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5077800000009

第9章 不求完美,但求知足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不能满足时,便难以快乐;满足了,又会萌生新的欲望,追求新的满足,如此轮回,永远没有知足可言。凡事不能追求完美。欲望太多,成了累赘;追求太多,成了幻想。因此唯有节制物质欲望,懂得知足,使欲望容易得到满足,才会真正快乐。

不满足是心灵的贫穷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获得,得到那些让人快乐的东西;是赢取,赢取那些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想要让人生丰富多彩,我们就必须奋斗,必须赢得金钱、爱情、事业。可是,为什么当我们得到了这些的时候,依旧感觉不满足,依旧想要攫取更多?有了一辆国产汽车,我们想再得到一辆进口汽车;月收入过万,我们却奢望自己能收入百万……

这一切,都是一个原因导致的:心灵的贫穷。物质的贫穷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最终的幸福;可是心灵的贫穷,却如无底洞一般,让你永远感受不到满足,永远体会不到快乐。

一天,小郭正在路边散步,这时,他看到路旁有个小男孩在号啕大哭,于是就走了过去,问:“小朋友,你为何哭得如此伤心?”

小男孩揉着眼睛说:“我刚才跑得太快,不小心丢失了10元钱。”

小郭看他这么伤心,知道他丢钱的滋味不好受。于是,他从腰包里掏出10元钱给了这个小男孩。

小男孩拿到钱后,怯生生地说了声谢谢。小郭满意地笑了笑,然后继续一个人散步。半个小时候,他又转回了这个地方,谁知却看见那个男孩还没有走,反而哭得更凶了。

小郭一看,不由大惑不解,就问小男孩:“我不是已经给了你10元钱么?为什么还哭呢?”

小男孩回答说:“如果我先不丢失那10元钱就好了,那我现在就有20元了。”

小郭愣了愣,说:“算了,你也别这么想了,你就当没丢过钱,就当我从来没给过你钱,你的这10块还是你自己的,这样不就好了么?”

“不好不好,”小男孩大叫道,“要是我还有10块,我就可以买一把更好的手枪,而不是买最便宜的!”

“这……”小郭听到小男孩如此回答自己,不知道刚才给他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他摇着头走开了。走出了很远,他还听到小男孩的哭声:“我要买更好的,我要买更好的……”

拥有的念头固然不错,但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总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殊不知在你贪婪地占有中,你的心灵也被腐蚀掉了。知足使人不为外物所役,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们拥有生命和快乐应是最大的满足,又何必贪求太多呢?古往今来,那些富可敌国的富豪、那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子,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关键就在于不懂得满足,不懂得内心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可以说,知足与不知足,是我们最大的心理矛盾。人们就是在这对矛盾中,生活着一辈子,工作着一辈子,奋斗着一辈子,也较量着一辈子。人的“知足”与“不知足”都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能否摆正位置,并正确把握其中的“度”。谁把位置摆正了,谁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谁就掌握了通向成功、通向幸福的钥匙。反之,失败便等待着你,让你一遍遍体会着伤心与失落。

心理调节师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一无所有、穷困潦倒,而是在拥有一切时,却仍不知知足。这种人的内心,一定是苍白的、贫穷的,他也注定得不到丝毫快乐。

赚来的都是快乐

有的人经常会问:快乐到底是什么,为何我无论如何努力,遭了那么多罪,却连它的影子也看不到?其实,快乐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微笑,它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快乐不是在解决外在问题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还会接踵而至。如果要快乐,不必把眼光放得那么远,而是应当现在就享受快乐,对当下的一切感到知足,不要“有条件”的快乐。

郭林和邓雅琪是一对夫妻。为了让生活好起来,郭林开了一家公司,生意红火。因此,他没日没夜地忙碌,很少在家。而儿子去遥远的地方读书,几个月才回家一次。家里,只剩下了邓雅琪一个人,她终日无所事事,日子过得不快乐。

看到邓雅琪的孤独,郭林也想让他快乐起来,就让她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跟他们聊聊天、打打麻将。于是,邓雅琪去亲戚朋友邻居家里串门,果然开心了一段时间。但话题聊完了,麻将打腻了,她又变得不开心了。

过了一段日子,邓雅琪突然对郭林说:“我想开一家花店。”在她看来,这里还没有人开,一定能赚钱。郭林同意了,并对她说:“老婆,那你就好好赚钱,咱们一定能够赚更多钱!”邓雅琪没有说话,只是笑了笑。

很快地,花店很快开张了。邓雅琪每天去花店做生意,她变得忙碌起来了。来买花的人很多,邓雅琪干得很开心。可是过了几个月,郭林算了一笔细账,发现邓雅琪根本不适合经商,她经营的花店不但不赚钱,倒赔进去不少。于是,他和邓雅琪好好谈了一次。谁知简单的对话,就让郭林欣然同意她继续开店的请求。

看到这个样子,其他人自然很奇怪。一个朋友问他:“你老婆的那间花店还开吗?”

他说:“还开。”

“你不是说总赔钱么?难道是赚了?”

郭林笑了笑说:“钱是一分没赚到,赚的全是快乐。邓雅琪很知足现在的生活,我挣得钱已经足够了,她又何苦再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她能借此满足自己的内心,这不比什么都好么?她对我说,‘老公,咱们现在的条件很好,我开店就是为了不因为空虚而烦恼,这不是好事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为了那份追求,自己不得不像奴隶般工作,放弃了每一个放松身心和追求快乐的机会。他们想:现在的生活还不能让我满足,那么等自己有了足够的金钱时,就会有更多的享受了。

可是,当这个目标实现后,我们又觉得:自己必须再忍耐一些,节约一些,更大的快乐还在前面。于是,一年年地推迟,直到自己变得麻木。最后,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追求一点快乐的时候,一切都晚了。等他们可以去国外旅行,可以去听音乐会,可以去购买一件艺术品,可以通过阅读开阔自己的眼界时,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没有健康,或他们已经习惯了单调的、失去色彩的生活,热情早已消逝了,愿望早已磨灭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早已被长年的压抑所破坏。这一切,正是因为自己不懂得知足造成的。

所以,为了获得真正的快乐,不要总是那么高要求自己,而是应当学会知足,学会享受生活。不论你是百万富豪或是穷光蛋,每一天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目标,那就是开心地享受生活。

心理调节师

放下物欲追求,满足于现实生活,告诉自己赚来的都是快乐,让快乐围绕自己,这是人生的最佳选择。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要得到快乐,就一定要比别人强!尤其是×××,看着他比我强,我心里真是不平衡!”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如此“激励”自己,总想吃得比别人好、穿得比别人好、用得别人好。为此,我们付出的可谓颇多:精力、财力,乃至透支生命。然而到最后,我们却发现,一山还比一山高,超越了他,还有其他人比自己强,整个人生成了永不停息的“竞赛”。

不错,以别人为标准,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具有进取之心的一个标志。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地去竞争,那么只会导致心态出现畸形,永远处于不满足的状态,这反而会不利于身心健康。

几百年前的欧洲,有一个小国国王,虽然他的国土面积不大,但他拥有他想要的一切东西——财富、权力,但是他却不快乐。因为,他看到邻国的国王比自己更富有,这让他心里格外难受。可是他明白,自己竞争不过那个国王,因此产生了嫉妒之心,这更让他痛苦。

为了让自己快乐起来,国王给手下下达了一个任务:找到一个快乐的人,让自己也变得快乐起来。手下们四处寻找,却没有找到一个快乐的人。

没办法,这些人只好准备回去复命。正走到半路,因为一条路上有很多石头,所以他们错过了本来想投宿的那个大城镇,于是就在一个贫穷的小村落里面落脚。半夜时,他们听见了一阵欢快的歌声。那歌声听起来非常的纯粹,非常的欢乐,和他们以前听过的那些歌声都不一样,完全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快乐时才能唱出来的歌声。

这些人急忙起来,找到了那个正在唱歌的农夫,他们问:“你快乐吗?”农夫笑哈哈地说很快乐。他们庆幸终于完成任务了,把这个农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问:“你快乐吗?”

“当然,我感到生活就是快乐。”

“你每天都这么快乐吗?”

“那可不?我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

“为什么呢?你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快乐?”

农夫笑着答道:“其实过去我也不是很快乐,因为我很穷。但是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双脚的人,我忽然觉得,虽然我没有鞋,但是我还有双脚,相比他来说,我已经很幸运了,所以从此我每一天都快乐地过。”

国王听完之后若有所悟,果断取消了赶超邻国的政策。一下子,国王变得快乐了许多。

快乐与否,幸福与否,表面上看,与一个人所拥有财富、地位、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起真正决定作用的,却只有自己的心态。就好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国王虽然拥有很多让人羡慕的东西,但是他不快乐,农夫虽然穷得连鞋都买不起,但是他是快乐的。这就是因为,国王虽然拥有一切,却总拿别人的财富作为衡量快乐的标准;而农夫虽然穷,但他知道世界上还有人比自己更惨,自然产生一种满足,内心格外愉悦。

中国有一句古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正是做人的大智慧。当有了这份心态,你自然会感到:“我有什么好悲伤、好难过的呢?虽然我不是富翁,我没有腰缠万贯,没有显赫地位,但是比起那些流浪汉,我可比他们幸福多了!”

心理调节师

不羡慕他人的优越,不自卑自己的处境,遇事多向那些更悲惨的人看看,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完全可以满足内心的追求。当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收获快乐自然不在话下。

不要奢求这个世界完美

我们渴望完美生活,渴望心想事成、无忧无虑,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苦难从来都是存在的,世界上从没有什么绝对完美的生活。即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们也摆脱不了七情六欲的困扰。所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不奢求完美。

无论我们是腰缠万贯地活着,还是一贫如洗地活着,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得经历的。而我们要做的、需做的,是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片段,并在酸甜苦辣中享受活着的意义,而不是刻意追求完美,让自己陷于纠结而不能自拔。

詹姆士从小就过着贫苦的生活。在他看在,那些富人才是完美的,他们高高在上,他们生活惬意,自己正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于是,詹姆士决心出人头地,他要跟那些人过上一样幸福的生活。从此,他几乎不跟同学们来往,即使同学主动与他打招呼,他也不予理睬。课余时间,他不是在图书馆学习,就是在快餐店打工。

凭着自己的努力,詹姆士靠打工挣的钱读完了中学,并考上了大学,此时,认为自己离完美已经越来越近了。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大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因为他从小就羡慕那些出入写字楼的精英。

谁知,当詹姆士坐进明亮的办公室,当他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时,他这才发现,其实这样的生活并不快乐。原来精英们也不幸福,因为他们不但要受上司的气,还要受同事的排挤。詹姆士每次看到上司夹着公文包大摇大摆地出入高级餐厅时,他觉得,只有拥有自己的公司,才能获得那份完美的生活。

几年后,詹姆士注册了一家销售公司,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小公司变成了大公司,拥有了曾经梦寐以求的豪华别墅、高档轿车和巨额银行存款。可是,他所奢望的完美还是没有降临。他的下属总是不听话,不但偷懒、工作效率低,还总要求涨工资;他的竞争对手心狠手辣,整天想着要挤垮他的公司,让他没有立足之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太太对他越来越冷漠,因而詹姆士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比他幸福。

心情的失落,让他也打不起精神,甚至还出了一场大车祸。事后,一想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詹姆士就吓得浑身发抖。他突然明白:简单地活着才是最幸福的事情,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美啊?

现实中的我们,总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快乐而非痛苦;都希望自己拥有财富而非贫穷;都希望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而非与大学无缘;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而非失业……总之,在我们的眼中,只有得到完美,自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然而事实上,即使我们拥有了这些,我们也会发现:完美离我们还是远。我们依旧不快乐,因为我们领悟不到幸福的真谛。幸福是非物质的,而且是非常简单的,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事实上,只要活着,就是幸福,就是接近完美的最佳状态。因为活着,才能感知,才能体会人生的真正意义。

心理调节师

世界上本没有完美,刻意地追求,才诞生了“完美”一词。可是,盲目追求一个连神也无法企及的状态,我们又怎能得到人生真正的乐趣?

别为了完美,丢失了原本拥有的幸福

为了追求完美,我们忘记了平淡是福;为了追求完美,我们甘愿抛弃家人的爱;为了追求完美,我们忘记了曾经的诺言;为了追求完美,我们将道德观念抛之脑后;为了追求完美,我们甚至不惜伤害自己。

现实中的很多人,总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却认为生活欺骗了自己,社会埋没了自己,他人辜负了自己。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地位还不够高,存款还不够多,成就还不够大,生活还不够美好;也从不懂得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从不感谢之前经历的人和事,只是一味地从早到晚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总是抱怨这里不够、那里不足,离完美还有很远的距离,致使生活充满了不如意、不快乐和不幸福。

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

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

到了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

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所说的“魔”,就是新和尚心里没完没了的抱怨,总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完美,现在的一切都是令自己不快乐的。新和尚只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可悲可叹,这样的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因为幸福早已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被他扔到了一边。

杰克和格林两个人一起在沙漠中旅行,已经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了一个骑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碗水。

端着水碗,杰克非常不高兴,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身体的饥渴,郁闷之下竟将那半碗水泼掉了;而格林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于是感激万分地喝了下去。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杰克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最终死在了沙漠中,而格林却在那半碗水的支撑下终于走出了沙漠。

所谓生活,就是感悟的旅程,如果你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观察世界,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存在着让人惊喜的东西。同样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形状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种事物,从一个角度上看是灾难,换一个角度看可能就是幸福。而所谓的完美,不过是海市蜃楼,让你永远看得见却摸不着。一味追求它,你不仅一无所有,甚至还会将过去的幸福全部扼杀。

所以,如果我们懂得感悟生活,就会明白,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东西都依赖于其他的东西。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伴侣的关爱、朋友的友谊、自然的赐予……这一切,不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么?

心理调节师

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乐趣,这正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而是一味追求完美,那么你将会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最贫穷的人。

不去攀比,你才能收获快乐

许多对生活不满意的人,总有这样一种心态:别人比我快活!别人有车,我没有;别人有房,我没有;别人月收入上万,我没有!总之,与别人相比,自己永远都是“慢半拍”,永远追不上别人的步伐!

正因为看到自己不如别人,我们以为快乐就和自己无缘,这着实是一种错觉。其实,你在生活中感到的不满意和烦恼,正源于我们的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境由心生”,只要你真心觉得自己比谁都快活,那么你就的确会如此。

攀比让你得不到快乐,这个道理很简单:现在的你,觉得生活不幸福,羡慕你的上司;当你成了上司还是不满足,又羡慕老板;成了老板,你觉得和李嘉诚相比,自己还是差……就这样,李嘉诚、巴菲特、盖茨,这些都成了你不快乐的源泉,让你永远在攀比的路上疲于奔命。

杰克一个人坐在操场上,一只小燕子飞到了它的眼前。杰克看着它,说:“小燕子,我真羡慕你,你可以扇着翅膀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可是我就不行,我连飞机还没有坐过。”

小燕子眨了眨眼睛,说:“小男孩,你真是可爱。其实,我根本没你想象的那么潇洒。我要飞之前,我必须先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有时候,漫无目的地飞令我感到厌倦。这种时候,我就想要有个自己的家,跟你一样,可以好好休息,好好睡觉。”

小燕子的话,让杰克一愣,他反驳道:“小燕子,虽然你说得挺对,可我还是想像你那样。我梦想有翅膀,可以在蓝色的天空飞翔。我不喜欢学校的规定,不喜欢爸爸妈妈给我的规定。我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老是告诉我不可以。所以,我想和你一样可以自由飞翔。”

小燕子拍了拍翅膀,说:“小男孩,其实你不知道,要是你想成为小燕子,未来会有很多波折等着你。下雨的时候,你只能躲在树林里,草丛中,还得提防周围的危险。说不定睡觉的时候,会有狡猾的狐狸跳出来咬你一口呢。与其羡慕我,小男孩,你不如想想看,怎样才能在你的生活里得到乐趣,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快乐?”

杰克着急地说:“这怎么可能?你知道,我有那么多的限制,我怎么可能过得快乐呢?”

小燕子笑了笑说:“正因为如此,你才要找到你的快乐,而不是和我比。在那么多的规定中找到你自己可以快乐的方式,你才会真的快乐。就像你在这里看书,你觉得快乐吗?”

“对啊,”杰克点着头说,“看书的时候,我就特别快乐,让我觉得我好像跟书中的人物一起过了个愉快的下午。”

“你看,你不是找到了你的快乐了么?虽然生活中你有很多限制,你还是可以找到能让你自己快乐的方式,不是吗?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喔!”

羡慕别人的幸福,以别人的成就作为标杆,这种心态其实每个人都存在。运用得当,它会成为你进步的动力;但如果产生了盲目的情绪,那么只会让自己陷于急躁之中。知识上的攀比无妨,但是如果只看着别人的物质生活,那么你一辈子都找不到快乐。

而对于当今社会来说,物质的攀比,远远大于知识的攀比,结果导致我们整天沉浸在痛苦之中,忘了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如果我们想比别人更幸福,那将很难以实现。这也正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烦恼和疲惫的根源。所以,我们应当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他人攀比,那么,每一天都是充实的、美好的。

心理调节师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想要心理健康,就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盲目地羡慕别人的生活,盲目与别人攀比。真正领悟和学会了这一点,安心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生活中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

不追求完美思维,才能体会人生的惬意

“拥有越多,人生就越完美。”努力拼搏的我们,总会以这样的话勉励自己。可是,我们却发现:无论自己如何追求完美,自己依旧得不到快乐。其实,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太追求完美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沉迷于事物的完美,而忽视事物的本真。

其实,哪怕是世界上非常成功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同样没有所谓的“完美”。至少,日常琐事是永远躲避不开的。要拥有轻松的生活,要拥有快乐的心灵,我们必须学会不苛求完美。我们越是及早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及早地拥有轻松的心态。而有人总在追求完美,结果就失去了更多的美好。

一位得道的高僧逐渐年老体衰,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决定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作为衣钵传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传人,他决定考验一下两个徒弟。

一天,这个老和尚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是我的传人。”两个徒弟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没过一个小时,大徒弟就回来了,递给师父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并且并无任何难过之意,而是轻松地看着师父。高僧看着他,淡淡一笑,心里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它已经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因为我已经从大徒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大徒弟已经回来半天了,二徒弟才走回寺中,却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师父,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树叶。”高僧听完,哈哈大笑起来,却什么也没有说。

几天后,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二徒弟见此,心里有些不满,找到师父理论。师父看着他,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那么完美,哪还有喜怒哀乐,生态万千?看来,你师哥比你要更懂得人生!”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只要我们肯接受,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相对“完美”,从而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许多人不肯接受这个已经失去模子的自我,于是就用自以为完美的标准,把自我重新塑造一遍,结果却失去了自我,永远找不到心灵的快乐。对于生活,我们应该承认事实,接受事实,放弃完美思维,这样你会觉得轻松一点,感到真实和舒服。生活的样子,就像断臂维纳斯那般,虽然有缺陷,虽然不完美,但是它是最美好的。

心理调节师

不刻意追求完美,我们才能收获心灵的快乐。背着“完美”的包袱走路,永远都是很辛苦的。

告诉自己,我就是最美的天使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总认为自己有许多缺点,总觉得别人的生活才是美好的。于是,我们活在追逐的世界里,追逐别人的物质、追逐别人的容貌……别急着反驳,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容院,不正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现么?难道自己拥有的,真的不能让自己满足么?

虚荣的心态,让我们永远活在不满足之中,总是对自己挑三拣四:自己的面庞不如明星漂亮、自己的钱包不如朋友的鼓、自己的人生不如别人的丰富……在你的眼里,自己仿佛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正是自己痛苦的源泉。

然而事实上,痛苦真的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么?如果这样说,那么张海迪一辈子都可能活在沮丧之中,霍金也许早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属于自己的天使,那份独一无二的美丽,是无法复制的。

20世纪,美国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贵族家庭,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历史、政治和法律。年轻的时候,他还曾经当过7年的海军部助理部长,l920年被民主党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但是,就在1921年事业顺风顺水时,他却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从此两腿瘫痪,只能依靠轮椅行走。

面对这样的灾难,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生命从此没了希望,从而自暴自弃。不过,这位年轻人却没这么想,他对别人说:“有什么好怕的?虽然我不能走路,但是我还有大脑,还可以思考。只要能够思考,我又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你们要明白,我可不比任何人差,也许我真的能够创造出奇迹!只要我能乐观地活着,别自己看不起自己,那么人生又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我?”说完,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带着这样乐观的心态,他继续参加总统竞选。为了恢复健康,他每天都练习爬行。他对家人和自己的朋友说:“你们不要担心,我这么做就是为了把我自己的丑态公布于众,我不需要掩盖我的丑态。我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虽然我是个残疾人,但是我却丝毫不为此感到悲哀,反之还会更加乐观地活着。坐在轮椅上并不丢人,只要我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那么即使坐着轮椅也能当好美国的总统!”

1933年,他竞选获胜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之后,他又连任4届,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伟大总统。他就是著名残疾总统——罗斯福。身体上的痛苦,在他的乐观、旷达、平和及自尊心的作用下慢慢融化,因此,他也被美国人誉为“吉祥天使”!

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就忘了自己的优秀,忘记了身边的快乐。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聪明人并不一味追求快乐,而是竭力避免不愉快。”

只有学会自我欣赏,认定自己是最美的天使,你才能懂得满足。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秀的部分,别人发现不了你,你自己可以发现;别人不欣赏你,你完全可以自己欣赏自己。事实上,如果你能自我欣赏,那么你就会变得快乐起来。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秀品质,然后发扬光大,你同样可以让自己顶天立地,从而摆脱攀比给自己带来的烦恼!

心理调节师

每天,你都应该对自己说:“我是最美的天使!”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早已摆脱了不满足带来的困扰。

知足常乐,摆正心态

古语有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想要得到内心的快乐,那么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那么就要懂得知足常乐。

林语堂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足常乐的秘诀,就是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拥有的,并割舍不实际的欲念”。可是,现在很多人却是拥有了却不知珍惜,反而想要更多。人生苦短,有人在这有限的生命空间里,只知一味地索取,他们拥有了阳光的明媚,还想把璀璨的星光据为己有。然而,越是想要占有,越是失去更多。当满足不了那份私欲时,心态自然就会出现扭曲,使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

相传张果老自成仙以后,每日都在民间寻访度化。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口,看见一对年老的夫妇在摆摊卖水。看着这两人脸上的沧桑,张果老走上前去,借买水的时候跟老夫妻搭话。

张果老问道:“老人家,你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夫妻摇了摇头,异口同声地说很差,自己非常贫困。

看到他们的样子,张果老有些心软了,又问有什么愿望。老夫妻都要是能开个酒店卖酒过日子就好了。

听完两人的诉说,张果老笑了笑,说:“在你们村旁的山顶上有一块形状非常像猴儿的石头。石头旁边有三个泉眼。现在三个泉眼都被灰尘堵上了。你们明天去山上把灰尘都清理出来,泉眼就会自动流出有酒味的水来。”说完,他又给他们一个葫芦,说就把这个葫芦装满就可以了。

听到张果老如此说,两个人非常高兴。第二天天还没亮,老夫妻两个就爬上山去,找到了张果老说的那块石头,打扫净了泉眼,看见果然有水流出来。舀一点尝尝果然是酒味。老夫妻两个大喜,装了一葫芦就回去卖了,恰好能卖一天。从这以后,他们两个就这样天天上山装酒回来卖,日子过得渐渐好起来。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张果老又来到这个地方。看着这两位老夫妻,张果老问:“你们现在的日子怎么样,是不是好多了?”

老夫妻说:“嗯,自从听了你的话找到酒后,日子还颇为顺利。就是没有酒糟,不能喂猪,不然就更好了。”

张果老听后,摇头叹息,念出一绝:“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然后飘然去了。从此以后,山上的泉眼就枯涸了,再也没有水酒涌出来了。而那两个老夫妻再次变得穷困,这时才明白贪念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尽管这只是个传说,可是现实中,如老夫妻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得不到珠宝;官至公爵,还怨恨没有封为诸侯。这样的人,即使获得的再多,心里也不会感到满足,永远都将活在痛苦之中;而一个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饭,却比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即使穿着布棉袍,也比狐袄貂裘还温暖。这样的人,又怎会天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一个人的愿望不切实际,那么无论怎样追求,也终究无法实现。当我们对某一事情抱着深切的愿望,在几经努力却最终无法实现时,便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便开始哀叹自己的不幸,却不愿意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来想想,也许自己所谓的不幸,并不是上天所赐,而是自己的欲望太过不切实际,是自己给自己增添的烦恼。而生活中那些常常能感受到幸福的人,则恰恰是一些拥有合理的欲望,懂得知足常乐的人。

我们要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那种“十全十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只会留给自己更多的遗憾。

心理调节师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常安。”想要得到平静的内心,想要赢取快乐的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别让金钱蒙蔽了你的双眼

现代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很多人觉得,只要有了钱,就会得到种种享受,包括幸福,健康,快乐。但是,在追逐金钱的路上,我们感受到快乐了么?在得到金钱后,那份幻想的轻松,是否真的属于自己?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有很多富翁,诉说自己从来没有体会到快乐。所以,我们不做金钱的奴隶时,才能获得内心那份纯真的快乐。一个最明智的人,生活得比穷人还要简单,因为他能带着一个轻松的心态,洞悉生活的美妙,让自己的心情无拘无束,不会总是因为“钱”而给自己带来烦恼。

洛克菲勒是世界著名企业家,在少年时代就接受了父亲赚钱的启蒙教育,成年之后更是智慧超凡,并最终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

不过,大量的金钱,也让洛克菲勒感到了一种困惑,因为世人都骂他是一个“残酷、奸诈”的伪君子。一时间,他的形象为许多美国人所憎恨和厌恶。他也曾检讨自己是一个“除了金钱之外,一无所有的穷人”。

这些丰厚的金钱,让洛克菲勒惶惶不可终日,健康也出现了问题。有一天,洛克菲勒的一个好朋友对他说:“你的家产像大风雪一样往上翻滚,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你和过去变化很大?你每天都是考虑着这些钱,你感受过一点快乐么?所以,你不要总是想着‘钱钱钱’,而是应该看看其他东西,别让这些蒙蔽了你的双眼。”

不仅如此,这位朋友还建议他:为了人类的利益,成立一家永久性的慈善机构,来管理、支配他的一部分财产。

朋友的话,让洛克菲勒茅塞顿开。因为,他自己也感受到:一个人能够花钱得到的真正等价物,就是培养一种情趣,从而使其产生持久、积极的效果。财富是上天所赐,自己只是这笔财富的保管人而非拥有者。

想明白了这一点,从这以后,洛克菲勒不再总想着企业效益,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数百亿资产,开始回馈社会。他支持教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以回报社会,帮助更多人战胜穷困。当然,洛克菲勒先生终于获得了世人的肯定与尊敬,而他的内心,自然也是无比充实与快乐。

金钱对于幸福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有时候,金钱却没有任何价值。在涉及到感情、自尊、平等和自由时,即使再多的金钱也换不来这些。正因为如此,无论财富有多少,如果我们始终对金钱摆不正位置,那么快乐自然与自己绝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到的欣然接受,失去的坦然放手,在增多与减少、收获与付出、得到与失去、喜悦与惆怅之间收放自如,这样你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卡耐基说:“为所有而喜,不为所无而忧。凡事往好的一面去想,这种习惯比收入千金还好。”

其实,人生只是一段平常的旅程。我们总对金钱有那么多欲望,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平常的生活所蕴含的美好和珍贵。真正的人生,是一种对纷繁诱惑的超越,对生命的透彻领悟,以及一种内心坦荡明朗的境界。而对金钱过分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觉得自己挣得还不够多,自己活得太苦太累,活得暗无天日。这样的心态,又怎能体会到快乐,怎能让心理健康?

古语说:“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过屋宽。”一个控制了对金钱贪婪的人,一个能自觉地消除贪婪的人,必然是一个快乐的人,理性地走向成功的人。所以,请务必记住:生活原本可以很美丽,读一本书,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在一个月朗风清的晚上散散步,都可以体会到一种超越喧嚣凡尘的快乐。而一味锁定“金钱”,只能让你在烦躁、痛苦之中万劫不复。

心理调节师

金钱很有诱惑力,它能买到一切昂贵的物品,却买不到真正的爱情、亲情、友情。所以,被让金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这样你才能摆正心态,体会生活中的快乐。

做金钱的主人才能对人生知足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知足,尤其是对于财富,总有那么多的占有欲?这是因为,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种想法:“有了一百元,我要让它变成一千元;有了一千元,我要让它变成一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

看看,我们的目标是多么远大,远大到——我们忘了赚钱的本质。有了财富,我们要干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改善生活,满足物质需求。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忘了这一点,总是想着拥有尽可能多的钱,无论对“多少个零”都不满足,从而造成了内心的失衡。

其实,真正快乐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人,他们也是金钱的主人。金钱本身并不重要,因为只是以货币的身份起到流通的功能。然而生活中的很多人没有认识到金钱的本质,把自己的梦想仅仅定位于“赚钱”,从而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邓肯和约翰逊是好朋友,两个人一起上了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又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后来,他们又一起创业,分别成为了某钢铁公司的一二把手。

一开始,邓肯和约翰逊的公司效益并不好,一度到了倒闭的边缘。然而,这两个人始终抱着赚大钱的心态,没有丝毫放弃,最终在钢铁市场站稳了脚跟。后来,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一时名声大噪,个人资产同时过亿。

就在这个时候,邓肯说:“约翰逊,我准备退休了。”

约翰逊很吃惊:“退休?你才45岁啊!”

邓肯说:“正是因为45岁了我才要退休。你想想,人一辈子也就七八十年,现在已经过了一半了!我要去享受生活,去过轻松的日子。放心,我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接班人,不会影响公司发展的。我也想劝你退休,咱们一起去做环球旅行吧!”

“可是,你忘了咱们的梦想么?咱们说要赚十个亿!”

“老伙计,难道现在的一个亿还不够么?我想明白了,赚钱的目的就是提高生活质量,既然我能够实现,那么何苦还要为赚钱而操劳自己?”

架不住邓肯的执拗,约翰逊同意了他的退休,和新人继续在商海打拼。在他看来,人活着就是赚钱,邓肯激流勇退的行为是错的。

又过了二十年,一天,邓肯突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告知约翰逊已病危。邓肯大吃急忙赶到医院,看着仿佛比自己老了十岁的约翰逊。约翰逊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道:“邓肯,我真后悔当年没有和你一起退休。我的一辈子,被钱迷惑了双眼,几乎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总是在公司奔波,毁了自己的一切。现在我有了二十个亿,可是它们却救不了我的命……”

谁活得幸福,谁活得快乐,相信这个答案大家已经心里有数。善于运用金钱的人,总会把金钱当作一种工具,这种人不只是金钱的主人,也是具有智慧的人,懂得什么时候应该知足,什么时候应该放手。

面对金钱,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要明白金钱本身并不具有力量,只有你正确的开发它、运用它,才能凸显它的价值。做金钱的主人,能使金钱成为他有力的助手,为生活增添亮丽的风景,为内心还原一份真实的快乐,让你对一切都怀有一种满足之情。而那些不能善用金钱的人,则会让金钱成为他的主人,最后被金钱搞得焦头烂额、身心俱疲,在追逐财富的路上忘了自我,最终被贪婪所吞噬。

心理调节师

某些人眼中,金钱代表成功与幸福,从而成了金钱的奴隶。这种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它只能让你永远不知足,让你在金钱中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