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57

第57章

10.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1.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2.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祜二年(949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3.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14.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状元吴其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5.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6.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7.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8.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19.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状元陈进士(字安仲,号叔恭,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安仲等人一并处死。

20.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3.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年)丁卯科,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余人。

24.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25.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7.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张正甫(弟)等兄弟状元19人。

28.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张师德(子)等父子状元6人。

29.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状元孔纁(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0.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和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1.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2.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状马元。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33.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4.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5.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3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商辂;

清朝的钱檠和陈继昌。

现在,请看我的赞美诗——《状元铭》

一千三百年深久,

五百多名史册留。

出类拔萃麒麟角,

鹤立鸡群凤凰头。

【93】颜之推的家教之道

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

他是当时最博古通今、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优劣和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潜心钻研过,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他的理论著作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后人的影响很大。

《颜氏家训》就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状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并且悔恨地写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正是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颜氏家训》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如《教子》篇云:“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语言朴实而生动,一时士大夫的心态跃然纸上。

我从颜之推老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中,领悟了七个方面的要点,现用我的语言提炼出来,与朋友们共享。

【一】教子篇

颜之推先生认为教育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趁早开始。一方面要有慈爱之心,另一方面又要树立威信。孩子如果有了错误,就应该及时纠正,不要心软,就像还在生病了及时给他治病一样。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相反的是,父母的放松,放纵、放任自流,只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不幸的。

爱自己的孩子,就要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教育陪伴着孩子,走上幸福成功的道路,而教育家的良言,就是一路上那和煦的阳光。为人父母,就应该牵着孩子的手,把孩子带到阳光下。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等,与古人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效率、快节奏、忙忙碌碌的年轻的父母们,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上,虽然重视有加,但也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面面俱到了。然而,教育的主要原则还是亘古不变的。只要抓住了这样主要原则,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

【二】治家篇

颜之推先生主张重视家庭教育,勤俭持家。他特别强调,治家贵在适度,不可一味宽厚,也不可一味严苛。在金钱、婚姻、书籍、祈祷等与古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老先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是中国古代正统的家庭观。

家庭,是一个神圣的避风港湾。港湾里面,停泊着爱的航船。我们和家人就在这港湾里,躲风避雨,度过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日子。港湾需要维护,家庭也需要治理,而我们最纯真的心愿,就是——过好日子。

我们今天的家庭结构,与封建社会的大家庭相比,简单多了,治家准则也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是,言传身教、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现代家庭还是应该完全继承下来的。古人崇尚的“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的乐善好施精神,特别值得今人的借鉴。

【三】名实篇

颜之推先生认为爱慕名誉是人之常情,因而不必排斥对名声的追求。但是,对于名不符实的人,也应该批评与讽刺。

“名”即名誉、名声、声望,代表外界对个人的评价与看法。“实”就是实情,是个人内在的本质。名与实,就像我们的影子与身体。在生命的阳光下,影子时而拉长,时而缩短,于是我们就会追逐着它,有时欢喜,有时苦恼,整天疲惫不堪的样子。黄昏过后,当我们蓦然回首时,会惊奇地发现,身体,还是那个身体;影子,还是个影子。

当今时代,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仍然对好名声孜孜以求。名声,也就是赞誉度、美誉度,无疑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名人效应、品牌效应,等等。然而,如果名声不是以自己的实际价值作为基础,而是弄虚作假、沽名钓誉,那就十分危险了。一旦身败名裂,反而不如普通人了。正如颜之推先生所说:“巧伪不如拙诚”。

【四】涉务篇

颜之推先生认为,真正有才干的人,都是能经世致用人。而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只是华而不实的庸才而已。

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不是那些说的最多、说的最好的人,而是那些从事实际工作,具有实干精神的人。那些自视清高、不谙世事的人,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放着实际工作不去做,理所当然的会被时代给抛弃。

【五】省事篇

颜之推先生认为,做学问的人,应该学有专长,不能一味追求广博,否则贪多嚼不烂;当官的人,对于功名利禄应该看得淡泊一些,顺其自然,不能强求,否则就会自讨其辱。颜之推先生一生饱经风霜,洞悉世事,这些都是他的经验之谈。

当今社会,发展加快,纷繁复杂,难以把握。我们就要遇事冷静,讲究分寸,审时度势,从容对待。一旦事与愿违,应该慎之又慎,淡然处之。如果凡事都一意孤行,好大喜功,就极有可能沦为名利欲望的囚徒,招灾引祸。

【六】止足篇

颜之推先生认为,在大自然的法则下,看上去完美的事物,总是危机四伏的。因此,他教导子孙,在物质生活方面,要清心寡欲,尽量节俭,使用有度;在仕途追求反面,也要适可而止,不要高攀,否则就会招致灾祸。

这里的“止足”,并不是不让人们努力进取,而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图享受。

颜之推先生一生坎坷,饱经战乱,他有这样的稳健持重观点,是很自然的。

我们处于当今时代的人,在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自己的贪恋和欲望,会有积极作用的。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知足常乐”。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恬淡的心境,谋求更真实、阳光的幸福。

【七】养生篇

颜之推先生认为,人的寿命是上天注定的,养生的目的是要达到天赋的寿命,而不致夭折。

一要“全身保性”,避免祸患加身。

二要从起居、饮食、药物等方面入手,长期坚持好的健身方法。

对于生命,颜之推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的态度,赞扬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

【94】领袖们的号召之道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造成毁灭性的灾害。重庆、陕西、甘肃等地,也有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京、上海、浙江甚至台湾等地均有明显震感。

汶川大地震以后,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温家宝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CCTV新闻频道24小时实时直播5·12汶川地震灾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

汶川大地震以后,中央政治局9位常委已经全部到过,有的不止一次到过灾区一线,一直全力领导全国人民的抗震救灾工作。他们的言行影响和带动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上的正义力量,齐心协力共抗震魔。

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九名常委,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都讲了不少话,做了不少事,让人们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其中,每位常委都有一句坚强有力、鼓舞人民、振聋发聩、震惊世界的话,最能反映各自身份和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