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罗维洛痛快地说明自己确实没有什么一般理解的那种担保和抵押,然而他有一条旧的油船,已出租给石油公司运输石油,根据租约,可以按期收取石油公司的租金。如果银行认为包租出去的船可以作为抵押,那么他就可以获得贷款了。
谢天谢地,银行经过反复研究,竟然同意这种做法。丹尼尔·罗维洛用这笔贷款买了一艘旧货船,并改造成油船。他把这艘油船出租给石油公司之后,又以它为抵押,从银行获得新的贷款,利用贷款又购进旧货船,改装成油船,这样地相继干下去,丹尼尔·罗维洛获得了一笔又一笔的贷款,他的油船队伍也日益壮大。日益增多的资金积累使丹尼尔·罗维洛的事业蒸蒸日上。
其实,“机遇”看似偶然,其中却包含着很多的必然性。美国著名大富翁丹尼尔的发家史也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初看白手起家者,总以为是“运气”的恩赐,然而,丹尼尔·罗维洛的事例使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效抓住机遇,广开渠道,并最终取得成功。对于白手起家者,开头几步是无比艰难的,他们就是在自己独立无援的时候不断尝试,靠“运气”的帮助成功地走好了第一步、第二步,从而使他们兴趣顿增,情绪激昂地投入到给他们带来成功刺激的事业中,直到获得更多的成功。
然而,我们并不否认,“运气”包含着很多的内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金·鲁森布博士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可能有助于他的命运,但是在开始的时候,却可能是命运决定了一个人。
因此,作为纯粹的偶然性,适当的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是,作为个人,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尽可能地力量完全投入生命的流变的环境里,即为了要追逐幸运的机会,就必须尽可能地与这些机会接近,不遗余力地进入那个圈子,等待机会的挑选。
点评: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它犹如一阵风,可遇而不可求,也许眼前你正在做的正好就是获取财富的良好机遇,因此抓住它并好好利用它,你就能牢牢地掌握住了成功。
管理悟语:“机遇”看似偶然,其实也必然。
12.小蛇吞大象
1977年,位于香港中区闹市的地下铁中环和金钏站举行兴建投标。
众人瞩目。
如果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上夺标并发展物业,不仅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由此更可以增强企业信誉,且名声大振。
这一切,对天命之年的李嘉诚来说,充满着极大的诱惑力。
1928年7月19日,李嘉诚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命运多舛,为避战乱随家逃港,寄人篱下。父亲不幸病故后,13岁的他就辍学肩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李嘉诚最初在舅父的钟表公司做推销员,在苦难的生活中逐渐成熟起来。
1950年,李嘉诚筹集了50000港币创办长江塑胶厂,以生产塑料花打开了市场,被誉为“塑料花大王”。
1958年,他涉足地产,凭借出色的经营才华,不长时间便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
1974年到1975年,李嘉诚趁地产处于衰退时期,用低价购入多处可建立高级大厦的地盘,其中一处位于北角寒西湖,面积为86万平方米,李嘉诚将其建设成高级住宅区,赚利1.5亿港元……
然而,在“地王”公开招标竞投以来,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申请投标。其中,前来申请投标的财团及地产公司有: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日奥财团、辉百美集团、嘉年集团、恒隆有限公司及霍英东集团等。
李嘉诚笑到了最后。他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上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赞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好戏连台,李嘉诚在此之后,又导演了一幕精彩的“小蛇吞大象”。
“青洲英泥”是一家老牌英资公司,收购“青洲英泥”这一仗李嘉诚先从清扫外围开始,意在削弱英资实力。从1978年起,他委托多方人士,不动声色地在股市上买入“青洲英泥”股票,待股数达到25%时,他出任了该公司的董事,再等股数达到40%以上时,他坐上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紧接着,李嘉诚又把战略性的眼光转移到有“洋行王国”之称的怡和集团身上,并把怡和主将之一的“九龙仓”作为进攻目标。他同样不动声色地利用分散户名暗购的方式,静静地吸入大量九龙仓股票。
没有想到,后来,李嘉诚得知包玉刚先生亦决意与英资争夺九龙仓。他果断收手,遂将名下股份全部转让给包氏,从中获利5000多万港元。这一招,堪称一举两得,赚了钱,又使他顺利吞并英资“和记黄浦”及接下来为与包玉刚的合作打下了坚实而深远的基础,并使“入主和黄”成为可能。
李嘉诚办事从来不会兴之所至、仓促行事,始终保持他那汇百川而归大海的胸怀,致力于在不断地扩张兼并中建立长期的生意关系。
收购“青洲英泥”和“九龙仓”,不过是李嘉诚进攻“和记黄浦”的外围迂回战而已。他的眼睛盯的是“和记黄浦”,并为此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和记黄浦”的前身属于香港第二大“行”的和记洋行,1975年被汇丰银行收购,成立“和记黄浦”财团,经营贸易、地产、运输、金融等等。
它是香港10大财团名下的最大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市值比“长江实业”多出55亿港元。相比之下,“和记黄浦”这头大象名副其实,“长江实业”的确是一条小蛇。
小蛇能吞下大象吗?
李嘉诚的回答是:能!
实际上,这条小蛇躲在草丛里,长期在观察着那只大象的动静。
李嘉诚一直密切注意“和记黄浦”的发展,充分预测到“和记黄浦”将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和前途无限的集团公司。而他也洞悉“和记黄浦”不会长期保留在汇丰银行手中,因身为国际上著名的汇丰银行不会长期背上“银行操纵企业”的黑锅,这就意味着汇丰银行在适当时机一定会出售“和记黄浦”。
1978年的“九龙仓”争夺战,知道汇丰银行正等待适当时机和合适人选准备出售“和记黄浦”的李嘉诚,通过放弃“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得以与汇丰银行增进友谊。而李嘉诚又以自己的精明能干、诚实从商的作风和日益壮大的长江实业得到汇丰银行的欣赏和信任。
到1980年10月,长江实业通过整整一年不间断地吸纳,并在汇丰银行的主动配合下,终于成功拥有超过40%的“和记黄浦”股权,李嘉诚正式出任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浦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金,成功地控制了价值50亿港元的“和记黄浦”,正如当时的“和记黄浦”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理韦理所无法理解时说的:“李嘉诚此举等于用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如今的“和记黄浦”已是香港最大的跨国综合企业公司,经营着多元化的地产、电讯、货柜码头、能源、零售和通讯卫星几大核心业务。
沧海桑田,由50000港币起家的李嘉诚被香港舆论界称之为“地产大王”,“货柜码头大王”、“香港油王”、“能源大王”等。最适当不过的莫过于经济界人士异口同声的“企业大王中的大王”。
靠50000港币起家,李嘉诚知道,要想把企业在短时期内做大,做成规模,抵御环境变化的风险,既要老老实实在工厂经营,也要腾挪有术搞资本运作。
战略制定了,关键要看实施。与西方企业家喜好直来直去不同的是,李嘉诚玩的把戏更具东方特色,隔岸观火,暗度陈仓。他从外围打起,不动声色,放长线钓大鱼。当他坐上了“青洲英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之后,这家公司都不知道李嘉诚是如何控制了40%以上的股票的。
以变应变。李嘉诚在得知包玉刚也有收购九龙仓的计划时,顺势而为,就此罢手,小赚是银子,大赢的是朋友。
点评:
知彼知己。小蛇先是观察大象的动静,然后“瓦解”大象旁的汇丰银行这条“大龙”,时机成熟,缠倒大象。当大象成为怀中之物,关键是要有融合、消化的能力,有多少企业兼并,资本胜利了,但因企业文化的血型不融,又分道扬镳,两败俱伤。而李嘉诚拥有一个宽容的“胃口”,就是他多年商海中打造出来的企业文化,而文化的东西里更多的是李嘉诚的人格魅力。
管理悟语:在商场上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