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感到非常欣慰,《感动中国》十年以来,对这种中国脊梁式的人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弘扬。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最高水平,爱国敬业、人格高尚,为推动祖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应该成为众人仰望的标杆。
这其中,有引领中国科技进步、国富民强的知识精英,如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黄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新材料引领者黄伯云、气象学家叶笃正、核物理泰斗钱学森和朱光亚、物理学家钱伟长、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闵恩泽等等;有整个民族的良心,如着名的作家、在晚年功成名就时敢于说出真话进行忏悔的巴金,还有勇于开创、实业兴国的企业家,如着名的实业家、慈善家霍英东等。
季羡林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正如季羡林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一样,这些国家的栋梁,除了在专业领域引领潮流、开创天地之外,更以高尚的品格感动了全中国。
人物群像(二):人民公仆
《感动中国》人物里,有这样一些人民公仆,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2012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在这个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评选活动举办10周年之际,获奖者中首次出现一位在职高级领导干部的名字——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刘金国。
《感动中国》10年,评选出了不少人民公仆,“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刘金国就是这些人民公仆中的代表。
如果翻看刘金国的简历和事迹,他非常符合这个社会所呼唤的公仆形象。他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前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现场,都有他临危不惧的身影;去年公安部门的“亮剑行动”“清网行动”,由他直接组织指挥。
新中国历史上危险性最大的一次石油化工火灾——2010年7月16日18时12分,大连新港码头油库起火爆炸。晚上10点多,刘金国接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指示——迅速赶赴大连,指挥灭火。他在现场振聋发聩的一句“我来了,就没想过活着回去”,让所有人的士气为之一振。这位年近花甲的领导,在现场连续奋战了8个小时。这起爆炸火灾规模之大、危险程度之高、调动力量之多、灭火战斗之烈、处置用时之短都史无前例,且现场官兵无一伤亡,创下了世界消防史上的奇迹。
汶川地震发生时,刘金国又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之一。他根据中央的部署,第一时间内,分三次从全国范围调集消防、特警、边防等力量驰援灾区。从12日至15日,28个省(市、区)的13434名公安消防特勤队员、660名边防医护人员、3550名公安特警分乘85架包机和264台车辆快速到达灾区,全部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此次作战行动调集兵力装备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集结速度之快,在我国公安队伍参加灾害救援史上尚属首次,为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我是人民公仆,如有不廉洁、不公正、不负责、不作为的任何一点,定将主动辞职,坚决言行一致,决不失信于民!”在一次次大事件面前,刘金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信条。
《感动中国》对他的颁奖词是: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这也是《感动中国》中行政职务最高的人。
朱波给出的意见非常简单:职位越高,承担的责任也越大,但是权力不受管束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民公仆既需要基层干部的典型代表,也需要高层官员的优秀模范。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公仆形象。如果官员总是缺位《感动中国》,那么这个节目是不完整的,而整个官员系统会更加受到质疑和诟病。既然有这样的人物存在,那么就不应该避嫌。
实际上,按照此前《感动中国》定下来的“铁五条”标准,刘金国也是非常够格的。《感动中国》所评选出来的人民公仆,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在形象上过得硬。
像刘金国这样的公仆,在感动人物中还有很多,如2002年的感动人物郑培民、2004年的感动人物牛玉儒、2004年度的感动人物任长霞、2011年的感动人物杨善洲等等。“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这几句话是对这样一个公仆群像的最真实的写照,也代表着时代的呼唤。
敬一丹说过,最初《感动中国》设定的就是要直指人心、打动人心。《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不像财富排行榜那样可以用财富、业绩的数字论英雄,它的标准很难量化,但也并非不存在,那就是无论《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份、背景和经历有多么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有共同的道德力量。他们或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担当;或用自己的行动,呈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所以,在这个舞台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有不同的年龄、身份、事迹,但是他们带给人们的感动都是一样的——感动,就是这样一个评选遵循的最根本的标准。
人物群像(三):爱岗敬业者
《感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这群普通劳动者,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
早在《感动中国》还在策划的时候,朱波就在脑海中设定了一个人群,他们不一定是多么杰出的人物,也不一定是耀眼的明星,但一定代表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他们可能就是身边的平凡人,但是以不平凡的举动,让更多人为他们感动。
策划陈镭很赞同朱波的话,他说,这群人一定要是社会的基石。没有巨额的财富,却能创造无穷的宝藏;没有渊博的知识,却能专其所长;没有高官厚爵,却安于一线工作。
朱波点点头说,还有什么比平凡中的伟大更让人感动呢?《感动中国》就是要发掘这样的典型。
于是,这才有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那一张张平凡的面孔。
其中,不少来自军营,一身的橄榄绿,让这道血肉长城更加坚固、雄厚。
如梁万俊,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梁万俊堪称蓝天雄鹰,他是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空军特级试飞员。至2010年,他安全飞行2300多小时,先后担任某重点型号飞机火控系统定型试飞,某系统飞机鉴定试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任务,多次处置空中重大特情。因2004年7月1日的一次特别飞行,跃入人们的视野。在那次飞行中,飞机突然失去动力,紧急情况下,他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把飞机带回去”。为保住科研样机,他没有选择跳伞,而是奇迹般的迫降成功。在他眼里,他的职业是飞行,做好那点事是应该的。”还有另一位英雄飞行员李剑英,也是在险情发生时,为保护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将生命献给了蓝天。
如杨业功,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他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拼搏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4年,因为积劳成疾,他将生命留在了军营里。
何祥美,作为普通一兵,他有“狙击手中的王者”的美誉,凭借过硬扎实的基本功,还有多次出色完成安保等任务,他也当选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
还有军队里的理论家。如20多年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方永刚,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
其中,很多人来自产业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孔祥瑞就是一名享誉全国的“蓝领专家”,当代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是开拓创新、岗位成才的突出典型。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刻苦钻研、迎难而上;自主研发、勤奋开拓,他身上的这种敬业、进取、拼搏、创新的可贵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还有飞机总体设计专家宋文骢。2009年10月1日的盛大国庆阅兵典礼上,由宋文骢担任总设计师的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歼-10,编队越过天安门城楼,是本次阅兵大典后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几大亮点之一。他也当选为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还有《感动中国》2005年度特别将获得者,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1800多个日日夜夜,5度炎夏寒冬,十多万建设大军在“生命禁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青藏铁路建设者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拼搏奋斗,开拓创新,攀登不止,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新的丰碑,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