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58

第58章

1.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胡锦涛总书记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出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这句话,从胡总书记口中说出来,与从其他人口中说出来,意义大不一样。这是中国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也道出了一个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气概!实践证明,胡总书记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真理。

2.25月22日下午,吴邦国在听取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抢险及救灾工作情况的汇报时说“需要多少给多少!”这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对抗震救灾作出的承诺。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虽然拥有一定的财权,却只能在每年的财政预算范围内行事,这个财政预算,是要经过一年一次的人大会议通过后才能执行的。

3.温家宝——“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这是总理第一时间抵达地震灾区后作动员时说的。温家宝感人语录人们耳熟能详的很多很多,最能代表他个性的,应该是这句动员令。19个字,表达的意思清晰而有力:回报人民的时候到了。和周总理一样,人民两个字在他的心中比天还要大。“你们自己看着办”,后面的一句潜台词是:如果不好好回报养你们的衣食父母,别说做官,做人都不合格!总理用一个“养”字,把政府军队官员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也把政府军队官员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责任和义务说得一清二楚,没有比这更能击中人的内心的了。

4.5月16日下午,全国政协举行政协委员抗震救灾捐赠活动,贾庆林这么给政协委员在此次抗震救灾的如何发挥作用这样定位——“政协委员要走在前头,做出表率!”相对而言政协委员在各地各行各业中,大多是杰出人士公众人物,或经济力量雄厚,或者人脉较好群众基础扎实,甚至不少人有一呼百应的能力。贾庆林同志长期与他们打交道,自然知道其力量,一句“走在前头”,既是期望,也是鞭策。

5.5月22日,李长春主持召开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会议,对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做了部署,他再次强调“抗震救灾宣传报到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舆论在本次抗震救灾中的公开透明,获得了世人极高赞誉,更是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6.在5月19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分管党建和组织工作的习近平这样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危难之时,各级领导干部要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全力以赴,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经常深入基层是习近平同志从政的一个鲜明特征,这既是他多年农村插队的情结,也是他在地方任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到一线,才能真正为民办实事,谋利益,解难题,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除了迎难而上,在他看来,领导干部再没有其他选择。

7.5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有43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时,这位抗震救灾副总指挥(实际上的“后勤部长”)清晰地发出了指令:“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各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一切为了支持前方救援行动。然后,连续发出了五道军令,瞬间将全国各行各业各单位各地都动员起来。担任过两个大省主要领导的李克强表现出来的果断、干练、明快,保证了后方保障的迅速、及时、全面,进而也为前方抗震救灾的有力、有序、有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8.在5月28日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工作汇报会上,贺国强指出,贪污、截留、挪用救灾款物,趁机发“国难财”,性质严重,天理难容,要发现一起迅速查处一起,严惩不贷并公开曝光。那么,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中出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该怎么办?贺国强强调,“要快查严办重处。”一个“快”,一个“严”,一个“重”,对于少数敢把贼胆生向赈灾物资的人,犹如三股肃杀之气,绝对让他们恶梦相连。

9.5月16日21时30分,周永康在甘肃省文县主持召开会议,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时说“我们一定能够打胜这一仗”。曾经有不少人认为,极具威严令人生畏的周永康掌管中央政法委最合适了,那些违法乱纪之徒见之魂飞魄散。这句话,不仅仅是代表中央表决心,也是对灾区人民的安慰和鼓劲,面对灾区人民,周永康温情的一面——对人民群众的温情——充分展示了出来。

【95】清慎勤的好官之道

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年代里,官与民总是处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千百年来,由于劳苦大众一直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就始终盼望出好官、多出好官,并且把凤毛麟角的好官称为“清官”乃至“青天大老爷”。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

“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末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清廉”、“慎独”、“勤政”,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好官”的赞誉、评价和期盼。

这也许就是当今时代评价干部德、能、勤、绩、廉标准的原始依据吧。

封建社会的清官,其实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只是,比之于贪官而言,他们毕竟对劳苦大众有益,为劳苦大众做过一些好事、实事、得人心的事,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就广为劳苦大众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清官廉吏,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为官清正、廉洁自律的美德,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史册的记载。

我们共同来浏览和借鉴一下记入史册“排名榜”的十大清廉、慎独、勤政的好官吧:

1.西门豹

西门豹(生卒年月不详)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而且是战略要地。但是,这个地方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百姓逐步富裕起来了。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他死了以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

赵广汉(?——公元前65年),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今博野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他的威名由此流传开来。《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的远大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就用粮食换来了一个小小的卒史。从政以后,他坚持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4.徐有功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集于一身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徐有功的官,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平反昭雪了成百上千的冤假错案,救活的人命多达万人以上。因此徐有功得以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矢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并被当时的贫民百姓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狄仁杰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以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朝代。起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他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狄仁杰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就连远在欧洲的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可以看到狄仁杰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

6.陈希亮

陈希亮(生卒年月不详)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到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广为称颂,使王公贵人胆战心惊。终因辛劳过度、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7.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因此,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平民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8.况钟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最出色的政绩,是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子,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劣绅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9.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