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宫秘史
5054000000021

第21章 不堪人事日萧条——太监宫女篇(2)

原来这百花洲的地方,是英宗复位后命内务府监造的。里面是小楼五楹,临前御河,英宗常常领着韩妃到这里来游玩。自英宗宾天,百花洲就此冷落了。宪宗到了百花洲里面,见正中间是书斋,四壁挂着琴棋字画,左边两间设着书案,案上陈设的都是白玉古玩。右首是一个月洞门,须转过一个弯才瞧得见内室。室中设着妆台床帐,设置极其雅洁,刚才跌在水里的宫人,正在那里更衣。

宪宗也不去惊动她,只在外面走了一会儿。等那宫女梳洗好了,重匀铅华再施胭脂,收拾得整整齐齐,袅袅婷婷地走了出来。宪宗故意背着手也向里面直冲进去,恰恰和那宫女撞个满怀,那宫女疑是同伴,一时把她撞昏了,不曾瞧得清楚,便娇声骂道:

“促狭鬼,你的眼珠子到哪里去了,却走得这样忙迫。”

说还未了,抬头见是宪宗,吓得她玉容变色,慌忙跪在地上,连连叩头称是死罪。宪宗带笑把她扶起道:“适才掉在水里的正是你吗?”

那宫女低垂了粉颈,轻轻地应了一声。宪宗细细地把她一打量,只见她约有20来岁年纪,却生得雪肤冰肌,柳腰杏眼,芙蓉粉面,秋水有神。一种娇嫩的姿态实是令人可爱。宪宗不由地心里一动,便伸手去挽了她玉臂同到百花洲里坐下。觉得她的肌肤滑腻如脂,触在手上非常的温软。

宪宗一面抚摸着,笑嘻嘻地说道:“你进宫有几年了?”那宫女屈指算了算答道:“妾记得是18岁进宫,已有二十九年了。”宪宗惊道:“你今年多大年纪,却来了这许多年份?”宫女微笑道:“妾进宫的时候,睿皇帝还在襁褓呢,现在妾已48岁了。”宪宗听了,呆呆地望着她半晌,摇摇头道:“这话是假的,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年龄。朕瞧你至多也不过二十三四岁。”那宫女为了以色取悦少帝——宪宗,把头一扭,娇滴滴地说道:“就依陛下,说多大就多大岁数吧!”接着那宫女笑着委婉说道:“连妾自己也不知道,人家都说臣妾不像40多岁的人,到底不知是什么缘故。”宪宗笑道:“昔人说麻姑颜色不衰,你大约得了仙气,才能这样的年轻。”说罢唤老宫人进来吩咐道:“你去传知御膳房,令在百花洲设宴就是。”老宫人听了,已知宪宗的意思,便笑了笑回身自去。

原来,那宫女叫万贞儿,原籍青州诸城(今山东益都县一带)人,父亲万贵为县衙掾吏,犯法流配边疆。万贞儿年仅4岁便充入宫廷为奴,十多年后出落得花容月貌。孙太后怜她聪明伶俐,命她在红寿宫管理服装衣饰等事。

等着准备酒宴之时,宪宗便去坐在榻上,命万贞儿也坐了,万贞儿却故意去坐在绣椅上,宪宗把她一拉,两人并肩儿坐着。笑着说道:“你今天陪朕饮几杯酒吧!”万贞儿娇羞满面地低头说道:“陛下的谕旨贱妾自当遵奉。”

宪宗点点头立起身来,两人手携手地走出轩榭,到对面的月洞门内,那里设着石案金墩,黄缎毡儿铺着地,人走在毡上连一点儿声音也没有。这个幽静地方,本是英宗午睡的所在。万贞儿忙去拖开一只黄缎绣披的躺椅来,请宪宗坐下,宪宗又令万贞儿坐下,两人躺在一只椅儿上。

过了一会儿,司酿的太监领着四个小监,手中各捧着一只古铜色的食盒,也走进月洞门,后面那老宫人跟随着,那太监行过了礼,吩咐小监把盒内的肴馔取出来,都是热气腾腾的。宪宗笑道:“这般热的天气,那热酒怕喝不下去吧!”万贞儿忙说道:“臣妾有冷的佳酿藏着,等着陛下临幸痛饮,正好今日敬献陛下。”

说时让那老宫人去拿,老宫人即刻到外面捧进一瓶酒来,那太监留下两个小监侍候宪宗,自己向宪宗请了个安,领了两个小监离去了。

万贞儿从老宫人手里接过酒瓶,从椅上起身,请宪宗坐在上首的绣龙椅上,万贞儿便在下首的绣墩上坐下。一手揭开了瓶盖,替宪宗斟在白玉杯里,那酒色碧绿好似翡翠,质地也极醇厚,芳馥的气味,一阵阵地直透入鼻管中来,令人陶醉。宪宗执杯饮了一口,觉甘芳不同常酿,就问万贞儿说道:“这酒是你酿的吗?”万贞儿摇头道:“不是的,那是睿皇帝临幸百花洲时留下,如今已有三年多了。听宫中内监们说,这酒是朝鲜的鲁妃亲手所酿,春采百花蕊儿,夏拮荷花捣汁,秋摘菊花瓣,冬取梅花蕾,这样的捣合起来,杂酿蜂蜜在里面,封好玉瓮,埋在活土下四十九个月,再掘起蒸晒几十次。到了深秋埋藏在地窖中。明年春上开出来就变成佳酿了。朝鲜人称它作百花醪,只有皇宫里有。朝鲜的大臣们只有到了元旦朝贺赐宴的时候,才尝着一两杯。那时由皇后亲自开瓮,先进献皇帝三杯,次及皇后公主,再次是亲族王公,末了才赐及大臣,这酒的郑重可知了。就是进贡到中国来,也不过一二十瓶罢了。”

宪宗听说,又把酒嗅了嗅道:“这酒味的确不差。”于是俩人你一杯我一杯地饮着,足足喝去了大半瓶。

宪宗已有了醉意,万贞儿也渐渐红晕上了眉梢,斜睨俊眼,愈显得妩媚冶荡。宪宗乘醉立起来,由万贞儿搀扶着进了百花榭。老宫女忙去铺床选被,外面侍候的小太监便去收了杯盘,把榭中的明角灯一齐燃着,榭门光耀竟似白昼一般。灯下宪宗瞧万贞儿,真如仙女下凡,是个亭亭玉立、轻轻盈盈的美人儿呐,雪肤花貌,容光更加焕发,一种妩媚艳丽的姿态,真如古代西施一样的绝代佳人。这一夜宪宗和万贞儿真是巫山云雨,枕席上的情深,自不消说得了。

这年届半百的半老徐娘——万贞儿竟得宪宗垂恋,承恩少帝的幸福真是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可怜她自进宫以来,三十个年头,今天还算第一次被临幸呢!枕上温存,蓬门初辟,宪宗见她还是个处子,愈觉欢爱,说不尽绸缪委婉,无限柔情。从此宪宗就居在百花榭中,再也不到别宫去了。

命运坎坷的郭氏

在封建皇朝中,后宫一直是以皇帝和后妃为中心的,皇帝和后妃们是后宫的主人,在后宫享受着人间最优裕的生活,而后宫的一切粗细事务,则由宫女和宦官负责:宫女的首领称为女官,女官和嫔妃不同于一般宫女,她们都是获得了名号的女子,在后宫是官,有相应的俸禄。而宫女则不同,一无所有,在宫中忙碌奔波,劳累终生,宫女留在宫廷的,除了劳累之外便就是偶尔的欢笑和无尽的血和泪,所以宫女的命运也是非常凄苦和悲惨的。

宣德青花僧帽壶

历代宫女中,她们的得幸和后宫皇后、美妃的得幸一样,也就是美色、才艺和别于其他女子的独树一帜。她们以此引起皇帝的注意,得幸于宫中,从而命运为之改观;但得幸以后的宫女是否能保持幸运,怀孕生子以至册立嫔妃以后是否能以终天年,这往往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她们自己常常无能为力,宫女得幸与否取决于皇帝,宫女得幸以后命运如何则取决于后宫的皇后和嫔妃,宫女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煌煌宫室的最底层,一切听任命运的安排,除此之外,也要看她们有没有好的心计和机遇。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雅擅文墨,是位尚文爱才的皇帝。宣宗后宫有位郭氏宫女,来自凤阳,颇有文采,才华横溢,入宫不久,便被宣宗赏识和爱幸。宣宗宠爱郭氏,封她为嫔,对她礼重得无以复加。然而,不知出于什么缘故,郭氏消受不起皇帝的疼爱,入宫仅仅二十天就突然死去,郭氏死后,宫中寒气森森,阴风不断,有人说,郭氏是爱幸得太快,受宠得太快,引起了整个后宫的怨恨和嫉妒。这真是古之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了。也许,千女怒指怨恨之下,一个强悍的女子无济于事,而一个

煮茶图脆弱的女子会真的因为忧惧而因此丧命。

在郭氏临死之前,很清醒,也很平静。当时她的亲人还都健在,她知道先双亲而去是为女的不孝,然而,她的心境凄凄,忧郁烦闷已经断绝了她的生的希望,她的心已死去。“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寂的郭氏自然生命之树凋零,很快会离别人世,郭氏得幸和见遇于宣宗,究竟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而久居深宫的宫女们真的是人人因为身处皇宫而骄傲吗?其实不然,不仅是在明朝,就是其他朝代的宫女为之感叹的也大有人在。

纪氏因何而死

在明深宫中,较之得幸的郭氏命运更为坎坷的是得幸于明宪宗的宫女纪氏。纪氏美丽、聪颖,却是一位叛酋的女儿,是平复叛乱以后掳掠入宫的。纪氏受任女史,派住一处宫室,看管书籍。

不久后,宪宗临幸了纪氏,纪氏幸运地怀上了皇子。然而,当时的后宫是宪宗宠妃万贵妃的天下。万贵妃恃宠而骄,横行宫禁,皇后都退避三舍,不用说其他后宫女子了。万贵妃自己自儿子死后,再也不能生育,她痛恨宫中其他女子,尤其是被皇上幸过怀孕的妃嫔宫女。她一旦得知宫中有谁怀孕,便千方百计使其堕胎!而且手法极其残忍,这让后宫的女子为之惶恐不安。

然而不幸的是,纪氏的秘密最终被万贵妃知道了,万氏派人如法炮制,而幸运的又是,被派的宫使同情纪氏,只让她吃了一点儿堕胎药,便回复万贵妃,搪塞了过去。万贵妃很得意,但她生性多疑,还是不放心,万贵妃将纪氏遣送安乐堂,囚禁在这处宫外的冷宫。安乐堂在宫城外的西内,地点在今北京西城养蜂夹道一带。纪氏来到安乐堂,默默无闻,小心谨慎,悄悄地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孩子就是之后的孝宗皇帝。

当时,皇子生下来,头顶竟然没有头发。这是吃的那点儿堕胎药所造成的。纪氏生下了一位皇子当然觉得很幸福,也很高兴,然而,纪氏一想到万贵妃,就心惊胆颤,惶惶终日,纪氏知道这件事迟早都会被万贵妃知道,万贵妃一旦得知,后果不堪设想,皇子死于非命不说,自己也会惨死,还会牵连好心的派来强迫坠胎的宫婢。这样的后果她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去想的。

纪氏经过再三的斟酌后,决定亲手结束皇子的生命,她命守门太监张敏抱出皇子,将他溺死埋掉。张敏大惊,慌忙进言说:“皇上还没儿子,怎么能丢弃呢?”张敏不敢遵命,纪氏于是就留下了皇子。张敏买了一些粉饵饴蜜之类的食品,帮助纪氏将小皇子藏在一个隐密的地方,细心照料他长大。

但是,此时的万贵妃对纪氏始终不放心,又多次派遣心腹,到安乐堂搜寻,但每次都是一无所获。当时,被万贵妃谗废的吴皇后也住在西内,住所紧挨着安乐堂。共同的命运将吴氏和纪氏连在一起,吴氏便加入了纪氏的行列中,共同对付万贵妃和万贵妃的心腹,一起细心地抚养皇子。她们就这样苦撑时日,皇子在艰难的困境中一天天长大,一晃就熬过了六个春秋,但是宪宗对这件事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

一天,宪宗非常思念死去的儿子,百般无聊中召太监张敏替他梳理头发。对镜自照,忽见头上已有数根白发,不禁长叹道:“朕老了,尚无子嗣!”

张敏听后,一下伏倒在地,边磕头边说:“请万岁爷恕奴死罪,奴直相告,万岁已有子了!”

宪宗大吃一惊,忙问他说:“此话怎讲?朕哪里还有什么子嗣?”

张敏又叩首说:“奴一说出口,恐怕性命难保。万岁爷可千万替皇子做主,奴虽死无憾!”

站在一旁的司礼太监怀恩也跪下奏道:“张敏所言皆是实情。皇子被养育西内密室,现已6岁了。因怕招惹祸患,故隐匿不敢报。”

宪宗听了又惊又喜,怀疑自己在做梦,当下传旨摆驾至西内,派张敏去领皇子前来见面。

这时,宪宗正眼巴巴地坐在堂上等候,突然看到宫门前一顶小轿停下,一个身穿红衣,散发披肩的小男孩跳了下来,直奔堂前,一见到他,便双膝跪地,说:“儿臣叩见父皇。”

宪宗突然听到有人这样向他请安。他悲喜交加,百感交集,不由掉下眼泪,一把把儿子抱入怀里,放置膝上,仔细端详,良久,才喃喃说道:“这孩子长得真像我,确是我的儿子!”

知道真相后,宪宗马上派太监怀恩将这件事飞报内阁。朝中大臣得知后万分欣喜,纷纷入贺,宪宗颁诏天下。宪宗封纪氏为淑妃,立即迁出安乐堂,住进了宫城内的永寿宫。一时间,冷寂多年的后宫又热闹非凡,宫禁也因此失去了平静。因6岁皇子尚未取名,又命礼部会议,替皇子定名叫佑樘。万贵妃得知此事,恨得咬牙切齿,终日破口大骂:“群小欺哄我!”不久,宫里出了一件特大的怪事:刚刚住进永寿宫的纪淑妃,突然无故身亡。

纪淑妃是因何而死的?没有太确切的答案,但对于这件事,显然宪宗像先前忘却了纪氏和她的儿子一样,非常失职,宪宗对万贵妃又爱又怕,一直忽略了纪淑妃。纪氏的死,他既不追究死因,也不将凶手治罪,此事便不了了之。紧接着,太监张敏也吞金自尽,从常理上判断,纪氏和张敏的死,主谋是万贵妃,当时,皇宫的险恶让人可想而知了。

为何说喜宁是阉党败类

喜宁是王振手下的亲信太监,他是一个阴险无常的小人,在土木之变后给明朝带来了很多麻烦。那么这些麻烦究竟有哪些呢?

喜宁原来只是宫中的小太监,虽然侍奉英宗朱祁镇,有时时面见皇上的机会,但是,当时王振专权,喜宁只能仗着王振的权力作威作福。明代太监有庄园者就是从喜宁开始的。他与王振一直受到英宗的信任。在“土木之变”时,喜宁陪同在英宗身边,王振在乱军中被人打死后,喜宁和英宗就一起做了瓦剌的俘虏。

英宗被俘之后,瓦剌军首也先曾多次要英宗向明朝索要财物,还起过挟英宗以要挟明朝的主意。但是,随着于谦扶保景泰帝朱祁钰登基,明朝防卫已无懈可击。也先没有办法,这时喜宁不顾廉耻,投靠了也先,还为也先出谋划策。也先也正好需要一个能知晓明朝内情的人,所以对喜宁非常器重。喜宁也倾其所能,一味的巴结求全。

也先抓住英宗后,认为应该对自己有很多的用处,但却不知如何利用英宗的号召力。喜宁给也先出主意说:“大王要带着皇帝出巡,每到一关城,就以皇帝名义让守城官军开关。一旦有城中守将出来拜见英宗,就把他们扣留下来。这样一来,吞食明朝就指日可待了。”

也先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年)十月,带英宗到了大同,假称要送英宗回京城。到了大同后,总兵郭登不放也先等人进城,又火速派人送信到京城,让京城早做防备。也先不敢攻城,率军越过大同,直驱紫荆关。

喜宁竟然还主动为也先做向导,率军夹攻紫荆关城,守将孙祥、韩青率众死战,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身亡。也先率众带着英宗过易州、良乡、卢沟,当地官员和百姓都为英宗献茶果羊酒。也先越发认为英宗是个有用的筹码,于是率军直扑北京。

瓦剌军到北京后,把英宗安置在德胜门外。当天,都督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外与瓦剌军大战,杀瓦剌军数百。第二天,也先挟持英宗登上土城,以威慑城内大臣。喜宁又出主意给也先,让也先用英宗的名义要求大臣出城迎驾。代宗朱祁钰命通政司参政王复为右通政,中书舍人赵荣为太常少卿,出城去朝见英宗。

本来也先是想让二人见见英宗,但是喜宁这个小人又出主意说:“这两个人官小,抓了他们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如让皇帝要于谦、石亨、胡泼、王直出来朝见。北京城的安危全在这四个人身上,只要抓住他们,北京城不攻自破。另外,我们再向京城索要金帛亿两。”也先听了喜宁的话,就没有让赵荣和王复见到英宗。于谦不顾也先要求,一力主战,终于击退了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