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吴三桂的蜕变之道
我认为,吴三桂是一个变化多端的人、一个无可奈何的人、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
看我这样评点他怎么样:
变化多端忽左右,
无可奈何图做官。
野心勃勃当一帝,
篡改历史难入篇。
【一】吴三桂之人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却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敢为爱情失去江山,使一代枭雄李自成命丧其手。诸多的悲剧与无奈造就了他色彩鲜明、复杂多变的人生性格: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无一不在他身上迸发。然而,作为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最最关键的筹码,曾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
因此,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抑的。很难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二】吴三桂之辩
吴三桂可真不是一般人,在世的时候让华夏大地几经沉浮,死了几百年后依然备受关注,甚至人们还为这个人是否是汉奸而争论不休。
不认可吴三桂是汉奸的人可能会辩解:吴三桂当年引清兵入关,其实是顺应当时的了时代潮流,合乎历史发展。
假如当时吴三桂不与多尔衮合作,只会让九州大地继续处于李自成或朱氏的掌控之中,老百姓不知还要吃多少苦遭多少罪呢。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去引申,倘若吴三桂可以被称为汉奸,千百年来那些渔肉百姓甚至是把中华民族引入灾难深渊的王侯将相们,岂不是遗臭万年?
姑且不说在爱新觉罗家族成为中国主人的两百多年里,这个昔日的“天之上国”会落后到什么地步。试图为吴三桂开脱的人显然没有弄清民族罪人与汉奸的联系和区别。无论是朱元璋的子子孙孙,还是大清王朝的野心家慈禧,以及历朝历代的奸佞之臣,都是只为一己之利罔顾社稷安危,必将为后人所唾弃,这些人是民族罪人。与之相比,吴三桂的举措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出卖的是身后千千万万的同胞,背叛的是生存三十多年的土地,如果这样的行径也可以宽恕,那秦桧倒成了民族功臣,岳飞则是阻挡历史进程的绊脚石。
中华民族是在融合中前行,但无论什么时候有些东西都不可以摒弃。诚然,后来满清是融入到了华夏文明之中,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无论如何也是逃脱不了历史的谴责。
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会有那么多人愿意义务为吴三桂辩护呢?除了时代的变迁引发人们对历史问题的重新审视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吴三桂戴着“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帽子,积攒了几百年后自然就有些群众基础,不少人会把吴某人当成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型,从而少去几分怨恨。
【三】吴三桂之事
其实吴三桂从国之栋梁蜕变为连韦小这样的小混混提起来都要牙痒痒的汉奸,既是一个个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有其必然性。
少年吴三桂便已经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出身武将之家,年纪轻轻便跟着老爹四处征伐,也取得不少战功。再加上他相貌出众,更是备受长辈们的青睐,也为以后青云直上打下坚实基础。直至授衔宁远总兵,吴三桂可以第一次尝试俯视人的感觉了。接过镇守山海关的挑子后,吴三桂一度表现得还很出色,在和后金势力的对抗中并不处于下风。也正是这些表现,使得有些人真的把吴三桂当成了武功非凡的军事统帅。松山会战,成了第一块验金石。虽然说导致明军松山会战惨败的因素很多,但要是没有最后关头吴三桂和另外五镇总兵的贸然出逃,也许明廷的损失就不会如此惨重吧。
松山之败,朱明王朝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家底。无奈之下,丢城弃卒的吴三桂非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继续得以重用。可惜,吴三桂等人没有曹文绍曹变蛟叔侄的一半忠心,要不然,崇祯皇帝还可以多睡两个安稳觉。没过多久,吴三桂便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格外显眼,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年份——1644年。李自成作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如此神速地兵临京城。这同样也出乎了崇祯的意料,在环顾四周已是无将可用的情况下,只得急诏吴三桂回戍京师。但奇怪的是,和14年前昼夜赴京的袁崇焕相比,此时的吴三桂似乎被裹住了双脚。当昔日勇猛异常的走了半个多月还没到达紫禁城的时候,大明江山的最后一个主人已经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四】吴三桂之实
对于这一点,依然会有人站出来替吴三桂说话。比如,带着一大批百姓往京城赶,是那么容易的事吗?人家刘备当初之所以能被曹操追上,还不是因为不忍心抛弃百姓吗?可见吴三桂的仁义之心,和刘备简直不相上下。真仁义也好,假仁义也罢,持这种看法的人,显然忘了李自成进攻京城时的吴三桂,已不再是那个骁勇非凡的吴总兵,而是位高权重的平西伯,追求更高的政治利益成了首要目标。遗憾的是,大明王朝的急速灭亡也打破了吴三桂伺机邀功的梦想。此时的吴三桂站到了三岔口上,成为左右历史进程的人物。
不可否认,当时吴三桂内心一定是矛盾重重。精明的他,也知道单凭手中的这几万人马,不足以同时和李闯王及满清两股势力抗衡,必须要在二者之间做一抉择。洪承畴、祖大寿等人降清时,都已穷途末路,他吴某人显然还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同时,由于其父吴襄和手下诸将的家眷都在京城,而在李岩的劝说下,李自成也向吴三桂抛出诱人的橄榄枝。经过一番权衡,吴三桂思想的天平开始慢慢向李闯王倾斜。但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再次做出让人吃惊的决定:不去跟李自成混,而是向多尔衮借兵征讨京城的新主人。
对此,许多人给出了一个美好的解释,说吴三桂是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强行掳去,心里气不过才愤而与李闯王为敌的。这样说,显然高估了感情在吴三桂心中的地位。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感情固然很深厚,但吴三桂自始至终更看重的还是个人前途,就像当初一批批明朝文官武将甚至是宦官纷纷弃朱投李一样,所看重的的不过是身家性命与荣华富贵。幸运的是,他在加入李闯王阵营之前,从这些二朝臣子的悲惨处境,就意识到李自成对待投降之人的残酷态度。别看李自成许诺千般好,但等没有利用价值之后,不知要落个什么下场。同时,吴襄也没能在刘宗敏的搜刮狂潮中得到幸免。这件件桩桩交织到一起,吴三桂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向李自成靠近的了。
【五】吴三桂之耻
绞尽脑汁之后,吴三桂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先借满清的力量消灭李闯王,然后再整合中原各方势力与多尔衮周旋。可惜,这让大清摄政王想起了一个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当吴三桂和李自成会战一片、渐渐不支之时,清军趁势杀出,独占胜利果实。
于是,吴三桂的联清计划宣告破产,只有降清以求高官厚禄。而这个时候,什么家仇国恨也都显得不重要了。
事实证明,在相当时间内,吴三桂都是清朝人的好奴才,从追击李自成到围杀南明永历帝都有不俗的表现。只不过,让多尔衮始料不及的是,有一天吴三桂竟然会再度杀奔京城。
奴才就是奴才,汉奸就是汉奸。
【42】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图强国;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以图济世救人。终其一生,他以“仁”、“义”经商,对当今的商人仍有借鉴意义。但他生活荒淫无度,又不谙政界之道,终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钱财散尽,黯然离世。
(一)白手起家的经过
胡雪岩(公元1823一1885年),先后经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胡雪岩生长的时代正是清廷内忧外患、国库空虚、极需商人扶危救时。
胡雪岩幼时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作为长子的他经亲戚推荐,进钱庄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得到患难知交王有龄的帮助,一跃而成为杭州一富。
王有龄,宇雪轩,福建侯宫人。在道光年间,王有龄就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后胡雪岩慧眼识珠,认定其前途不凡,便资助了他五百两银子,叫王有龄速速进京混个官职。后王有龄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经其推荐到浙江巡抚门下,当了粮台总办。王有龄发迹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号为“阜康”。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
庚申之变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入胡的钱庄,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槽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倔起,除了得益于王有龄之外,另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1862年,王有龄因失城池而自缢身亡。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时,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很多。此番进兵浙江,粮饷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令他苦恼无比。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出色地完成了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勾结外国军官,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这支军队曾经与清军联合进攻过宁波、奉代、绍兴等地。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殓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当时的胡雪岩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财源滚滚来也就不在话下了。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
晚清时期著名的洋务运动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发起。此三人在同太平天国战争中,认识到了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学习、自强御侮,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不便与外国人打交道。这样,与左宗棠联系极为密切、谙通华洋事务的胡雪岩在洋务运动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协助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帮助左宗棠引进机器,用西洋新机器开凿径河。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着胡雪岩极大的功劳。
(二)功成名就的辉煌
作为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叱咤商场,写尽人间风流。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善好施,做出众多义举,在赢得“胡大善人”的美名、黄马褂加身的同时,亦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在他的这些义举中,“胡庆余堂”药号的开办,尤为后人们所称道。
关于创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缘由,流传至今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胡老太太生病抓药受阻,怒而开药号;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小妄生病,抓回的药中有以次充好的一两味药,要求更换时遭到药店伙计的抢白,激愤而开药号。实际上,任何偶然事件都有其必然性,胡庆余堂的开创与胡雪岩深受杭州悠久的中医文化熏陶,身处乱世而兴济世救人之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早在1875年,由于社会动乱、疫病等原因,死亡率剧增,人口负增长之时,胡雪岩便己打定救死扶伤的主意。他邀请江浙一带的名医研制出“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赠给曾国藩、左宗棠等部及受灾民众。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1878年春,以上的耗费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
胡庆余堂在1880年时,资本已达到二百八十万两银子,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而胡雪岩,胡庆余堂的创办者,也因其不耻下问、勇于探索,以一个钱庄出身、不熟悉药业的人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使胡雪岩的声名不至被时间所冲淡。这也算是善有善报吧!
除了创办胡庆余堂以悬壶济世的义举之外,胡雪岩还为左宗棠的西征筹备洋款,为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结束阿古柏在新疆十多年的野蛮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在他的人生中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1866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征军经费虽然由各省共同筹集,但为数不多,且经常拖欠。为解决经费问题,左宗棠只好奏请借洋款救急。
自然,具体经办借洋款事务这一重任落在了胡雪岩肩上。胡雪岩通过在上海汇丰银行的任帮办一职的朋友古应春的安排,打算向英国渣打银行借款。胡与该银行经理首次面谈便因在利息、借款期限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不欢而散。后在胡雪岩的精心策划下,自称中国通的渣打银行驻中国地区总经理被收拾得服服贴贴,双方很快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等细节达成一致。胡雪岩为西征筹得第一笔借款。
此后,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计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而利息至少占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高利贷啊!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借款举动不仅是值得的,而且是惊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