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宫秘史
5054000000020

第20章 不堪人事日萧条——太监宫女篇(1)

明朝宦官任职机构膨胀,设专职掌印太监。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至于明王朝那些宫女们,虽然饱读诗书,知书达礼,却往往难逃凄惨遭遇的命运,无不让人感到由衷叹惋,潸然泪下……

王振如何苦心经营获宠信

王振出生于河北蔚州,小时候特别聪明,家里人将他送进官学,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可以光宗耀祖,享受荣华富贵。王振也十分刻苦,刚成年时就已经是乡里小有名气的秀才了。但在随后的多次考试中,他都是胸有成竹地去,垂头丧气地回来。多次的失败让他感觉到走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耀的道路太难,于是他便想了另一个办法:狠下心肠进宫,等候机会当太监。因为他长得眉目清秀,并且是秀才出身,很快就被选中送到宫中。王振入宫后被派去专门负责在内书堂教小太监读书识字。由于他聪明伶俐,又有书生气,很快就引起了宣宗皇帝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皇上认为他很老实,便任命他为东宫局郎,专门服侍皇太子(即后来的英宗皇帝)。王振认为这是自己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如果得到太子的宠爱,等到太子登基称帝后也会升官发财。于是到东宫后,他察言观色,逢迎拍马,想方设法的讨好太子朱祁镇,太子在他的哄骗下很快就离不开他了。

宣德十年,宣宗忽然圣躬不豫,召太师杨士奇等托付了大事,是夜宣宗驾崩,凡在位十年,寿38岁。杨士奇等进行举哀,一面奉太子祁镇即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这就是英宗皇帝。又追谥宣宗为章皇帝,庙号宣宗。尊太后为太皇太后,胡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吴氏为贤太妃。改封弟祁钰(前太子)为郕王。当时英宗只有9岁。张太后命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等四大臣辅政。

话说英宗已有14岁了,开始亲政了。第一天,便命王振掌了司礼监,统辖内府的诸事。司礼监是明朝宫廷中二十四个宦官衙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掌管皇城里一切礼仪、刑事和各种杂役,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一切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皇帝的口述命令也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野心勃勃的王振掌握了这样重要的部门,便处心积虑地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

王振的地位在朱祁镇即位称帝后得到快速提升,被提拔为宫中太监地位最高的司礼监,替皇帝掌管朝廷内外一切奏章和公文,代传皇帝谕旨等,英宗把这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是把他看成最为信赖的人,但是这也为王振后来的擅权创造了条件。在地位提升后,王振的权力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因为朝中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大臣忠心辅佐。王振根本就无法与他们几位相抗衡,因而自己也不敢放肆,做事非常小心,决定等待时机成熟后再伺机而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王振想尽办法讨好张太后和三位大臣,对他们毕恭毕敬,说尽谄媚的话,希望以此来获得他们的好感。

有一回英宗朱祁镇与一群小宦官在宫中的花园内踢球玩耍,被王振看见了。第二天王振就故意当着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内阁大臣的面,跪着向英宗进言说:“奴才有话要向皇上说:先皇为了玩耍,差点儿耽误了天下的大事,皇上现在又这样做,那样会把国家社稷给耽误的啊!奴才大胆说这些冒犯皇上的话,请皇上处罚我吧!”他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样子。三位辅佐大臣听后,大为赞赏地说:“难得!难得!难得宦官中还有这样关心朝廷安危的人啊!”

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出一副十分恭敬的样子,传达完之后总是自觉地站到大门外,而不是站在阁内,他的这一举动终于感动了三位辅佐大臣。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位辅佐大臣还特地打破惯例,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座。但是三位大臣并不糊涂,杨荣很有智慧,而且做事有远见,他知道他们三人年事已高,便和杨溥、杨士奇商量,要提前把一些正直且有才华的大臣引进内阁,发展一些中坚力量,等到三人退位时,这些人可以来对付宦官的势力。

王振在表面上讨好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大臣,事事顺从他们的意思,装出一副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攫取权力的欲望,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采用一切手段干预朝政。他常借着服侍英宗起居,旁边没有大臣的时候,劝英宗要用严厉的刑法来管理朝廷的大臣,劝皇上不要做“经筵”(正统元年大学士杨士奇提请开设的活动,日期基本固定,讲解四书五经或历史。主要为显示皇帝勤学,同时也是讲官们以求升迁的最好途径)这样的事情,更不要听信大臣们以文治治理天下的道理,而应该发展军事、以武治国等等。

英宗听信了他的话,并让他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外去阅兵,王振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在阅兵比武时想尽办法压制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把自己的亲信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报成骑射第一,然后又在皇上面前编造了一些好话,纪广一下子就被提升为都督佥事。太皇太后张氏虽然是女流,但是她很明白事理,并且做事开明。她看到王振逐渐有揽权干政的迹象,心中很不安稳,害怕以前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大明王朝的天下会因此而葬送,就开始想办法提醒英宗提防宦官专政,还准备严厉惩处王振,打消他心里抓权干政的想法。

张太后让自己宫中的女官穿上军装,带着刀剑,守卫在偏殿旁边。接着,太后把英宗和英国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内阁辅臣以及尚书胡焕等大臣召到偏殿。英宗和五位大臣见到偏殿的状况,心里感觉很奇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英宗按着规定站在偏殿的东边,五位大臣则站立西边。太后看看五位大臣,又看看一边的英宗,然后指着五位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大臣都是前朝元老重臣,他们受先皇的遗命辅佐你治理国家,朝廷内外的什么事情,你都必须和他们商量后再做决定,他们不赞成的事情,你可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去做。”张太后说完这些后,沉默了片刻,偏殿的气氛好像凝固了一样。

张太后又派人把王振找来,王振站在一边仔细地揣摩要发生的事情。突闻一声:“大胆的奴才!”王振抬头一看,见张太后正用手指着自己,慌忙连滚带爬地跪下,张太后一脸怒色道:“我朝自太祖定国以来就立下了规矩,不允许宦官干预国家政事,如果有人违犯的话就要将他斩首。本来要你好好地侍奉皇帝,你却心存异想,不守规矩,按照大明律法,今天就将你处死。”太后的话音一落,事先安排好的几个女官就围了过来,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吓得面色苍白,整个人趴倒在地,浑身发抖。英宗看到这样的状况也吃了一惊,他急忙给王振求情。

五位大臣也纷纷跪下来请求太后暂时免去王振的死罪。张太后看到皇上和大臣为他求情,心头的怒气才稍稍去了一些,脸色稍有缓和,说:“皇帝现在还年幼,还不知道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因为宦官的专权而灭亡啊!我看在几位大臣求情的面子上,今天就先饶了你。从此以后不许你干预朝廷政事,如果让我知道你再有违犯的话,我定要将你处死,那时候谁也不许求情。”王振抖抖索索地连忙说:“是,是……”并且一个劲地磕头谢恩。

此后,张太后隔几天就会派人到内阁去查问王振的事情,国家政令是通过内阁的批准不是由王振自己决定的。王振见张太后对自己管得很紧,也不敢自作聪明,在宫中做事也就老实了很多。这时的王振左思右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紧紧抓住英宗和培植自己的亲信。他改变了以前的策略,不直接干预朝政,而是去进一步讨得英宗的欢心和信任,并私下里在大臣中广交朋友,大量培植自己的党羽,为以后专权创造条件。很快,他就进一步获得英宗的宠信,并且在朝中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赞赏。

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皇宫内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重建竣工,英宗在内宫大摆筵宴,邀文武百官一起宴饮庆贺。按照朝中的规定,宦官没有资格参加宫宴。可这时的英宗极度宠信王振,在宴会上没有看到王振就觉得像少了什么,立刻派人前去看望。王振对皇上派来的人抱怨说:“周公可以辅助成王,我怎么就不能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来人把王振的话报告了英宗,英宗听了以后也没怪罪他,他还觉得王振真是受了委屈,于是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门,请王振进宫来参加宴会。王振很高兴,也很得意,他刚刚来到门外,宴会上的众多官员就起身向他行礼,还高声欢迎他。这说明王振倚恃英宗的宠信,已经在暗中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

马三保为何改名为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他出生在云南昆阳一个回族家庭里。他自幼聪明伶俐,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自己也非常喜爱读书。他的父亲和祖父信仰伊斯兰教,曾经前往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做过朝拜,在当地有着非常高的威信。

郑和

郑和由于家庭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并逐渐懂得了其中的意义。在和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郑和获知了海外各国的许多情况。这使年少的郑和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的父亲为人刚直不阿、心地善良,经常将自家的粮食分给贫困的灾民,长辈心胸豁达、不图回报的性格遗传给了郑和。马三保的童年在快乐中度过,但是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战争毁掉了他的家庭,打碎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对将来的憧憬。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统治云南的梁王不肯降服,他多次杀死朝廷派来的使臣,指挥手下的人马发动叛乱。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为了平定叛乱,统一全国,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令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云贵,在两年多的艰苦征战中,明军打败了梁王,平息了叛乱,史称“太祖平滇”。

郑和的祖父及父辈都是前朝的重臣,父亲官拜滇阳侯,在这次战争中,郑和的父亲身亡,家人受到其父的牵连,都成了明军的俘虏。当明朝大军班师回朝时,年仅11岁的郑和因为聪明伶俐、眉清目秀,年纪又小,被傅友德带到了京都。

但是,他没想到傅友德为了讨好皇上,命人阉割了郑和,之后送入宫中。傅友德进宫没多久就被派去服侍皇太子,从此开始随着明军转战南北。在几年的征战中,他走过了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在恶劣的条件下,郑和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这也使他迅速成长起来。在郑和14岁的时候,他被送到北京,在燕王朱棣身边当了一名小太监。

此后,郑和跟随燕王多次出征,在两军交战时,郑和的机警和胆略逐渐表现出来,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注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当上了朱棣的贴身侍卫,这时的他更加刻苦,闲暇时间练习武艺,苦读兵书,越来越受到燕王的器重。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病去世,由于朱元璋过世前皇太子就已经去世,皇位就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初年,各地藩王手握重兵,对中央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建文帝下令削藩。朱棣是建文帝的叔叔,占据着北京,手中拥有北部边防的全部兵权。朱棣的野心很大,一心想成为九五之尊,他不甘心皇位落到他人手中,便决定先发制人,开始了他一系列的行动和计谋。

于是,朱棣首先在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引用《皇明祖训》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处”的条文,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从此爆发了明王朝内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在此期间,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屡立战功,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在朱棣刚刚发动反叛的时候,各地的藩王没有起兵响应,这使燕军非常孤立,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也无法和朝廷相比。此时的朱棣无法进军,只好死守着仅有的几座孤城。建文帝的手下大将李景隆率领几十万大军在朱棣出兵攻打大宁时迅速包围燕军的老家北平。燕王得到消息,马上回兵解围,两军在郑村坝展开激烈的战斗。

郑和跟随燕王朱棣侦察敌情后,献计说:“王爷,奴才有一计,可破敌军,只是不知该讲不该讲?”朱棣说:“你有什么好计策,赶紧说吧!”郑和便根据心中所想讲道:“我军可派出一队人马前去讨敌骂阵,同时在两翼埋伏好精锐之师,等到李景隆领兵出战时,我军两翼迅速出动,左右夹击,大队人马从正面向前猛攻,定能打败李景隆的大军。”

燕王听后,连连夸赞他说:“好计!好计!”当即按照郑和的计谋,安排好兵马。郑和和大队人马一同向前猛攻,在冲杀中,斩杀敌军无数,明军大乱,士兵纷纷逃窜,燕军趁机扩大战果,一举击败明军。李景隆只好率领残兵败将仓皇地逃到德州。这一战是燕军起兵后获得的第一次大捷:俘虏数万降兵,两万多匹战马。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朱棣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也离不开郑和的良好计谋。

此后,朱棣终于坐上龙椅,登基当上了皇帝,改年号永乐,也就是著名的明成祖。而朱棣也没有忘记宦官郑和的功劳,将其任命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职,由于郑和在郑村立下的战功最大,所以明成祖赐郑和姓“郑”;由于郑和在出生时,他的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孩子能平安成长,给他取名为和,所以从这以后,马三保就改名为“郑和”。

宪宗为何会垂恋半老徐娘

宪宗自登位后,便由钱太后专主,给宪宗立后,指婚大学士吴瞻的女儿为皇后,又册立柏氏王氏为妃。那时钱太后的宫中,有一个宫侍叫艾儿,宪宗见她生得不差,就立为瑾妃,宪宗仅有18岁,一后三妃左拥右抱,自然十分快乐。

谁知宪宗大婚之后,皇帝新郎渐渐地不十分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时有寻花问柳的风流韵事盛传宫内外。

有一天上午,宪宗独自一个在御花园游玩,忽见两个宫女似飞一般地追出来,一边格格地笑着,两人一前一后,连笑带逐。那前头一个宫女,才跨上金水桥,因为笑得太起劲了,身上乏力,一不小心失足竟跌下水去,宪宗倒吃了一惊,忙叫内监们去救援,早有在水榭中的太监荡开一只小舟,飞桨到了桥边把那宫女捞了起来,那宫女已和落汤鸡一般了。宪宗立在桥上观看,其时正当炎暑天气,那宫女穿着一身的纱衣,给水一浸都紧紧地裹在身上,宪宗看了不觉心动,等那宫女忙忙地回身,宪宗也轻轻地跟在后面,看那宫女往百花洲内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