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中国股神学炒股
5093600000002

第2章 段永平与GE结缘——众里寻它千百度(2)

在段永平看来,那些优秀的公司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有利时机。而如果投资者简单地因为股市的变化或者股票出现差价而进行买卖的话,那么投资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投机行为。

3.我相信GE的企业文化一定会产生利润

有人向段永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敢于在GE下跌的时候选择它?针对这一点,段永平曾说:“我相信,GE的企业文化一定会产生利润”。然后,他进一步解释,他说:“做投资总是要相信一点什么的,如果什么都不相信,那还做什么投资啊,”“因为,我认为GE是一家诚信的公司,他们的CEO讲话是有道理的,而不是让人不可相信的那一种。而且GE公司有着很多的尖端技术,如环保技术等。这些技术,只要人类发展,就会需要。在GE每股30多美元一股的时候,我就已经关注过它,但是那时候觉得有点贵,现在,GE已经6、7美元了,与它的价值相比,这实在低多了。”

从段永平投资GE就可以看出,他作出巨额买入GE股票的决策,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一家值得他信任的企业。

假如一个投资者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运营状况等了如指掌,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这家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会比其他投资者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就是说,投资者知道得越多,投资就会越有把握,投资者所担的风险就会越少,收益也会更加稳定。

这也恰恰是段永平的投资法则:买股票和买公司一样,要对自己想买的东西有足够的了解。在段永平心中,如何了解一家公司,是最基本的。而段永平做事情,恰恰就是按着这两个方面做的:第一是做对的事情,其次就是把事情做对。而做“自己了解的事情”,就是做到以上两点最有效的办法。

事实正在向着段永平设想中的方向发展。从2009年3月开始,GE的股价逐渐回升,到了2009年9月,GE 的股价已经超过了14美元,半年的时间上升超过了100%。2010年1月8日,GE收盘报16.40美元。在此之前摩根大通将GE目标由20美元上调至22美元,并且表示,投资者低估了GE Capital的潜在盈利复苏能力。而到了2010年2月份的时候,GE的股价已经升到了16美元多。虽然,GE的利润同比在下滑,但是在2009年,GE仍有每股1美元的收益。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段永平说:“我不想说自己究竟买下了多少GE的股票,但是我一出手,总是会比较集中,二期投资额也比较大。当说起刚开始投资GE时的金额,段永平说:”一两亿美元肯定是有的。”由此推算,段永平在GE股票上的盈利已经超过了1亿美元。

当这件事情被媒体报道后,便有人夸赞“段永平投资GE超越了巴菲特”,而段永平却说,自己不敢妄言“超越巴菲特”,因为和巴菲特相比,自己的投资就像小孩子玩的游戏“过家家”,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然而,段永平自己也坦然承认:“我确实重仓买了很多GE股票,而且大部分都在低位附近。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手里竟然还有钱。不过,我一直都很喜欢GE的企业文化,它就是企业界的老虎·伍兹。老虎虽也有犯困的时候,但是它总会回来的。

这就是段永平投资GE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段永平是一个懂得“信任“的人。

4.投资也要懂哲学—— 欲速则不达

段永平说,他做投资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来自马克思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论断。那么段永平所谓的“价值”和“价格”分别指什么呢?他所说的价值,具体就是指一家企业的赢利能力,而价格就是这家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浮动的股价。那么判断一家企业是否被低估,段永平认为,最重要的是团队,但是不能忽视这个公司的文化。在段永平心中,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源于企业文化。

为了证明自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正确的,段永平还提到了一本书,就是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推荐过的《杰克·韦尔奇自传》。GE总裁韦尔奇是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可以想象,巴菲特对此也非常在乎。

Fastisslow,就是“Fast is slow”,也成了段永平的一个竞争口号。在一次采访中,段永平解释了他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个口号。段永平说:“这个ID我用了很久。在代表慈善基金会投标的时候也没有想很多,就用了这个。其实,在一般情况下,我都是采用这个ID。没想到,拍卖巴菲特午餐会使这么多人知道了我的网名。正好碰上了今年的捐款,就仍然用了这个名字。这也是巧合吧!”

其实,无论是在投资,还是在做其他事情,Fastisslow都是段永平的一个基本的哲学理念,即“欲速则不达”,英语的直译就是“太快了就是慢”。做企业也好,做投资也好,这都是段永平的一个基本逻辑:做事情要有耐心,要坚持,不要总去寻找什么捷径。否则,走的都是更远的路。

段永平虔诚地信奉“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一次,段永平遇到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些投机的股民认识到,投机的做法赚不到钱,便想从投机转到投资,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完成这种转化?”

段永平建议他们去看一本巴菲特的书。其实,段永平本人也遇到过好多看过巴菲特书的人,但是段永平从来不问他们是否看懂了,因为段永平认为他们的事情和他自己的事情不一样,和巴菲特的事情也不一样。

这个时候,有人说,看那些书太慢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想快些赚钱,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才导致了他们不但赚不到钱,反而赔钱。

段永平一直注重学习投资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只局限于看财报。在段永平看来,那些财报只不过是一个公司的发展史。他自己从来不看的,至少不会读得那么详细、认真。但是,他却会找一些专业人士来看这些书,当这些人看完后给他一个建议,就可以了。

虽然,他不在乎这些财报,但是却十分在乎那些组成成本、利润等数据的东西。段永平总是会把这些数据连成几个季度甚至几年,再加以分析。他认为,当一个投资者跟踪一家公司的时间久了,就会知道这家公司的财报数据说的是谎话还是真话。有好多公司,表面上看起来赚了很多钱,可是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这就有些危险了。段永平投资时是目中无人的,他的脑子里只有这个企业,他不管别人是否买。而段永平自己在投资的时候,一个最大的衡量尺寸就是确认这家公司的行为与华尔街对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联系。关联度越大,他买这个公司的几率就越低。段永平认为如果投资者没了主见,而去挺华尔街的,那么他就乱了。和“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一样,投资者企图追逐高速度,往往导致自己盈利的速度反而减慢了。

段永平也有过失败的投资经历,而他总是把投资的失败作为吸取经验教训的好机会。

那次,段永平一本正经地跟朋友们说:“我买了一只股票,可是你们别跟着我啊,我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做做董事,我想知道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在这次投资中,段永平确实达到了他的目的,但是他的这笔投资也赔了进去。同样是面临破产的公司,UHAL、网易,段永平投对了;Fresh Choice,他却投错了。

Fresh Choice是一家曾挂牌纳斯达克的美国连锁餐饮公司,在它的全盛时期,在加州、华盛顿州和德州共拥有58家连锁饭馆,特别是在加州,它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在2003年10月,这个公司发布公告,公告的大意是段永平已经成为该公司七名董事之一。在此前半年时间内,刚在美国定居不久的段永平陆续购入这家公司104万股,成为这个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占27%左右。

但是,就在段永平入股的时候,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与股价已经处于下滑的趋势,并且负有较高的债务。可是,段永平却注意到,在每股1.5美元的股票下面,还有6、7毛钱的现金流。“我想,也许两年吧,就可以回本了,这么便宜的事情为什么不干呀”,段永平说。于是,他疯狂买进,成为第一股东,并且要求成为董事。但是,段永平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进去之后,却发现他和其他董事、管理层之间存在着很深的语言障碍,这使他们之间不能流畅地沟通。“他们有些策略,我明知道是错的,是非常愚蠢的快速自杀,甚至当场即会阵亡,但是我说不上话,完全影响不到董事会的决策,何况有些决策是在我进去之前他们就定好的。”这样,在管理层错误的指挥下,Fresh Choice的营业额急速跌落,短短几个月内,现金流由正变负,公司走向破产。

后来,段永平坦陈,这是他到美国后一次典型的失败投资。不过,他还是可以承受这些损失的,“我捐钱都不会局限于这个数目”,段永平说,他进行这项投资的本来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进入一个五脏俱全的“麻雀”,看看美国公司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损失的钱就算是交学费了。因为我投资的规模都比较大,如果对美国上市公司一点概念都没有,那就比较危险了。”其实,在这个案例中,段永平收获也不小。他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体会是,公司的好坏跟管理层、跟董事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决策投资的时候,得先了解董事的背景以及他们的决策和管理风格。此外,“我还收获了一些经验,那就是我看到了美国公司破产的运作过程,其实我挺佩服他们这一点的。如果中国公司面临破产,那么一定是‘溃败’,但他们的破产程序从头到尾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完全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