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新课程
5049000000020

第20章 农村学校校长(1)

§§§第一节 农村校长的课程角色

一、农村校长的课程适应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是整个学校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新课程改革对于学校领导是机遇,也是挑战。菲律宾教育文化体育部长费巴拉说:“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帜,走在前面。”因此,校长必须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转变观念,明确职责,把握角色定位,积极主动地组织参与和引领,以促进新课程实施的推进。但在新课程实践中,农村校长还存在着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把新课程改革当做是换换教材、摆摆花架子,仍固执地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城市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而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部分农村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校长实施新课程处于“自由”状态。

许多农村学校校长面对城乡差异,面对充满差异的学生,面对明显滞后的考试评价制度等等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往往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暂时无法实施新课程为借口,墨守成规,不积极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这些都致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处于被动局面。

二、农村校长的课程角色

校长作为农村中小学学的最高行政长官,其角色本身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应摆正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努力扩大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1.农村校长是新课程的倡导引领者

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成为倡导改革的“吹鼓手”,率先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关知识、基本要求、实施步骤和基本方法,率先从思想上认识和领会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坚持从治学方略、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坚持在各种场合宣传新课程改革,倡导新课程改革,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实践证明,校长的鲜明态度和思路对引导校长尽快步入新课程工作轨道是十分重要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课程改革需要校长的正确引领,也只有在校长的引领下,新课程改革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实的果。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学校新课程建设,科学整合和调配学校的各种资源,合理安排校本教研、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等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科学配置和调配学校教师,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和实践新课程,努力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而且,校长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最终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总之,校长要领导全校各部门行动起来,全体师生行动起来,有系统、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农村校长是新课程的学习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因此,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为达成这一目标,校长必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通过培训、阅读、向专家和同行请教等途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新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及专业水平。校长只有对新课程具有深入而广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整个学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新课程带头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课程领导职能。校长学习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掌握基础理论,还要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提炼适合本校的新课程实施策略,有效推动课程改革。

3.农村校长是新课程的实践促进者

学校的管理行为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课改的成效。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校长已不再是孤立的课程领导者。课程领导,人人有责,已经成为课程领导发展的趋势。作为校长,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更要主动调整管理行为,促进学校课改目标的实现。因此,校长必须从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引领建立一个学习型课程领导组织,采用多种形式多种策略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习机会,如学校可以确定“教学科研日”,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新课程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而且,校长应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承担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工作,深入教研组和课堂,在亲自践行中研究和指导新课程改革,还要多听课改教师的课,与师生一起研究、探讨、分析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遇到的新问题,以课题研究促课改,唤醒教师对新课程的创新潜能,使新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第二节 农村校长的课程领导

就新课程改革而言,所谓课程领导就是指学校领导围绕整个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而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高效的管理活动。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更应积极进行课程领导,有力推进新课程在农村的顺利实施与深化,不断加快新课程改革进程,实现新课程目标。

一、形成管理新思维

形成清晰的发展战略观。面对新课程改革,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当积极分析外部环境,辨明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农村中小学课改的约束条件,主动承担起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普及教育科学、提高教师素质、积蓄教学资源、争取家长配合等责任和义务,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的物资和精神准备。而且,农村中小学校长还应清楚农村是农村中小学发展的基石和沃土,抛开这一前提将无任何优势可言。农村中小学所面临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乡镇政府、村委会、学生家长和社区其他公众,所以校长应主动适应、影响环境。为此,学校培养目标要适时调整以不断适应所在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如共同研讨学校发展规划、邀请观摩课堂教学、举办有家长参加的各种学生竞赛等,改善学校与微观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家长、群众及乡村干部支持。另外,《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村中小学要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在适当阶段增加农业和其他实用技术的教学内容,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提供充足、适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决定》明确了农村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校长还要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符合校情的新课改总体规划,不失时机地创办农村特色学校,为新课改铺轨导行。对上级部门的规定,要做到细嚼细品的精加工,消化吸收为己有,不断充实目标规划,使之常保鲜活,为创办农村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校长要对学校各项资源存量进行普查,分析资源存量,分类整理校内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不断扩展外延,提升内涵,方向明确地开发与积蓄各项教育资源,并且要高效、合理地利用各项教育资源。不仅如此,校长还要把握好机会,主动开展“资源外取”活动。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由于课程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许多重要工作仍难以开展。“资源外取”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术语即“假若有一份工作,外面的组织能做得比组织本身更有效率而且便宜,则此份工作应由外面的组织来做。”即“不求我有但求我用”。当前,农村中小学在校际资源库及校外免费资源库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方面大有可为。如调整完小布局结构、加强优秀师资交流、组建多校共有共享课程资源库、争取大中专学生到农村学校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

树立客观的学生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所以,农村中小学校长应不断深化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深刻理解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宗旨与使命,逐步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全面发展。

二、编制学校课改规划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一直都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具备课程开发能力,也没有开发学校特色课程的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长要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自己学校的设备、师资、教学现状、学校发展目标等情况,科学编制学校新课程改革规划。要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参与编制新课程改革规划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的方式,不断充实、完善和修订学校新课程改革规划,增强学校新课程改革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校长在编制学校新课程改革规划应坚持长(长期目标:小学一般为六年;初中、高中一般为三年)、短(短期目标: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相结合的原则,体现规划的层次性,递进性,做到层层推进,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学校课程改革规划应包括课程改革目标、师资建设与培训、经费保障、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等,要特别突出对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内容,制订并落实具体可行的措施,确保新课程改革规划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

三、构建新课程运行机制

对于新课程改革,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清楚自己学校管理的目标,要有自己的主见及新的领导策略,积极构建新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围绕新课程改革目标,梳理学校下一步发展思路,即要将新课程目标细化为学校改革的具体内容。同时,在学校内组建起新课程改革的领导核心,人员除了校长、主任外,要确立学校课程改革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长,必要时还可邀请部分课程专家,吸收部分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参加,以影响和带动全校课程改革的进展。而且,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另外,校长还要努力转变领导行为,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以使新课程改革得到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