的成果、收获、意外所得。
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副县长王凤珍改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她上任以后,和我们几个班子成员商量提出了宣传部的部训是:“干起来、硬起来、红起来、富起来”。多么响亮、多么精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还有,我在县政协当秘书长时,根据上级要求,总结以往做法,借鉴外部经验,吸纳同事意见,征求领导同意,我在政协机关建设上归纳出了我认为是经典的做法,比如:
滦平政协“五求”精神:
理论学习——求深;
履行职能——求实;
调查研究——求精;
团结联谊——求广;
自身建设——求严。
滦平县政协机关工作人员自身修养“十要”:
一是脑要清,
二是心要诚,
三是气要平,
四是眼要明,
五是耳要灵,
六是嘴要严,
七是手要短,
八是腿要勤,
九是行要正,
十是笔要硬。
文明机关的十条基本要求: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是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
四是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
五是健全规范的工作秩序,
六是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
七是丰富健康的机关生活,
八是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九是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
十是文明礼貌的文明举止。
然而,有得就会有失。得到的,固然欣喜,固然重要。而失去的,抑或坦然,抑或心甘啊。尤其是心与心的疏远,情与情的绝缘。我的朋友里,不乏有才、有德、有能、有识之士,可来可往,可交可信;也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信誓旦旦、无所事事之人,可想而不可看,可看而不可知。其实,不论贵贱和成败,既不能当做虚幻的偶像去崇拜,也不能当做可有可无的东西遭受蔑视和冷遇。
往事的记忆中,欣喜是快乐的义务,不易抹去。
往事的记忆中,悲伤是成熟的标志,不得删去。
【35】周兰华的继母之道
我送给周兰华的一副对联:
重组家庭继母苦心育儿女
半路夫妻比翼齐飞当标兵
周兰华,女,44岁,现任河北省滦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
李树森,男,55岁,现任河北省滦平县建设局建筑设计所主任。
1992年,28岁的周兰华带着离婚后的伤痛,领着7岁的女儿,嫁给了时年39岁、已丧偶并带着两个儿子的李树森,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结婚15年来,这个五口之家在周兰华的操持下,力尽了千辛万苦,饱经了日月沧桑,苦尽甘来,终于换来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如今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女儿正在大学读书。半路结成的夫妻,相敬如宾,比翼齐飞,各自都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
这一切都饱含着周兰华的心血和汗水——
【一】教孩子成人成才,操碎了心
结婚之初,因李树森前妻治病时留了一笔外债,加上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新的家庭面临的生活压力真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这一切对于周兰华来说都算不了什么,最让她费尽心思的是当上了后妈,怎么样培养好两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大儿子叫李小葛,当时只有15岁,正在上初三。由于母亲在世时常年有病,父亲又顾不过来,对上学已失去了兴趣,经常逃学,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喝酒打架,眼看着就要误入歧途。当上了后妈的周兰华没有嫌弃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而是用慈母般的关怀去感化他,苦口婆心的去说服教育他。怕他逃学,每天送他到学校,放学回来晚一点,不是去接就是去找。孩子毕竟是淘气的孩子,后妈拿出比亲妈不知多多少倍的心血与汗水,一时也换不来孩子的同情与理解,可周兰华从来没有放弃过,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孩子该上初四了,却说什么也不去了。气得父亲李树森大发雷霆,要不认这个儿子。周兰华哄完丈夫劝儿子,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和丈夫商量说:“我真想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呀!可是这条路不适合我们小葛走,为了他的将来,我们再给他另找出路吧。”于是,她四处托亲戚,找朋友,最后还是花高价让小葛到丰宁职中学习装潢技术,一上就是三年。
二儿子李小明比哥哥小两岁,当时正在上初一。虽然不像哥哥小葛那样顽皮,但是文化课基础差,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周兰华把读高中,考大学的愿望又寄托在他的身上。不断的鼓励他,尽可能的辅导他。高中毕业后,虽然小明最终没有考上大学,但为了他能够成人成才,周兰华又把他送到外地去学习技术。
小女儿海涛当时只有7岁,虽然妈妈把本属于她的母爱过多的分给了两个哥哥,可小海涛知道妈妈不容易,从小就非常懂事,学习刻苦努力,品学兼优。2003年,18岁的她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医科大学,终于圆了母亲周兰华、继父李树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学梦。
母爱,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一种感情,她是无私的、圣洁的,永远值得讴歌、赞颂!周兰华面对三个孩子,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对孩子从没打过一下、骂过一句。在她的教育和影响下,兄妹三人,如同骨肉,胜似同胞,也从没拌过嘴、吵过架,家里充满着团结、和睦的氛围。
【二】为儿子成家立业,吃尽了苦
新组建的五口之家,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兰华、树森两人的工资收入都不算高,既要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又要供孩子上学,还要给他们成家、置业,周兰华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克服了别的家庭难以想像的困难,硬是一关一关的闯过来了。这期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小葛在丰宁职中毕业后,在一家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一定的收入,周兰华总算松了一口气,开始张罗着为儿子娶媳妇。然而好景不长,那家工厂倒闭,小葛成了无业游民,和社会上的一些人又开始混在一起。周兰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又痛下决心,凑了几万块钱,将小葛送到外地拜师学习土建技术,又是整整三年。这三年里,小葛终于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刻苦学习技术,进步很快。学成后回到县里一家建筑公司作监理,工作积极肯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公司的赏识与重用。在继母的全力帮助下,小葛已经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小明高中毕业后一直给别人打工。周兰华考虑孩子年纪越来越大,总给别人干没有什么出路,应该有他自己的事业。她先把小明送出去学习电脑打印技术,然后盘算着给他开个复印打字社。可是开店需要十几万元啊。周兰华惦着省吃俭用积攒的几万块钱根本不够,最后她一咬牙,用房产证抵押借了贷款,总算帮小明把复印打字社给张罗起来了。可是小明没有经营方面的经验,又缺少业务关系。为了帮小明打开局面,开业的第一年里,周兰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有时甚至吃住在店里,手把手的教小明,帮他找关系,拉客户,终于使打字社有了起色,生意越来越好。可是他也到了成家的年纪了。让别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小明开店的同一年,在父亲李树森都感到无能为力,借取无门的情况下,已囊中空空的周兰华,向亲戚、朋友、同事借了几万块钱,给小明也娶了媳妇成了家。现在小明的媳妇刚刚生了一个8斤多重的大胖小子。
眼看着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别人都以为周兰华该歇一口气了,她却把休息时间又给了孙子。大儿子小葛说:“我相信我婶的人品,孩子常放到她身边我们放心,她教育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周兰华的婆婆已经70多岁了,在乡下与小儿子一起过。兰华平时总是不忘隔三差五地回去问寒问暖;逢年过节不管多忙,她都会买上婆婆爱吃的东西送去探望;该换季了就买上时兴的衣服给老人家送去,在外人看来分不清是闺女还是儿媳。老人逢人便夸:“树森媳妇真是不赖,把家调理得这么好,要不是她,这个家早把树森累垮了”。兰华的两个儿媳也赞不绝口地说“我婶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吃尽了苦,受尽了累,我们一定要孝敬她,更要以她为榜样。”
当初的五口之家,现在已变成了祖孙三代九口人、和谐、幸福、美满、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三】干事业出类拔萃,尝到了甜
周兰华和李树森组成了特殊家庭后,夫妻二人不仅能相敬如宾,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令人羡慕,而且相互支持,在各自的事业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李树森是滦平县建筑设计所主任,是全县唯一的注册建筑师。他工作繁忙,常年奔波在外。由于有了兰华这个“贤内助”,他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多次获省、市奖励。
周兰华一直从事计生工作。在乡镇工作了6年,1988年调到县计划生育协会担任秘书工作,由于工作出色,3年后被提拔为县直计生办主任。在此期间,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失败的打击,但并没有影响到她对工作的热情。她思想上进,爱岗敬业,处处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努力塑造高尚的品格,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她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由于措施得力,管理到位,使县直16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连续15年无政策外生育;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十多年来,经她办理的3000多一胎、二胎生育证没出现过差错。期间,也有送礼的,讲情的,她都婉言相拒,始终坚持严肃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为此,她本人和单位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她被提为滦平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她还兼任着县计生局妇联主任工作。几年来,她带领本单位女职工开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争当好媳妇、好婆婆和爱岗敬业的竞赛活动蔚然成风。到目前,全局20多名女职工的家庭都达到县级“五好文明家庭”的标准,有的同志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三八红旗手”。她连续多年被县妇联评为优秀妇女干部,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妇女干部”称号,2006年被评为市级“十大文明家庭标兵户”。今年“三八”节荣获第六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母亲节”荣获承德市“十大杰出母亲”称号。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周兰华、李树森重组家庭和各自事业上的成功,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好,他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36】你身边的机会之道
人们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发现机会、抢抓机会,也是一门学问。
一位大老板,有个貌似天仙、聪明伶俐的待嫁女儿,本来是不愁嫁的,况且又是追求者如云。其中的一个小伙子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大胆地去求婚。大老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反反复复地打量了一番后,说:“我接受你的求婚,但是你要接受我的条件。我从斗牛场里先后放出三头公牛,只要你抓住其中一头牛的尾巴,就证明你成功,你就可以迎娶我的宝贝女儿。”小伙子面对机会的顺利到来,表现出满脸喜悦,痛快的跟随前往牛场。
大老板放出了第一头牛,直奔小伙子而来。小伙子一见那牛是自己从未见过的最大而且丑陋的,正在犹豫观察的时候,还没等反应过来,牛已经跑出去了。小伙子心想,再等下一个机会。
第二头牛迅速地闯了出来。小伙子一看,这家伙不但体型庞大,而且异常凶猛。心想:放过它,下一头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了。
小伙子看到第三头牛出来了,脸上绽开了笑容。他看到这头牛体型短小,非常瘦弱。他看准时机猛地一跃,正要去抓牛尾巴时,但是发现这头牛竟然没有尾巴!
这个小伙子就这样失去了迎娶漂亮新娘的机会。
其实,社会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是,机会又会稍纵即逝,千万不要让机会从身边溜走啊!
机会,就在你的身边,甚至身上。请看:
【一】身后的机会
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年久失修,快不能用了。有关方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好了新的图书馆,可以搬家了。经过测算,搬家费用需要350万英镑。但是,钱都花在建筑上了,再也拿不出来了。就在一筹莫展、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小伙计说:那还不好办,在报纸上连做广告,就说图书馆免费、不限数量借阅图书,只要从旧馆借出送还新馆。果然大奏其效。
【二】眼前的机会
大多数职场应聘者,往往不是去人才市场,就是去人力资源处,结果大都无功而返。何不直接去找大老板呢?一锤定音的是他啊!
【三】手上的机会
比尔·盖茨从小聪明绝顶,13岁就会编程,预言25岁成百万富翁。经过不懈努力,微软公司、微软服务大获成功。39岁的他就成为世界首富。
【四】嘴里的机会
一个穷县的父母官为了招商引资,去省城宴请这个县在省会工作且有权势的人物。席间,父母官大苦家乡之穷,恳请诸位衣锦还乡支援家乡建设,宾主大口吃菜,大口喝酒,其乐融融,满应满许。席后,各奔东西,杳无消息。而另一个县的领导,同样的目的,同样在宴席上,向各位介绍家乡的项目准备情况、投资回报周期和优惠政策措施。大家忽略了喝酒、吃菜,互相商量,及时收场,第二天就随县长回家,拿出行动支援家乡建设,家乡富裕起来了,自己也得到了相应的利益。
机会,就是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机会,就在你的身边,千万不要放过、错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