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听大师讲管理学
5044100000040

第40章 优势管理:势如破竹,锐不可当(4)

与中国南面接壤的越南更是“求贤若渴”,有许多越南边民得悉中国的饲料特别能肥猪,就背了菠萝过境来,换回去他们急需的希望牌饲料……由越南农业银行行长带队的农业代表投资考察团一连到希望集团跑了3趟,他们看到希望集团在多方面要超过“正大”集团,所以想不好是请“希望”去还是请“正大”帮忙,越南全国有十几个饲料厂等着筹建起来呢。

毋庸置疑,希望集团走出国门的计划正在实施,他们向着越来越宏伟的目标迈进。那将是一场更大的战役。

如今的希望集团,已由20年前的养殖场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经营高档畜禽饲料——希望牌饲料为主,兼营房地产、食品、建筑、电子科技等行业的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化企业。集团所属的饲料公司年生产饲料已突破100万吨,产值可达17亿元之巨。

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过来的刘家兄弟们,经过近20个年头的艰苦创业,一路上经受了多少的风风雨雨,跌打滚爬,终于把一棵希望的小苗培养成了参天大树——一棵结满了丰硕果实的大树……在广阔的天地中,希望人写下了他们的传奇。

点评:

希望集团在上海的大动作,很快就以其影响力震动了一些国有饲料厂家。他们看到私营的希望集团那种现代企业的风范与创业精神,看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手经营的光明前景,于是就向希望集团伸出手来了。

管理悟语:战略管理应突出优势把企业做大。

8.美女色情文章促销大成

60年代的悉尼是一个日益繁荣的大都市,悉尼的歌剧院世界闻名,同样就在这里默多克塑造了自己,在悉尼的大众传播市场上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天才,使整个世界都认识了他。

当默多克来到悉尼时,新闻业被三大集团所主宰,自19世纪末以来就这样。费尔法克斯与帕克家族是最大的两家,第三家集团要小得多,由诺顿家族控制,拥有《每日镜报》和《星期日镜报》。1958年,费尔法克斯买下了诺顿的报纸——《镜报》与它的星期日副刊,即《星期日镜报》,主要是为了使它们免于落入墨尔本论坛集团之手。该集团也变得极度扩张。默多克深知悉尼的这些权势排外意识很强,他秘密地来到这一城市,委托一位名叫约翰·格拉斯的商人,以极高的价钱买下了一家名叫《坎波兰报》报纸的公司,该公司每周发行近40万份市郊报纸。交易完成后人们才知道真正的买主是默多克。

实际上,默多克来悉尼想要购买的是大报。当时费尔法克斯集团董事长亨德森因为《镜报》经营不佳而陷于困境,最后于1960年把《镜报》卖给了默多克。亨德森是要把更多的钱投资到悉尼的“7频道”电视台,他并没有把默多克这个“孩子出版商”视为一种威胁。亨德森认为默多克接管《镜报》后很快就要破产。

然而事实证明亨德森错了,默多克开始建议《星期日镜报》刊登一些美女照片,发表一些充满性描写和色情的文章与报道。从此《星期日镜报》成了刺激、敏感和粗俗的代名词。一些触目惊心的大标题,如《洗澡女人被人盗去衣服》、《巴士顶上赤裸身体,悉尼震惊》等赫然刊于报纸之上。同时又从阿德莱德带来了“促销王子”格拉姆·金,《星期日镜报》迅速取得成功。但默多克遭到了人们的谴责,甚至包括他的母亲伊丽莎白女士。

《每日镜报》比《星期日镜报》安分得多。《每日镜报》尽管无情、残忍,但它主要是极力地追逐政治和社会新闻。譬如,60年代它曾派出记者前往印度尼西亚追踪报道,或者大版面报道美国和英国大选。这份报纸努力模仿伦敦《每日镜报》,力图展现清新、明快、敏捷、明智的风格。

默多克苦心经营《镜报》的真正意图是占领悉尼的电视业,因为阿德莱德的电视业已经给他挣了大钱,商业电视台简直就是“印钱的许可证”。但悉尼的广播控制委员会最后并没有把经营证发给默多克。而默多克并没有放弃,他决定以曲线的方式——从郊区打入悉尼的电视业。他从悉尼南边60英里的一个钢铁和煤矿小镇“卧龙岗”买下了一家正陷入困境的电视台——“WIN4频道”。从理论上说悉尼南面的整个地区都能收看到WIN4,但需调整天线。默多克花16万英镑买下了“卧龙岗”的32万股,他很快明白,难点在于悉尼的新闻业的垄断者帕克与费尔法克斯都禁止他们的美国分销商把节目卖给这家电视台。他立刻给纽约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朋友莱昂纳多·戈德森打电话,然后直飞那里。当时在澳大利亚电视公司中有个君子协定:没有一个公司每小时的节目付费超过6000美元。默多克告诉ABC公司马上撕毁这项协定。

ABC的全球运营主管哈里·普莱特告诉默多克,如果这样做,他以后不再在澳洲卖出一个节目。默多克同意支付ABC巨款1000万英镑,而得到ABC的25000个小时的节目。

包括一些极成功的连续剧,如《科巴特》、《本·凯西》和《亡命徒》。为了证明不毁约,默多克首先支付了ABC公司500万美元。因为在普莱特看来,“他是个痞子”。

回到悉尼后,默多克公开了他向帕克、费尔法克斯挑战,声明他不再理会他们对“卧龙岗”电视台的限制。随后,《镜报》公开刊登广告,宣传WIN4频道。默多克告诉他自己的杂志《电视时代》:“在悉尼有200万的电视观众可以收到4频道的节目,我们应当跟在他们的后面。”

结果默多克获得成功,帕克爵士选择了和解而非战斗。

通过这件事,默克多认识到,对于传媒业来说,电视节目(后来人们常说的“软件”)是最重要的。

点评:

默多克开始建议《星期日镜报》刊登一些美女照片,发表一些充满性描写和色情的文章与报道。从此《星期日镜报》成了刺激、敏感和粗俗的代名词。

同时又从阿德莱德带来了“促销王子”格拉姆·金,《星期日镜报》迅速取得成功。

管理悟语:没有经营头脑的战略只是空想。

9.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果有人说搬家业也能赚大钱,打死我我也是不会相信的。但日本确实有这么一家公司,它叫阿托搬家中心总公司。该公司创办于1977年,仅用了9年时间,年营业额就增加347倍,达到140多亿日元,并从一个地区性公司的小型企业,发展成在全国近40个城市拥有分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大型企业。美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争相购买它的搬家技术专利。阿托搬家中心的总经理叫夺田千代乃,由于经营管理上的成功,已成为日本服务业的明星,被评为日本最活跃的女企业家之一。

夺田千代1947年出生,学生时代就颇有男孩的气质,曾经是以往只有男生才能参加的剑道部的成员,她从小就暗下决心,长大要与男人争高低。1968年,她与夺田寿男结婚,他们一起干起了当时比较赚钱的运输业。但好景不长,1973年发生的石油危机使运输业由盛转衰。为了生存,夺田夫妇日夜奔驰在公路上,极端劳苦,但仍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

正当夺田千代乃为今后生计发愁时,报纸是一条简短的消息引起她的注意。消息中说,日本关西地区每年搬家开支400亿日元,其中大阪市就有150亿日元。夺田千代乃产生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在这不引人注目的行业上试一试运气?她和丈夫商量后,就决定力一个搬家的专业公司。

搬家的市场虽然相当大,但怎么能把成千上万分散的住户吸引过来呢?做广告又缺乏资金呀!想来想去,她决定利用电话号码簿为自己做不花钱的广告,因为想搬家的人肯定会在电话簿上找运输公司的电话。她了解到日本的电话簿是按行业分类的,在同一行业内,企业的排列是以日语字母为序。所以,她就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阿托搬家中心”,使它在同行业中名列首位,查找时很容易发现它。然后,千代乃又在电话局的空白号码中,选了一个又醒目又容易记的号码——0123。

阿托搬家公司开张后.果然生意很红火,许多顾客都打电话提前预约:夺田千代乃经营之初对搬家技术就作过全面的了解,根据顾客的需要,她对搬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另外开发出许多附带的服务项目,她抓住顾客珍惜家财和怕家财暴露于外的心理,设计了搬家专用车,把家用器具装在这种车上,既安全可靠,又不会为路人看见。针对日本城市住宅多是高层公寓,夺田千代乃专门设计了搬家专用吊车和集装箱,高层公寓居民搬家时,只要用吊车把集装箱送至窗前即可进行作业。此外,夺田千代乃的阿托搬家中心还提供与搬家有关的服务300多项。例如:日本人有一种传统习惯,因搬家难免会打扰左邻右舍,每逢搬家,都要给邻居送一些点心或面条,以表歉意。但是往往因为忙乱而忘掉这一礼节。阿托搬家中心便可代顾客办理此事。它还为顾客提供消毒、清扫服务;代理因迁居而发生的变更户籍、改换电话、学生转学、报刊投递、结算账目等手续;还提供室内设计、代购用品、处理废弃物品、修理门窗家具、调试钢琴等服务。

夺田千代乃的成功吸引了许多人步入搬家行业,他们纷纷模仿夺田千代乃的做法,为了在电话簿上占据显要位置,想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公司名称。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夺田千代乃将开发新的服务视为公司经营的最重要的课题。“不创新就要落伍!”她经常告诫公司的职员。于代乃认为,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只靠电话号码簿这个廉价方式来宣传已经不够,必须利用影响面最广的电视广告进行宣传。但电视广告费用很高,5秒钟就要2000万日元,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一大笔资金就将付之东流。千代乃不惜重价尝试了电视广告,竟然收效显著,阿托搬家中心名声大作,营业额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