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19

第19章

【31】放弃后的轻松之道

懂得放弃,就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没有太多的纷扰和欲望的捆绑,就会活得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放弃之后的所剩,就是心得、神得、不可多得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收获和轻松。

学会放弃,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舍与得的平和以致平衡。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原本是有许许多多的快乐的,只是有的人往往自寻烦恼,平添忧愁。

对此,有一位作家说过:人到了一定年龄,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才能悟到,自己构建的人生就像一座华美的大厦,但只有外壳,里面水管失修、配置不全、墙壁脱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把整座房子拆掉,但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事情,舍不得放弃对一些事情的追逐。于是,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健康与年华。但是,有谁能够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又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溜走了?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也是广为人知的吧。在公元989年,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亲率3000名士兵,对家乡河北正定城内大佛寺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大悲阁进行修缮。当年七月十五日,范墉将怀孕的夫人谢氏接到工地现场,跪在观音菩萨像前问卜。范墉问“夫人腹内是儿是女?”住持答:“奇儿一位做高官。”范墉又问:“高官可否到宰相?”佛答:“不能。”范墉接着问:“不能为相治国,做个良医为民治病,怎么样?”佛答:“还是当官保朝吧。”并送两句话:“修观音菩萨阁观音菩萨送子,生在娘生之处;建摩尼殿,释迦牟尼收儿,死在爹死之所。”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就是放弃后的另外收获吗?

在日常生活中,对不用之物的处理,往外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尽其用的概念已经陈旧。当然,并不是不要了节约和节俭。现在,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替代但并未完全丧失功能的物品,有的人舍不得丢弃,日积月累,无用之物越积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只能惋惜地集中扔掉,并在疲劳的同时,感慨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有些人随时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省去了集中处理的精力,平时也显得简洁明快。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类本身就用喜新厌旧的习惯,都喜欢焕然一新的感觉,不学会丢弃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焕然一新的。学会放弃也就成了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

我们有很多时候羡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行的鸟儿。人,其实也该像鸟儿一样,欢呼于枝头,跳跃于林间,与明月相伴,饮山泉,觅草虫,无拘无束。这才是鸟儿应有的生活,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因为,学会放弃好处多:

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收获的是宁静与淡泊;

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收获的是安心和快乐;

在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的时候,放弃非分之想,收获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32】《三字经》的大全之道

我接触《三字经》,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

那时,正在“批林批孔”,我读小学。老师编了一个名为《新编“三字歌”兼批“三字经”》的节目,让我和一个同学到台上去演出过多次,还到县城的05大礼堂演出过呢。头一句就是:

三字经,

大毒草。

通篇是,

孔孟道。

有必要,

来解剖。

化毒草,

做肥料。

……

王应麟,

大坏蛋,

三字经,

把人骗。

……

当时,《三字经》和作者王应麟,就成了反面教材,与林彪、“孔老二”一起,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当成“污泥浊水”给“荡涤”了……

后来,想起那段历史,还觉得可笑、可叹呢。

现在,我们的大人和小孩都知道了,《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足以看出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作用和荣誉。《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现已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

为什么这样一本三字一句、只有374句、1122字的小书,却被历代人们奉为儒家经典和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

据史料记载,《三字经》是从宋朝突然开始出现的,并且来历不明,一直流传不绝。它的作者究竟是谁,也一直莫衷一是,有四种说法:

一说: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

二说: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

三说: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

四说:世传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

我的看法是:宋朝的王应麟是最初的原创作者,明、清时代的黎贞、区适子们几经补充、完善、定型罢了。

《三字经》具有识字记事、广博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具有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韵文极易成诵,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仅用374句便概括了中华5000多年历史的变迁,怎不备受赞誉呢!

《三字经》的内容共计374句、1122字,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一】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共计28段、84字。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二】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共计14句、42字,强调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三】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共计64句、192字,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四】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共计68句、204字,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五】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共计106句、318字,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共计94句、282字,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仅仅凭借文字是绝对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中老年,就会越喜欢《三字经》。

《三字经》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史,但《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近人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

《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

可见《三字经》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

因此,我认为:《三字经》是“大”和“全”的。因为它是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承前启后千古流传并且浓缩了的经典大百科全书。

【33】三国时的谋士之道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我很喜欢其中的谋士们,他们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可替代啊!

1.郭嘉

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2.陈宫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可惜陈宫没有好好分析吕奉先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并非将才;好色之徒,见利忘义,反复无信,难成大事。所以,他虽然也占过徐州、兖州,打败过曹操、袁术,但都是昙花一现,最后因屡屡不听陈宫的计谋而遭致彻底失败,被曹操生擒活捉。其实,当吕布屡次不听陈宫的计谋、眼看败局已定时,陈宫也想到离开这里,但他怕别人笑话,说他不忠不义;另外又不忍心,还想尽力补天。这就是一种迂腐了。像吕布这样的家伙,早晚要垮台,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霉呢?“空负栋梁材”,陈宫选错了单位,又不肯跳槽,满腹经纶付之东流,令人叹息不已。曹操有留他之意,他宁死不吃回头草,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临刑时,曹操和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泪。

3.贾诩

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4.司马懿

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5.田丰

袁绍谋士很多,脑子比较清醒的还要算田丰。料死如神。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紹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6.诸葛亮

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任益州牧,领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北伐曹操,一生打了无数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建兴十二年在与司马懿军相拒时,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汉中勉县定军山)。

7.陆逊

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著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二二二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虎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孙权废太子,屡次进京相劝,孙权不听,忧愤而死。

8.荀彧

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