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四堂课
5051500000068

第68章 做百年企业(1)

——万向的发展历程

管理的本质并不是营造一个根本没有“问题”的环境,而是引导企业进入既富有灵活性,又具有控制力的盛年。

——伊查克·艾迪思

万向自1969年创业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季度是亏损的,这在民营企业中恐怕乃绝无仅有,被誉为企业中的常胜将军。从1979年到1993年,万向销售额从297万元增长到3.3亿元,年均增长40%;从1993年到2000年,销售额从3.3亿元增长到68亿元,年均增长54%;从2000年到2006年,销售额从68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年均增长23.6%。在这27年中,万向的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稳步前进,脚步踏踏实实,不紧不慢,创造了民营企业的经营神话!万向集团稳健而又较快的增长速度离不开万向做“百年企业”的不懈追求。

§§§第一节 灵活经营之创业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浙江萧山,还是贫困落后的,而宁围乡,更是萧山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因此,农家出身的鲁冠球从小便有一种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当他想进城当工人的梦想因户口问题破灭之后,鲁冠球认识到要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兴办工业。他先是计划创办粮食加工厂,结果尚未开业便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强行割掉了。之后鲁冠球又开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并且,随着技术的积累,鲁冠球开始慢慢的将修理范围扩大到了拖拉机。

尽管经营修理铺可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但是鲁冠球也很清楚,光靠修理自行车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有头脑有准备的人总是善于发现机会,鲁冠球发现铁轨需要一根根的铆在枕木上,而小小的铆钉国有企业不屑于生产,如果能够生产铆钉,那么即可以支援社会建设,又能够赚钱,并能以农业学大寨的名义免遭被“割尾巴”的命运。于是,“七个人,4000元,一个打铁铺”的神话就这样产生了。

1969年7月8日,鲁冠球和另外六个农民拿出4000元在宁围乡开了一家84平米的铁匠铺,并将其命名为“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这个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打铁铺的手工作坊在计划经济地夹缝中艰难的生存着,为了生存下去,只要能赚钱的活他们都愿意接,都愿意干。在那段时期,他们生产的产品可谓五花八门,包括镰刀、锄头、耕地的犁刀、船钉等,慢慢的也开始包括万向节等产品,当然万向节当时所占的生产比重还是比较小的,一是因为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是特别高;二是这种小的民营企业只能在国营企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往往只能生产一些国营企业所不屑于生产的小产品,比如镰刀、锄头等等。

从万向艰难的创业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最初的创业实践是出于生存所迫。在国有企业的天下中,民营企业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维持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采用了生存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产品主要面向农村,并根据社会需要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

尽管是为了生存而经营,尽管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以鲁冠球为首的创业者们没有放弃希望,相反,这种在创业之初的艰苦锻炼培养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能力,而“生存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也使他们当时在一无足够资金、二无人才、三无管理经验的情况下,硬是凭精神、凭体力、凭苦干,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状况,实现了至关重要的资本积累,并呈滚雪球之势慢慢发展壮大。

按照“求实、图新”的方针,企业在动荡的70年代里成功地稳住了脚跟,并为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最初只有七名职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虽然挂上了“公社”的招牌,但贫困并没有自动脱离那间84平方米的破屋。除了主要产品农具外,什么能赚钱他们就生产什么,到1974年,宁围农机厂还生产轴承、失蜡铸钢、喷油嘴和万向节等。这样磕磕碰碰、小心翼翼的走了10年,到1979年时,宁围农机厂已经有四五百个工人了。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也渐渐的显示出来了。生存多元化的战略方式在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也肢解了企业仅有的一点资金和技术力量,耗散了鲁冠球的经营管理精力。同时,经过十几年动乱而逐渐复苏的大工业,也对游击式的小工厂形成了竞争威胁。摆在万向面前的问题是:继续按照原先的多元化经营思路勉强的生存下去,还是调整战略忍痛精简掉那些现在仍然给企业盈利但却无大的发展前途的产品,实行专业化的生产策略?也就是说,是现在“先吃饱了”重要,还是忍痛割爱为“以后吃好的”做准备重要?

鲁冠球在苦苦思索,毕竟这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死抉择问题,关系到万向的前途,关系到全厂五百多名职工的饭碗!审时度势之后,鲁冠球认为,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他们必须从“多元”中挑出一个拳头产品,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到底生产哪种产品呢?有人劝鲁冠球搞自行车,因为中国以“自行车王国”著称,生活稍有结余的农民,当时的奢望也不过是买辆自行车,自行车成了市场上的畅销货。一开始,鲁冠球也确实为这个主意打动过,但是后来经过初步了解,他发现自行车制造业已在全国一哄而上,如果自己再投资去生产自行车,风险会很大,弄不好就要折戟沉沙、铩羽而归了。

为了让企业有一个好的未来,鲁冠球在那段日子里几乎天天看报,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搜索信息,力图找到好的生产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1981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中了解到,国家要求1981年的汽车货运指标要达到5.4万吨,有些专家还建议要缓解中国交通的紧张状况,必须致力于挖掘公路运输的潜力。这让他马上想到了自己企业已有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万向节。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的连接器,因其可以在旋转中任意变换角度而得名。万向节就像一个十字架一样,四个头的横断面光滑如镜,如果磨掉头发丝的1/6就必须换新的。只要有汽车,就肯定少不了这个装置。

鲁冠球开始着手调查万向节市场的状况,然而结果是令他失望的。原来当时全国已有56家生产万向节的企业,市场几乎呈饱和状态。但是之后鲁冠球从北京得到的一个消息重新给了他希望。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一个同志向他透露,现在市场上虽然不缺万向节,但缺的是进口汽车的万向节。由于进口汽车的型号多,批量小,质量高,工艺精,利润少,很多万向节厂都不愿意生产,国家每年都要花一大笔外汇去进口。那位同志还对鲁冠球说:“如果能够填补这一市场空白,就是为国家做了巨大的贡献!”现在说进口国外产品,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的外汇奇缺,国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企业出口创汇,而能够给国家带来大量外汇收入的企业也往往被认为是“英雄企业”,功不可没。鲁冠球听了汽车工业公司那个同志的真诚希望之后,当即表态:“我来搞,给我六个月时间。”

之后鲁冠球便开始调整战略,放弃坚持多年的多元化经营方式,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为此他聘请了技术厂长,引进了技术人员,全力钻研进口汽车万向节。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经营方针在万向已经开始形成:第一步,为国家填补空白;第二步,提高质量,同国外进口的万向节进行竞争;第三步,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鲁冠球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说:不论哪个国家哪种型号的汽车,只要在中国的公路上奔跑,我们就要把它的万向节生产出来!

话是这么说,但真正要生产出进口汽车的万向节,也确实不容易。外国汽车万向节的技术和工艺是保密的,那么多的进口汽车,又到哪里去找图纸?经过多方打听,鲁冠球得知天津海关掌握着全国进口汽车的牌号和去向,他们便立即前去请教,然后再派技术人员分路跟踪。每找到一种进口汽车,他们就将草图带回厂里着手试制。对于生产出来的产品,万向规定从哪那辆汽车上画的草图,就装到哪辆汽车上去试用,而且要专程送去,亲手装,不收分文,只求驾驶人员告诉使用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经过几个月的试制,他们生产的进口汽车万向节终于通过了行业规定,“钱潮”牌万向节横空出世。之后,“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也改名为“宁围万向节厂”,实现了历史性的一次跨越。此后一直以“杭州万向节厂”和“杭州万向节总厂”的名称闻名于企业界。

鲁冠球在万向节质量的提高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下面的一则相关报道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考场外的“第一名”

1979年,鲁冠球选定了专业生产万向节。

可是刚起步,就遇到进不去“考场”的问题。机械工业部要在全国50多个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中选择三个最好的,作为国家定点生产万向节的工厂。乡镇企业不归中央部门管,鲁冠球所在的工厂连整顿企业的文件也拿不到。他们得不到这些“考题”,当然也就没有同国营厂竞争、充当国家定点生产企业的资格。不过,如果能够参加评比,就可能获得改变这个乡镇小厂命运的机会。

就在这个关头,鲁冠球想出了“怪”办法:他悄悄地派了个“密使”,用人托人的办法、国营对国营的名义,把那个整顿企业用的条例弄到了手,来了个“考场”外面答考题。

在整顿企业的400个“考题”中,难度最大的是产品质量问题。鲁冠球解这道难题的方法和魄力轰动了县城和省府。那时在1980年的初秋,鲁冠球把全厂的中层干部和加工车间全体工人集合到一起,在3万套万向节次品堆边召开了个现场会。这些次品,有的是鲁冠球派30个人到28个省、市自治区听取用户意见时“背”回来的,有的是工厂在加工过程中挑出来的。

1980年底,由于鲁冠球下苦功夫抓产品质量而在全国评比中名列第一,被评定为全国三家万向节专业定点生产厂之一,这为身份不硬的万向的生存发展赢得了一席之地。

资料来源:《做大做强做久》,夏伯尧著。

现在看来,当时的战略调整是轰轰烈烈、风风火火的,然而事实上,企业的这一改革决定是在不少员工的反对声中进行的,由于当时万向的产品已经编入了政府计划中,人们不理解鲁冠球为什么要砍掉当时还比较赚钱的犁头、镰刀、船钉等业务,放弃每年可带来几十万收入的产业,而把所有的希望集中在当时前途尚不确定的万向节身上。尽管有反对,尽管有不解,万向的管理层还是坚持着他们的信念,并一直走了下去。

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在“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个问题的抉择上,万向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体现出了他们超前的眼光。而企业对万向节的专业化生产,也从此让宁围万向节厂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是万向集团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第三节 耐力加爆发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民营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国家在政策上更加重视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运行十分稳健,民营企业在这段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力量。更重要的是,这十多年的发展经验,使得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的基础管理、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万向集团、联想集团、正泰集团、复星集团、斯维特集团以及华为、巨人、德力西等,都曾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过光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