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听大师讲管理学
5044100000008

第8章 员工管理:激发出他们的热忱(2)

就是再傻的人也看得出,电视机制造部门应该淘汰了,而电缆和“其他”业务也应该给电信部门让位。事实也是如此。到最终任务完成时,奥利拉总是把战功记在员工身上,把自己说成是“总推销员”。多么谦虚的一个人啊!

奥利拉最看重的就是他的组织。

奥利拉严格要求,公司的产品应该完好无损地出厂,所有的配件应该轻松获取,在工序中都不应该出现瓶颈。员工们必须100%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诺基亚发展战略上。

奥利拉最大的实力就在于对他人的理解,他总是能为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

奥利拉管理哲学的基础是“不断搅动锅里的水”,消除必要的赘肉,没有人在同一个岗位工作太长的时间。各个阶层的员工不断地变换岗位,接受新的挑战。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所有诺基亚的新员工都会得到一个手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你为诺基亚做得越多,诺基亚也能为你做得越多。”

点评:

奥利拉成功之处在于会做“减法”,给企业进行必要的减肥。

奥利拉变卖电视,做大电信,在“减法”之后做“加法”,最后实现“乘法”的效果。这并不是简单的算术题,他告诉了诺基亚只要认准目标,就要一如既往地干下去,直到实现由量到质的突破。

事实上,减肥并非特效药,也非万灵丹妙药,纵使可获得一些效益,但由于规划的不周及手法的不当,常造成对人员与组织的重大伤害。

奥利拉减肥目的是消除赘肉,不是把手脚剁掉而造成诺基亚的失控,也不是把重要核心人员逼走(不管有意或无意),最后是把整个企业埋葬。

所以在实行企业减肥时宜审慎用心,以免未受其利而先受其害。

管理悟语:不断搅动锅里的水,让它转。

6.员工是人而不是机器

1908年春天,亨利·福特推出了T型车,深受大众欢迎,公司的生产量日益剧增,由于巨大的压力和超负荷运作,对劳动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工人不堪忍受重压,纷纷辞职,使得劳资矛盾不断激化。

一次福特与他的儿子爱德歇尔巡视工厂,爱德歇尔发现许许多多的工人对他们父子侧目而视,他隐隐约约感觉到工人们的情绪有点不大对头。

“爸爸,你瞧瞧大伙的神态……”

“怎么了?”

“有点……好像……”

“说呀!怎么回事?”

“爸爸,我觉得他们跟咱们距离很远很远,好像中间隔一道鸿沟……”

“唔!”

福特有些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爸爸,你是否不太接近他们?或者接触比较少?”

“是的。原来经常跟工人们一起交谈,现在工厂工人有了15000人,就很少跟每个人交谈了……”

“爸爸,交谈也是一个方面。现在工人负担过重,皆有不满情绪……”

“啊?什么不满情绪?”

“不满情绪可能出在苏伦森先生身上!”

“为什么?”

“他强迫工人加班加点,年复一年,无法忍受,所以难免怨声载道。”

福特如梦方醒,深深地点一点头,“是的,是的,倒是我忽略了这一点。”

苏伦森先生懂技术,善抓生产,精力旺盛,福特很赏识他,但他有时却十分傲慢,让工人加班加点,引起工人十分不满。

“你通知一下吧,明天一早召开紧急厂务会议。”

在紧急会议上,福特的举动令大家颇为疑惑,一时摸不着头脑。

福特询问苏伦森:“现在,厂里的日工资是多少?”

苏伦森有些愕然了。因为这个问题福特一清二楚,不知何以明知故问,但也只好答道:“人均日工资2美元。”

“现今红利已高达20000%,工资须要提高一下。”

苏伦森为难地说:“2美元已比邻近的‘别克汽车公司’高出20%了……”

“我说需要提高!”

“那就……2.5美元吧。”

福特不满地审视着苏伦森,果断地说:“我看要增加1倍。好,就这样决定,从明天起,工人工资每天最低为5美元。”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这是个惊人的决定。

这个决定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因为这相当于把全年利润的一半分配给了员工。福特在劳资关系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福特公司日薪5美元的消息,像旋风一样,从厂里刮到厂外,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冲击。《纽约时报》、《华尔街经济日报》等许多报纸报道了这个消息,还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有贬有褒,其说不一。福特公司的这一做法,势必冲击其他汽车公司,而其他公司不但不会效仿福特,还会抨击他。

然而,日薪5美元并没有成为福特公司的负担,反而成为公司高效率的源泉。高工资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高工资促使全国成千上万的人到福特公司来应聘,记者们曾称其为:“福特公司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人口大迁移。”公司则从中挑选到了最优秀的工人。另一方面,公司的职工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无条件服从,以高强度的劳动去换取诱人的5美元;要么被淘汰。

“挣5美元的工资,就要有5美元工资的纪律。”这是福特的口头禅。福特公司一方面以高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一方面以严格的纪律保障大批量流水生产的顺利进行。尽管劳动强度很大,可是工人们仍然愿意到福特公司来工作。此后,福特公司的劳动力变更率下降了90%,每天无故旷工的工人从原来的10%下降到了3%。日薪5美元虽使“福特汽车公司”每年多支出1000多万美元,但公司的利润却成倍翻番,1914年为2000万美元,1916年已达6000万美元。根据当时一些学者分析,按照新的生产方式实行后的生产和工作效率,福特当时甚至可以为每个福特公司工人支付每个工作日20美元的工资,而实际只给了5美元,其他的钱则由公司给拿去了。

虽然日薪5美元使公司获得了成功,然而一位职工妻子给福特的信,却大为震撼了他:“……英明的福特先生,相信你应了解人绝非机器,不能光工作不休息……一天5美元,虽然是你所赐,但如此强度大的作业却足以毁灭了我的家庭,请你三思。”

这封信犹如当头一棒,给了他沉重一击。

这封员工妻子的信一直困扰着福特。礼拜天,他在妻儿的相伴下,来到迪尔本教堂,想寻求帮助,与司祭长讨论他想建立的更宽厚更人道的企业组织。司祭长司季斯对福特充满了崇敬之情,后来,他辞去了教堂的工作,加入了“福特汽车公司”,担任公司新成立的福利部顾问。为了解真实情况,他走访公司的员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效地展开工作。

根据“福特汽车公司”福利部部长约翰·李提供的情况了解到:公司共有15000名员工,大多数是俄国移民,在“日薪5元”实施时,他们的生活文化水平还很低,还未美国化。

福特也十分注意会议之后职工们的反应,随时调整职工的生活,尤其是那位职工妻子的信,更使福特深深认识到关心照顾工厂职工生活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他有很深的感受和自己的态度,他说:“工作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而不会令人憎恨。对献身于事业的人,应由事业上得到最大的报酬。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职工们并不只单单需要物质上的报酬,他们更热烈期待的是家庭的温馨。像这种追求物质和生活满足的职工,对工作的热忱一定很高,这对他个人及社会都是好的。”

“物质生活提高后,接下来就是提高精神层面。我自认‘福特汽车公司’应该是国家全体人民生活水准的代表,甚至是其他国家追求的目标。”

从企业经营的技巧来看,投资者急于追求利润是不明智的,这不仅可能损伤职工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这对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尤其不利。福特作为大经营家,更深知这一点,公司要想获取最大利润,保持长期的高效的生产经营,必须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向心力,而将利益毫不吝惜地分享给职工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点评:

员工是人而不是机器,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关键的是人。

当福特发现自己跟员工沟通甚少时,立刻感觉到自己错了,他勇于解剖自己,及时调整策略,注重员工的工资与生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发展才有了持续的后劲。这与那些不顾工人死活,见利忘义,利欲熏心的人相比较,可谓是天壤之别。

管理悟语:管理要管出人性的一面。

7.斥骂也是一种激励

有一次,美国食品大王鲍洛奇准备建一座新的加工厂,有人向他介绍了一个地方,还特意为他提供了那儿的一些关系。鲍洛奇派了一名很善于交际的手下去对新厂址进行检查,并把这份公关名单交给了他,让他与这些人搞好关系,多倾听他们的意见。

过了一段时间,鲍洛奇前去视察工作,他发现,那位负责人与当地名流关系非常融洽,大家都表示愿意为鲍洛奇的新厂提供帮助。然而,这位善于交际的负责人却忽略了新厂的用水问题。他既不了解新厂用水的费用,也没有搞清楚他们自行钻井取水的相关权利问题。在返程的飞机上,鲍洛奇对那位负责人表达了他的不满。

“可我对其他的问题都处理得非常妥善,不是吗?”那位负责人很不服气。

“假如你是这架飞机的驾驶员。”鲍洛奇一脸严肃地说:“你招来了很多顾客,却因为没有排除飞机上的一个隐患问题。最后你会把大家都扔到海里去喂鱼。”他说完便转身离开了,留下那位负责人一个人在那里发呆。

飞机降落之后,那位负责人立即搭乘返程的飞机回去,彻底解决了用水的隐患。

还有一次,鲍洛奇鉴于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决定兴建一座新的加工厂。他派了一批得力干将负责新厂的建设。他本人只是在预定开工日期前三个星期,才乘飞机前去查看工作的进展情况。

飞机飞到那里,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鲍洛奇径直乘车前往新厂房视察。到达厂址时他发现,厂房里还没有装好电灯,只在厂地中间临时装了一个电灯泡照明。昏黄的灯光下,四周乱七八糟堆放的东西显得一片狼藉。

鲍洛奇回过头去看他的工作人员,在暗淡的灯光下,他的爱将们满脸疲倦,强打精神挤出一种极不自然的笑。

鲍洛奇默默地看着这些手下,从他们的脸色中不难看出工作很艰辛。然而,他知道,新厂如果不能如期开工,将会使整个公司陷入一片混乱。

“我看了这里的情形,简直糟透了!别说3星期,3个月之内能够开工就不错了。看看你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这是做工作的样子吗?”

说完这一番话,鲍洛奇拂袖而去,丝毫不管爱将们的满腹委屈。当工厂按时开工时,一位手下告诉鲍洛奇:“您的不通情理激怒了我们,我们决心让你知道我们的厉害。不过,工厂能如期开工,真要多亏您对我们的刺激,它激发了大家的好胜心,使我们创造了奇迹。”听了这些话,鲍洛奇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鲍洛奇坚信这样一种观点:要想管理一个企业,就必须完全摒弃个人的感情因素。他只能根据客观效果评价员工的工作成绩。工作成绩好,无论出力与否,他都加以表彰;工作成绩欠佳,再努力也免不了换一顿狂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