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5048500000040

第40章 社会分配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2)

但是,随之表现出来的是,虽然还一直倡导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但其实已经变为资本等其他分配形式为主、按劳分配为辅了。对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重视得过了头,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条件。相反,对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忽视了它的价值,收入分配上极不重视且没有保障。国内参与收入分配的各种要素中,劳动者的待遇最低,分配的绝对值最低,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处于低水平状态。特别的一些从事非技术劳动的工人,其收入与资本收入相差甚远。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却忽视了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上的决定作用。在这里,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近十多年来,我国现实收入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重资轻劳”的现象。这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助长了近年来已经十分突出的贫富差距。一方面,我国就业队伍在扩大,另一方面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从15%下降至12%。一些城市虽然经济较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最低工资标准却很低。例如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为690元、南京为620元、苏州为620元、深圳为610元、北京为545元等。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一个月才五六百块钱,还是一天连续工作12小时,这其实是一种劳动的严重贬值。

当然,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压力大和竞争激烈也是导致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即使这样,也必须充分认识到“重资轻劳”现象的危害,认识到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的重要性。要认真研究劳动要素的报酬标准,研究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益比例,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提高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尤其是提高低工资水平。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职工生活,而且可以理顺分配关系,缓解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可以提高消费率,推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共同贫穷”,国民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3624.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24万多亿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GDP达到2400美元左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但在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并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贫富差距——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接着,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中,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

从前面的考察可以看出,贫富差距过大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已经在许多方面威胁到中国社会的和谐:

(一)贫富差距过大容易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社会公平的破坏,从而引发一种强烈的仇富心理以及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冲动,甚至引发动乱和暴力,进而危及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

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社会发展历史的实践反复证明,任何国家的财富分配既不可能完全平均,也不应该过于悬殊。正如西美尔在“玫瑰假设”中所说的那样,在现实世界里,完全意义上的公平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即使人们能够创立一套完全合理的制度来为每个人分配一块质量和大小完全一样的土地,但未来的不可控因素(比如阳光、水分、空气等)也会使每个人的收入不一样,社会不平等依然存在。

这就是说,在“实然”的现实世界里,人们无法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公平。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处处都可以看到不公平的现象,社会不公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顽症。但是,不公平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不公平超出某种限度时,社会运行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成为不可能。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在谈到人类社会的公平问题时就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追求,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得以运行的条件。他指出:“由于每个人的幸福都依赖于一种合作体系,没有这种合作,所有人都不会有一种满意的生活,因此利益的划分就应当能够导致每个人自愿地加入到合作体系中来,包括那些处境较差的人们。”

所以,尽管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但一定限度内的公平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化,社会秩序和稳定就会受到挑战。

拉美国家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运行的不利影响。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绝大多数拉美国家人均GDP都达到了3000美元以上,个别国家甚至超过了5000美元。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社会的普遍繁荣和进步,相反,不少国家却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之中。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总体收入水平高于东南亚的拉美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持续不断的社会动乱呢?研究表明,贫富差距过大是拉美国家陷入动乱的主要原因。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拉丁美洲是全球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而且这种现象仍在继续发展。目前拉美平均吉尼系数已达0.522,不少国家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0.6的危险状态。

拉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它表明,在总体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底层社会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一个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就会被排斥在发展之外。此时,这个社会很可能孕育着深刻的危机,经济社会也难以持续稳定地发展。

前面的论述已说明,当今中国存在一个接近2亿人口的庞大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或很少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成了社会的底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社会矛盾将有可能凸显,社会稳定令人担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拉美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称之为“拉美陷阱”。为此,必须以此为鉴,采取果断措施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避免“中国陷阱”的发生。

(二)贫富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个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导致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不足,并进而对扩大再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富人该买的东西都买了,对大宗社会产品失去购买欲望,而需要大宗社会产品的大多数社会成员却缺乏购买力,造成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此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末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很不景气,外贸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执政方针。然而,政府越是鼓励消费,老百姓越不敢消费,以至于银行连续8次降息也未能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内需依然没有拉动多少。最后,政府不得不动用财政政策,大量投资基础设施等行业,才使经济逐渐复苏(当然,世界经济的复苏是其重要的外部条件)。

推究其中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底层老百姓手头没钱消费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因为政府看到的是银行有大量的存款,却不去关注这些存款是属于哪些人的,假如存款的人不需要消费,降息又有什么用?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大量的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他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不旺,降不降息对他们是没有多大影响的。而大量需要消费的人却没有多少存款存在银行里,仅有的一点存款也是用来以备不测的,再降息也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这就是当年“拉动内需”政策效果不甚明显的根本原因,也说明了贫富差距过大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贫富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统一的分配制度,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在普遍贫穷之中。当时,人们虔诚地相信,他们正在走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其实,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劳动、管理、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使国民富裕起来。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必然拉大贫富差距,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到这时候,社会发展又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说,一个合理的社会是既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又不能差距过大。因为一定的收入差距能够形成合理的竞争,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而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会让人感觉无力改变现实,产生严重的不公平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当初改革是为了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而当这种差距超出合理限度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又成了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问题。此时,国家和政府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调节,把过大的收入差距降下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贫富差距过大非常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才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确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贫富差距过大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和谐的音符之一,所以,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要求缩小贫富差距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它要求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以此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古往今来,公平正义一直是人们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正如罗尔斯所强调的那样:“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可见,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制度、系统、重要活动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尺度。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社会条件下,社会不公往往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公平正义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经济、政治的,也有文化、社会的,涉及整个社会生活,也涉及每个社会成员。从社会学角度看,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比较接近,没有悬殊差距;正义则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越高,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也就会越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社会不公现象是引起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社会和谐体现为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保障。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等环节入手,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生活,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才能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