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宫秘史
5054000000026

第26章 长使英雄泪满襟——疑案冤狱篇(3)

从客观上来讲,大航海对外传播了中华文明,输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远航,“宝船”带往各国的,都是华夏文明瑰宝,无论丝绸、瓷器、药材、工艺品、金属器物等,都十分精良,堪称极品。郑和的船队把它们带到了三十多个国家,对促进各国的文明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保山、三保井,印尼有三保垄、三保庙,很多地方都保留下了郑和的遗迹,以表达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伟大人物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对于当时明朝的统治,更为重要的是郑和的远航带来朝贡的繁荣,当时各国来明使臣络绎不绝,以求得到明朝的庇护,同时还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据史料统计,明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一十八次,最多的一次有十几个国家的朝贡使团同时来华,出现了“诸番臣充斥于廷”的盛况。

除此之外,勃泥(今文莱)、满剌加、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古麻剌朗(今属菲律宾)等国的国王甚至亲自率团前来,这在之前的朝代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另外,明朝的接待极为隆重,赏赐丰厚。据史书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三月,满剌加国王率团来华回国时,明成祖在玄武门没宴饯行,赐予金百两、银五百两、钞三万多锭、锦六段、彩缎五十八表里、纱罗各二十二匹、绫四十六匹、锦五百多匹、绵布三百多匹、织金罗衣一袭、素罗衣十三袭;赐王妃素罗衣十二袭、绢女衣十七袭,赐其随从衣物不等。

对于其他国家的来使而言,这样隆重的接待和丰厚的赏赐,使得异域各国对明帝国都心悦诚服,有的使臣甚至愿意长留于此。勃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就在访问期间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对中华礼仪文明的景仰。

明成祖对待这些人也非常的厚重,他以王礼将他葬于南京城南石子岗。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王、西王和峒王率家眷官员三百四十多人来访。返程时,途经山东德州,东王不幸染病身亡。明成祖命在德州北部择地将他厚葬,还亲书石碑。

明成祖去世后,继承他的宣宗在宣德五年(1430年)给郑和的“往谕诸番国”的诏书上也说:“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仍然在贯彻成祖的旨意“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并且就在这年,郑和船队从福建长乐泛海南下时,特地在长乐南山寺立了一块碑,在碑文中写道“宣德化而柔远人”,这表明了下西洋的伟大意义。

郑和率领着大明朝的船队带着“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示中国富强”的目的,扬帆南下,出现在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世界南方海域从未出现过如此壮丽的景象:上百艘大船人字形排开,上千面帆张起,旌旗招展,异常绚烂。只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只有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充足的食物补给,这样远航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那么,郑和远航为什么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能顺利进行?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中国科技成就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指出,郑和船队的造船术和航海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宋、元两代的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已经为明初造船业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到了北宋初年,已设有专门的造船机构,名曰“造船务”,当时就可造“楼船百艘”。除了楼船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战船,车船也得到广泛使用。当时海商船大小不等,大的可载五六百人,小的叫“钻风”,有“八橹”或“六橹”,可载百余人。从南海出发的远洋巨船“浮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重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特别的壮观。

郑和故里亭

在明朝之前的宋代,远洋海船向西已沟通了直达红海和东非的亚非航线,向东对日、朝的航线也有进一步发展。元代的造船业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技术日趋成熟。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三千艘,造船能力之强,从中我们就可以看的出来。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经说,在黄河入海口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一万五千艘”,他估计长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万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送公主远嫁波斯,“命备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张十二帆”。

到了明朝初期,造船务属中央政府的工部都水司,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卫都设有造船和修船的船厂,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也是郑和下西洋大型远洋船的主要制造地。

总的来说,郑和船队先进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算是一流的。而且当时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术与汉代以来单纯的占星法不同,已由海上对星象的占验发展为一整套“过洋牵星”的航海术。这些都为郑和能够顺利的下西洋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可见,当时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已经十分的先进了。

沈万三真是富可敌国吗

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潘金莲一再嚷嚷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此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像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沈万三真可说是名播大江南北,妇孺皆知。沈万三的发迹极富有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在元末明初迅速成为江南乃至于天下首富,拥有亿万家财。更具有扑朔迷离意味的是,沈氏的衰落也如他早年发迹一样,于倏忽之间便山塌冰崩,家破人亡。如此传奇的经历使沈万三的一生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是如何摇身变为天下首富的呢?他又是如何衰败的呢?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人们称他“沈万三”,是因为他太有钱,是富甲一方的大富豪的缘故。明朝初年沿袭元朝的制度,将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秀”中又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在“万户”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富有的沈万三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这个名字后来竟然取代了沈富这个真名,广为人知。

沈万三自幼随父兄流落到苏州长洲,居于东蔡村,以垦荒为业。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沈家已成为当地拥有相当数量土地的富户。当然,仅只如许土地,显然尚不足以让沈万三富甲天下,因此,沈万三的发家史便成为一个难解的谜。最具传奇色彩、也是流传最广泛的说法,当属“聚宝盆”一说。说是沈万三贫时,见一农夫携蛙百余,他便好心买来放生。哪知第二天,他看见众蛙聚在一个瓦盆内没有散去,于是将瓦盆带回家,用来洗手。一次,他妻子洗手时不慎将一支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沈万三由是富甲天下。传说南京中华门的古称聚宝门的名称也源出于此。也有称沈万三会“点金术”,能够点物成金,因此黄金源源不断。另外还有分财说,元代吴江一带有一个名叫陆德源的富家,沈万三为他管账治财。后来陆看破红尘,离家出游,将万贯家财拱手送给沈万三,沈万三由此一跃成为“江南富族”。此外,还有沈万三由渔翁而得乌鸦石或马蹄金等传说,都非常神奇。

沈万三的致富似乎并没有什么违法行为。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明洪武六年(1373年)前后,当他得知京师(今南京)要筑城墙,就主动承担三分之一的费用,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一带城墙,还向朱元璋进贡了龙角,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同时在南京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此外,沈万三甚至还表示愿意捐资犒赏军士。谁知朱元璋大发雷霆,要将沈万三处死,一个平民百姓竟敢劳军,这不是要造反吗?幸亏马皇后劝阻:“我听说法律只杀违法的,不杀不吉祥的。沈万三一介平民却富可敌国,是他自己不吉祥,这种人老天爷会降下灾祸,何必由陛下去杀呢?”朱元璋这才免他一死,发配云南。财产自然全部被查抄,据说光田地就有数千顷。虽然此时朱元璋没有立刻诛杀沈万三,但是他铲除沈万三的决心已经难以改变了。沈万三可以说是马屁拍在马脚上,他在想用巨资讨好朱元璋的时候,却没想到他的富可敌国的巨额家财也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沈万三在发配云南后,不久就客死他乡。不过,沈万三的最终结局如何,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记载,有人说沈万三因为修筑苏州街用茅石为心,被朱元璋认为有异谋,结果将沈万三杀了;也有人说沈万三意识到情况不妙,逃到岭南去了。因此沈万三的结局究竟如何,还是一个谜。但是,沈万三的家庭随着沈万三的倒台也迅速衰败了。其子被充军辽西,其女婿顾学文,因和一个女子偷情,莫名其妙地被牵扯到蓝玉案中,致使沈家几乎满门抄斩。

沈万三一代巨富,他的崛起之快,成为千古谜案,让后人疑云重重,而他的衰败之速,也让后人感叹不已。

张居正为何在死后被清算

张居正堪称有明一代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本人曾对人说:“我非相,乃摄也。”所谓“摄”,就是摄政,是代皇帝执政,显然张居正自己也认为,他的权力超出一般的内阁首辅。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如此功勋卓著的张居正却在尸骨未寒之际成为朝野攻讦的对象,最后落得个抄家封门的下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张居正死后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出身于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祖上并无太显赫的人。但他小时就显得异常聪颖,5岁入学,10岁就通六经,有“神童”之称。13岁曾做《咏竹》诗:“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显示了他非凡的志向。16岁中举。当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欣喜地解下犀带相赠,并鼓励这位少年英才:“以后你是要佩玉带的,犀带还不足以匹配呢!”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成为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了政治生涯。

明朝的专制制度是以往任何一个王朝无法比拟的,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游方僧”出身的皇帝,对权力有着过分的偏执,炮制了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事无巨细,均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再也不用受相权的节制了。但是由于政务过于繁重,又不得不设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作为顾问。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使得后期的皇帝虽握有权柄,却懒得打理政事。明中叶后,皇帝不上朝,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明世宗由于不满朝臣的“大礼议”,干脆呆在内宫,求仙炼道,三十年不理朝政。随后的穆宗,更是极少审批公文,遇着朝廷大事,听任群臣争议,当时竟有人误以为他是哑巴。皇帝长期不理政事,权力自然就落到内阁大臣身上了,谁任首辅,谁就能主政。嘉靖、隆庆之际,对于首辅的争夺,可以说是充满了刀光剑影,内阁首辅的任免像走马灯一样,徐阶推倒了严嵩,李春芳取代了徐阶,高拱又击败了李春芳。这一切张居正都看在眼里,对于朝政的纷乱,他曾给穆宗上《陈六事疏》,主张“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此时他才刚刚入阁,只是裕王府的一个讲师,空有一腔济世之心,却无法实施。

明神宗从小生活在裕王府,自出生后就备受冷落,与母亲相依为命。穆宗去世后,10岁的明神宗登上皇位,年幼的他尚需要有人辅佐,母亲慈圣太后一直教导要听从先生张居正的话,神宗都一一遵照执行。

张居正是一位严师,在教育皇帝上尽职尽责,为皇帝讲《大学》、《尚书》,又专门讲解《帝鉴图说》。鉴于前朝皇帝在生活上的奢侈糜烂,张居正屡屡教导小皇帝要节财用,宫中一切用度、服饰、赏赐、布施都要节省。明神宗对于这位老师,十分亲近和尊崇,天冷的时候,赐“先生”坐垫,天热的时候,为“先生”擦汗。在张居正的向学、爱民、节俭、勤政的教导下,明神宗在13岁时,还专门做了一块牙牌,刻着“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长,纳忠言,节财用”,来激励督促自己。在政事方面更是处处依赖这位首辅,诸事都由他去处理。

万历四年(1576年),有一次讲读完了,明神宗拿起自己穿的袍子问张居正是什么颜色,张居正说是青色。皇帝便说,这袍子本来是紫色的,穿久退色就成了青色。谁知张居正便板起面孔劝诫道:“既然袍子容易退色,就要少做,皇上节省一节衣服,可以使民间数十人不受寒。如果轻制衣服,则民间有数十人就要受寒呢,要顾念百姓呀。”明神宗对这位首辅真是又敬又怕。

万历六年(1578年),皇帝结婚后,他的母亲李太后就不再跟他住在一起了,神宗的生活稍微自由了一点儿,但张居正的约束依然存在,动不动就要求皇帝以古圣贤为榜样,遵循祖制,效法祖宗勤政爱民。皇帝一天天长大,不久也将为人父,宫中的用度也开始增加。宫中的金花银按惯例每年应由户部送进一百万两,到万历六年,已增加为一百二十万两了。万历七年,神宗还是觉得不满足,又要增加。张居正谏阻皇帝要节俭开支,神宗只好让户部铸钱,供内库使用。随意铸钱,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张居正又一次上疏,请求罢止铸钱。神宗得疏后,只好听从。言官请求停罢苏松织造,皇上不听,张居正便疏请,于是减少了大半。皇上想修武英殿,张居正说费用太靡,于是只好停罢。由于张居正对神宗生活节用的严格控制,其严厉程度有时几乎不近人情,使得明神宗在早年偶尔要赏赐宫中下人都要登记在账上以后再兑现。

万历七年(1579年),皇帝命内阁拟旨晋封自己的岳父王伟为永年伯,两年后又命令内阁拟旨将王伟的弟弟、儿子晋封爵位,要求世袭。张居正引用祖宗对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职世袭待遇上坚持不能破例,这当然使皇帝非常不快。张居正不仅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整个皇家外戚集团,这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说神宗早些时在张居正面前还是个孩子的话,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这种长时间受压抑的逆反心理也会一天天膨胀,直至张居正突然去世后,便会老账新账一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