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冒一点险
5048100000015

第15章 善于激发你的冒险思维意识(5)

29领悟侧向思维的奥妙

给敢于冒险的你

有位叫中田膝三郎的日本年轻人却一改其他人致力于增强圆型滚珠的耐磨性的思路,另群蹊径,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想法,即控制圆珠笔芯的油量,使之刚好写到15000字左右时正好用完,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为令人伤脑筋的圆珠笔漏油问题。对于中田膝三郎的这种改变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采用被人忽视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不禁发出赞叹:“真是个绝妙的想法啊。”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请问先生有什么事情吗?”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你。”

“谢谢。”

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这种事情。他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

“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

“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你要是想借30万、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须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应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惟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囿于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让证券等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除了收费不同。这个例子中的犹太人用的就是侧向思维法。

侧向思维法是将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稍加扭转,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采用被人忽视的方法解决问题。它与逆向思维法的区别在于,不是从问题的反面,而是从侧面的某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侧向思维所到之处,开出了不少奇妙之花,结出了不少奇妙之果。譬如,人类广泛使用并十分喜爱的圆珠笔,它是当今世界四大笔(钢笔、毛笔、铅笔、圆珠笔)之一。圆珠笔是美国一对叫比罗的兄弟在1934年发明的,因此又称为“比罗笔”。这种笔一问世,由于其具有不用灌墨水,可以复写,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受到人们广泛欢迎。但后来由于漏油问题解决不了而滞销。圆珠笔漏油的问题很简单,就是每当圆珠笔笔芯写了20000字左右,笔芯上的圆型滚珠就由于磨损而变小,这样油就漏出来了。针对这一漏油原因,许多国家的圆珠笔生产厂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圆形滚珠耐磨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即用更耐磨的金属材料来制造圆型滚珠,从而延长滚珠的磨损寿命。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对矛盾,如果用贵重耐磨金属制造圆型滚珠,就必然大幅度地提高圆珠笔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从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普通的廉价金属耐磨损性又比较差。正因为如此,所以多年来圆珠笔漏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当这个问题使不少专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位叫中田膝三郎的日本年轻人却一改其他人致力于增强圆型滚珠的耐磨性的思路,另群蹊径,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想法,即控制圆珠笔芯的油量,使之刚好写到15000字左右时正好用完,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为令人伤脑筋的圆珠笔漏油问题。对于中田膝三郎的这种改变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采用被人忽视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丰雄不禁发出赞叹:“真是个绝妙的想法啊。”

由此可见,真正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者,通常不是针对方法,而是针对目标的。他为达到某一目的如痴如醉,他急于搬掉阻碍走路的一切障碍,绝不把自己局限在别人已有的思路和方法上。已有的思路和方法,往往有碍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毋容置疑,中田膝三郎就是一位针对目标,背离传统方法,大胆进行侧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佼佼者。

30发挥好奇心的力量

成功人士的优良经验

也许你经常有这样一种生活体验:对那些每天接触并熟知的事物,你似乎十分厌倦,不再愿意在每天到来之前便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如果在问题还没有提出之前,你便已经知道其答案,那么你就不会有所发展。令你印象最深的时刻,也许正是你本能地投身于生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兴奋地期望神秘的未来的时候。

成功的秘诀在于永远保持一种好奇心,但自懂事之日起,我们就开始接受这样一种早期社会教育——父母和社会往往鼓励我们要行事谨慎,要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们提倡办事稳妥,反对冒险行事,或许我们至今还记得那些早期接受的训导:

“做事要三思而行”;

“不懂千万不要乱动”;

“不要去做任何没有任何把握的事情”;

“不要冒险”;

“千万不要涉足于未知”;

……。

这种早期的教育往往给我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致使你在许多方面不能得到现实的幸福,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回想一下那些流传于世的伟人事迹,我们无不惊叹:他们都是那些勇于探索未知,并向无知作出挑战之人。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毕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人。他在一篇题为“我的信仰”的文章中写道:

“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神秘的未知。它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

其实,神秘的未知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源泉,也是人的发展与激情的源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将未知与危险等同起来。他们认为,生活的目的不过是墨守成规、因循熟知的事物,因而他们总是希望知道自己走向哪里。只有那些莽撞之人才会冒险去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而且当他们苦苦探索之后,结果往往大吃一惊,深感失望,甚至惊慌失措。

也许你经常有这样一种生活体验:对那些每天接触并熟知的事物,你似乎十分厌倦,不再愿意在每天到来之前便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如果在问题还没有提出之前,你便已经知道其答案,那么你就不会有所发展。令你印象最深的时刻,也许正是你本能地投身于生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并兴奋地期望神秘的未来的时候。

爱迪生从小成绩不好,他的环境也非常不好,所以就有磨练的机会。他12岁就要到火车上卖报纸,结果,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因为赶他赶不走,就打了他一巴掌,没想到一打耳就聋了。在这样一个非常困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跟人家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他惟一最大的资产——看到什么都很好奇。

爱迪生好奇到什么程度呢?他的老师每次买教具到教室,他一定打开来玩,来看看,来探索,问题是看完、玩完之后,装不回去。所以他老师很头痛,就交待他妈妈说:“你儿子这种喜欢拆东西的习惯一定要改!”结果爱迪生的妈妈告诉老师什么?“老师!我看你不对喔,我观察我儿子那么久,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比别人喜欢拆东西,现在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孩子就跟别人一样了啊!”所以爱迪生的妈妈就告诉她儿子说:“儿子啊,你那个喜欢拆东西的习惯,要继续保持下去。”

妈妈的鼓励奠定了爱迪生一生成功的基础。

同样,一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事,也要保持好奇心,充分发挥好奇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