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抗战时期湖南的现代化
5096400000011

第11章 抗战之前湖南现代化的进展(7)

然而,湖南这批绅士在政治上是保守的、落后的和盲目排外的,用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过分。近代湖南人反洋教、反开埠、反对发展工矿业和各种改革,始作俑者便是这批绅士。大约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湖南的绅士队伍开始出现了分化。从政治倾向来讲,进步绅士中可以分为三派:一是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工商业。这一派以王先谦、叶德辉等洋务派绅士为代表,他们骨子里并不想变,但迫于形势,不得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二是立宪派绅士。以谭嗣同、唐才常及稍后的谭延闿、龙璋、粟勘时等人为首。三是部分下层绅士不满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而加入会党和各种革命组织,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如哥老会首领马福益、陈天华(曾为廪生)、黄兴、宋教仁、谭人风、刘揆一(均为清末秀才)、陈作新(监生)等人。立宪派和革命派都主张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改造中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但这些绅士大多在省外,尤其是革命派绅士几乎不在本省,而本省内的绅士大多还是保守的,尤其是“新政失败之后,湖南的工矿发展完全落在守旧派的手中,他们在保守中有一些现代化的活动……湖南就在保守中徐徐前进的”。

从地域流向来讲,传统绅士与乡土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来源于农村又回归农村。甲午战争以后,尤其是岳州、长沙开埠及1905年废科举之后,绅士开始纷纷迁入城市,有的从事商业、矿业、金融,有的接受或从事新式教育(如办学堂或出国留学等),有的则从政等等。这一批绅士在向资产阶级演化。如湖南宁乡绅士陈家鼎(字汉元),“年十五,补博士弟子员。未几,复考入湖北武普通学堂,旋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遍交志士。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已,先总理孙公在东京改组兴中会为中国同盟会,汉元首先加入,以文学宣传排满,乃与章炳麟、胡汉民等创设《民报》,下笔万言,发人深省”。又如蔡锷,“年十四,补诸生”,后人日本军官学校。大量绅士入城,削弱了农村封建统治的基础,扩大了资产阶级队伍,使现代化的群体壮大。留在农村的绅士,由于活动范围的狭窄,受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影响而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在思想上更趋保守,逐渐走向没落,这批绅士大多向封建地主转化。张仲礼先生经过考证认为:“民国时期的绅士主要是指地主集团,那时帝国时期的绅士已不复存在。”这批绅士也就是劣绅,与土豪等同了,被称为土豪劣绅,成为中国落后的政治势力代表。

二、新兴阶层的崛起

鸦片战争以后,湖南社会的演变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广度与深度上都同沿海一些省份有一定差距。晚清以降出现了二元经济形态,因此,除了原有的农民和地主这两大基本阶层外,又出现了工人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现代社会的阶层。

(一)资产阶级

湖南的资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王继平教授总结了晚清湖南资产阶级形成和发展的三个特点,即滞后性、早熟性、软弱性与妥协性。这一概括是恰当的。众所周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湖南直到甲午战争以后才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整整晚了二十多年。尽管如此,湖南资产阶级面对着空前的民族危机,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究其原因,中国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是来源于买办、官僚、商人和地主,他们投资新兴企业的初衷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其政治参与愿望起初并不强烈。湖南的情况则不同,湖南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数不多,且大部分来自绅士,但倾向进步和改革,是社会精英阶层,他们原来在乡村就要为国家分忧解难,其政治意识无疑要比一般的商人、买办、地主等阶层要强。这些由绅士转化来的民族资产阶级投资于近代企业,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主要的还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抵制外国的侵略。甲午战争后,先进的湖南人就喊出“救中国自湖南始”的口号。因此,湖南资产阶级产生后,便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展现了足以影响全国的力量。但在革命中,其软弱性与妥协性也显而易见。湖南的民族资产阶级人数究竟有多少,目前尚缺乏确切的统计数字。

(二)工人阶级

近代湖南在甲午战争之前,只有手工工人,而无近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湖南的产业工人与湖南的资产阶级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主要集中于官办和民营工矿业中。据不完全统计,到五四运动前后,湖南工人人数应在2万左右。20世纪30年代,湖南工业在稳步发展,但有多少工人,目前缺乏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比五四运动时期产业工人的人数要多。

湖南工人的数量虽不多,但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长沙、湘潭、常宁水口山、新化的锡矿山等地。这些工人工作时间长,一般都超过10小时,有的达16小时;劳动条件差,尤其是矿山,工人的生命毫无保障;同时工资低。以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为例,工人们每天在不见天日的窿道里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个工人只有一条手帕,有三种用途:上井时用它围着下身当裤子,下井用它包头当矿帽,到澡堂洗澡时用它当澡巾。矿工安全得不到保障,事故层出不穷。1929年甲五层采场硝筒爆炸,死亡12人,重伤24人。张敬尧督湘时,工人每月工资不到2元,且不能及时全部发放。正因为这样,湖南工人阶级不断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湖南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常宁水口山的工人,在共产党员蒋先云等领导下,于1922年底成立了“水口山工人俱乐部”,随即3000多名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北伐军进军湖南前夕,成立了工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水口山800矿工参加了朱德的部队,上了井冈山。1937年朱德曾回忆说,水口山矿工是“最有纪律的、最勇敢,在政治上最进步的。”

三、湖南农村社会的变革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传统社会。政治上,农民被剥夺参政的权利;经济上,农民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终年劳作而难以养家糊口;思想文化上,农民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观念陈旧,常有自卑心理。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以上,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受到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大绳索的捆绑,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变革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起义途经湖南,沿途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湖南封建统治秩序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辛亥革命中,湖南在全国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湖南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没有多大的变化。革命党人的依靠力量并不是工农大众,而是会党和新军。直到孙中山病逝前几年,才发现工人和农民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工人运动上,但“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共逐渐认识到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1923年,毛泽东派刘东轩、谢怀德到湖南衡山白果乡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湖南省第一个农会——岳北农工会,会员达万余人,但不久就被赵恒惕破坏。国共合作建立后,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北伐战争,湖南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湖南农民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组织——农民协会。据1927年6月武汉国民政府农民部统计,湖南成立县农协41个,全省农民协会会员达4,517,140人,占全国900多万农民协会会员的一半以上。其中湘潭、湘乡、浏阳、长沙、醴陵、宁乡、平江、湘阴、衡山、衡阳、耒阳、郴县、安化等县,几乎全体农民都加入到农会中。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列举了湖南农民革命的14件大事:即在政治上打击地主,左右县乡政权,推翻族权、神权、夫权,推翻土豪劣绅的统治;经济上,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组织合作社等;文化上,举办“农民学校”(即夜校);在社会风气上,禁止赌博和鸦片、清除盗匪等。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不仅支援了北伐战争,而且极大地动摇了阻碍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封建统治基础,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的壮举,是农民走向解放的先声。因此,这一时期湖南农村的封建势力遭到了空前的打击。虽然后来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对工农群众进行镇压,农村的封建势力反攻倒算,湖南农村社会的变革夭折了,但其影响力不可低估。

总之,在甲午战争以前,湖南是封闭落后的,全省各地基本上看不到现代化的痕迹。此后,湖南的现代化开始启动,并得到初步的发展。但是湖南现代化发展水平并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一是现代化的各层面发展程度不一,深度和广度不同;二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交通较发达的长沙、衡阳、岳阳等地现代化的轨迹较为明显,而湘西、湘南的广大地区,现代化的进程较缓慢,少数民族地区则更加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