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或做出了不良行为,比如说谎、偷窃时,父母有必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训,这对孩子改正错误、养成好习惯是很有帮助的。在父亲的教育和训练下,邵亦波养成了良好的自觉性和诚实的品德。父亲每次和邵亦波玩扑克牌时,往往不把抽出的那张牌拿走,而是放在桌子上,然后让邵亦波独自一人待在房里计算。等邵亦波算出那张牌,就可以把父亲抽出来的牌翻开看一下,如果算对了,他就可以出去玩了。在这种情况下,邵亦波如果想偷懒,完全是可以的。当父亲不在一旁的时候,他只需翻开桌上的那张牌,然后告诉父亲自己算出来了,就可以去玩了。
但是邵亦波并没有这样做,他觉得父亲对他如此信任,自己不能辜负父亲,加上邵亦波很喜爱数学,所以,他在算牌时从来没有作过弊。现在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舍不得批评孩子,心想:就这么一个孩子,没必要狠狠批评他,孩子还小,不懂事,犯错是正常的……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父母就心软了,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算了,算了,你还小不懂事,下不为例哦!”可孩子真的会珍惜父母的谅解吗?或许吧,不过多数孩子还是难以控制自己,再次犯错。所以,父母要坚持原则。孩子犯错了,该批评的时候要批评,该惩罚的时候要惩罚,绝不能姑息、纵容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得寸进尺,变得无法管教。这就是说,教育孩子要将“严”与“慈”相结合,这两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和谐统一。
◆让孩子大声喊出“我是优秀的”
有人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两扇门:一扇门叫“我能行”,这是自信的大门。如果孩子走入这扇门,就会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地往前走进,有勇气接受考验和打击,能在困难中微笑;另一扇门叫“我不行”,这是自卑的大门。如果孩子走入这扇门,会充满自卑感,成天低着头走路,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即便成功眼看就要到手了,也没有勇气去拼一把。可以说,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这是父亲经常对邵亦波说的话。在邵亦波咿呀学语的时候,父亲经常把他扛在肩上,带他外出散步。
一路上,父子俩经常有这样的对话:“波波,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小邵亦波用童稚的嗓音回答:“我长大了想干大事。”父亲让邵亦波从小就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非常优秀的,是与众不同的。在很小的时候,邵亦波就认为自己将来能做大事,也注定要做大事,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辜负了自己,对不起自己。有了这种想法后,邵亦波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在培养邵亦波的自信心方面,父亲有一个诀窍——心理战术。他对邵亦波说:“每天早上你起床的时候,都要对自己说两遍‘我是优秀的,我必须做得优秀’。”另外,父亲非常了解孩子的内心是多么脆弱和敏感,因此即便在细节上都力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在为小邵亦波选择数学趣题时,父亲非常慎重,他知道如果选的题目太容易,对孩子就没有挑战性,就达不到开发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选的题目太难,孩子做不出来,就会打击他的自信心。在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顾虑中,父亲绞尽脑汁为邵亦波选择最合适的训练方法。有时候邵亦波没能做出题目,父亲也能处理得很好,不会让失败给邵亦波留下任何不良影响。在邵亦波刚学会数数和一点加减法时,有一天,父亲把邵亦波扛在肩头外出散步,路过一颗梧桐树时,父亲听到很多麻雀在树上唧唧喳喳地叫,就指着树上的麻雀问邵亦波:“波波,假如树上有100只麻雀,你捡一粒石子砸过去,砸下来一只麻雀,树上还剩多少只麻雀呢?”小邵亦波不假思索地说:“还有99只。”
父亲摸着小邵亦波的头,笑着说:“对!波波算得又快又准确!100减去1等于99。”说完,父亲就捡起一粒石子递给小邵亦波,让他砸树上的麻雀。小邵亦波使尽全身的力气砸向麻雀,一只麻雀也没有砸到,但是树上的麻雀“嗡”地一下子全飞走了。父亲忙问:“波波!你一只麻雀也没砸下来,麻雀全飞走了,假如你砸下来一只麻雀,树上的麻雀会飞走吗?”“会的。”小邵亦波眨着眼睛回答道。父亲问:“那么树上还剩下多少只麻雀?”“0只。”小邵亦波恍然大悟地笑了。通过这种形象的教育方式,父亲既训练了邵亦波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开发了他的多向性思维,还做到了不打击他的自信心。
让孩子大声喊出“我是优秀的”,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此外,父母还可以经常肯定孩子的表现,赞扬孩子的优点。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他们对自己的信心通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当他们发现父母对自己有信心,他们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父母要采取赏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多鼓励和肯定,少批评和斥责。
◆给孩子独立与人相处的机会
父亲给邵亦波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培养他独立与人相处的能力。在邵亦波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创造独立生活的环境。
1985年,邵亦波小学毕业,即将升入中学。报考什么中学好呢?当时由于邵亦波在上海已经小有名气,所以好几所重点中学主动上门联系。邵亦波自己倾向于上海中学,他的理由很简单——小学毕业的暑假,上海中学组织了一次数学神童的夏令营,小邵亦波在靠近植物园的景色秀美的上海中学玩得非常开心,所以他想到上海中学去读书。
然而,望子成龙的父亲的想法可没有这么单纯,他思来想去最终挑中了当时的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选择这所学校的最大理由是教学质量好,而且该校会给中学生上新概念英语课,这在当时实属罕见。由于心中早有把孩子送出国的想法,父亲一直觉得学习英语很重要。
另外华师大二附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父亲认为,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想让儿子尝尝真正的独立滋味,并且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对于父亲的这一决定,从感情角度上说,邵亦波是不情愿的,毕竟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对谁来说,都不是那么乐意接受的事情。但是从理智角度上看,邵亦波理解父亲的决定,他知道父亲这么做都是为自己好。所以,他暗自做好了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开学了,邵亦波来到宿舍——他的新家。宿舍住着八位同学,睡的是上下铺,邵亦波被分配在下铺。八人住一间屋,空间又不大,行李箱摆在哪儿?脸盆摆在哪儿?毛巾晾在哪儿?洗手间在哪儿?邵亦波顿时傻了眼,茫然不知所措。那一刻他意识到,必须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当然,这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邵亦波不知道怎样与七位室友相处。虽然在小学邵亦波与同学们的关系很好,但那是在教室里,一放学,他们就各自回家。现在他却要和同学们朝夕相处,连睡觉也在一起。这对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邵亦波来说,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大麻烦。邵亦波上铺的同学成绩一般,但颇讲义气,在同学中有点小头目的味道。由于邵亦波成绩特别优秀,而且经常得奖,老师们特别青睐他、喜欢他,这就不免引起了班里有些同学的嫉妒,睡在邵亦波上铺的同学就是如此。
所以,上铺的那个同学就处处与邵亦波作对,经常联合寝室里的其他同学跟邵亦波过不去。起初邵亦波非常苦恼,不知道怎样应对这种局面。那段时间,邵亦波每个周末都回家。每个星期六的中午他就收拾好背包,等下午的课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回家,星期天晚上,他再坐车返回学校,同时期待下一个周末的到来。这次,父亲再次充当了邵亦波的人生导师,他告诉邵亦波:“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度过的,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父亲劝邵亦波多花点时间待在学校里,多与同学沟通,让他们了解真正的邵亦波是怎么样的。
父亲的话让邵亦波明白:误解的产生源于彼此的不了解,只要对他人真诚,就一定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从那以后,周末的时候邵亦波不那么回家心切了,他开始找时间与室友同学聊天、玩游戏,而不再是一味埋头读书。渐渐的,大家对邵亦波有了更多的了解,相处得非常愉快。后来,那位睡在他上铺的同学成为邵亦波最好的朋友之一。集体生活不仅增强了邵亦波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增强了他与人相处的能力,这对他后来闯荡美国的哈佛生活以及创业生涯都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是父亲很早就向邵亦波灌输的意识,这是为了让他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锻炼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使他变得果断而有主见。这对邵亦波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拥有了这种独立性,才使他后来能独立做出出国、从商、回国三大重要决定。当邵亦波回忆哈佛生活时,他说:“我并不生来就是独立性、判断力都特别强的怪才,小时候的我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很依赖父母。我觉得这种个性主要是环境造就的。初中时,父母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让我一个人独立生活。后来我又到国外生活了八年,全部是一个人,也很少回家。这就逼着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父亲对邵亦波的精心培养和训练没有白费,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年幼时父亲的辛勤耕耘,邵亦波长大后才迎来收获的季节。那一个接一个的竞赛奖项,都是邵亦波聪明才智和过人才华的有力体现;那段漫长的独立生活,磨炼了邵亦波的自立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他的成材与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家教,那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初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