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自己拯救自己
5107500000013

第13章 天助自助主人(12)

这是一桩令人痛心的惨案。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校园里,一个名叫卢刚的中国籍博士研究生,在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三楼309室举行的天文物理研讨会上,终于抑制不住多年来的猜疑和嫉妒之火,用枪声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怨恨。他在很平静地听了5分钟报告后,拔枪向在坐者射击。他先是开枪击倒了他的博士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继而向史密斯教授开了两枪,然后将枪口指向了他一直嫉恨的中国同窗、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山林华博士,连放几枪。接着,他跑到三楼,推开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阿尼森教授,又跑回三楼看看那几位是否真的死了。当他看到史密斯教授还没死时,不顾旁人的哀求,又向还有一线生机的史密斯教授补了致命的一枪。之后,他跑下物理系大楼,飞快地跑到邻边的生物系大楼,从一楼跑到四楼,似乎在寻找一个特别的目标,寻找未果后,他又跑到大学生行政大楼,朝副校长安尼·克黎利女士的胸前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又向拿起电话报警的女秘书脖子上开了一枪。至此,卢刚才举枪自杀。

整个凶杀过程只有十分钟,六人死亡,一人重伤,委实是一桩国际性悲剧。由于这几名教授的遇害,美国的理论太空物理研究力量已经名存实亡,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卢刚绝对是个高智商的人。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经过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严格考试,从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取了公派留学。在美国学习期间,他门门功课优秀,他所获得的高分打破物理系历届记录。卢刚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时与同窗山林华并列第一,以后的学习成绩难分伯仲,要说有所差别的话,山林华博士的论文更受学术界的首肯,并因此被系推荐获得DOS学术界荣誉奖,而后者落空。

山林华比卢刚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的时间却比卢刚早半年。毕业后,被系里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并按Research lnvestigator的职位领取薪水,而卢刚的博士论文在口试时没有当场通过,1991年5月拿到博士学位后,却始终没有找到工作,虽然是公派,他也不愿回国工作。由此,他非常嫉恨山林华和那些教授们,认为是他们妨碍了他的发展道路,他要像西部牛仔一样,用手枪扫清前进中的障碍,然后同归于尽。5月买枪,11月杀人,他等了6个月。

事后对卢刚本人的调查和分析说明,卢刚是个典型的性格缺陷者。他刚愎白用、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十分孤独,没有什么人愿意和他交往。他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喜欢揭别人短,以嘲弄别人为乐事,是个攻击性很强的人,不仅人品很差,而且常常幻想天下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倒在他这个天之骄子的脚下。他个性非常自私,夏天天热,他睡在客厅里,经常把冰箱打开一整夜,不管他人的伞物是否坏掉。

有一次,系里在毕业生中发起募捐,卢刚用支票开了一张捐款,面额是一分钱。其实,他是一个内心非常脆弱的人,熟悉他的同学说,他看问题的方式与一般人截然不同,凡事都想阴暗面。这样他的内心世界也是一片灰暗,毫无光泽可言。

类似的悲剧在生活中俯首皆是,甚至让人司空见惯。

前不久某地一位下岗青年职工,怀疑厂长故意使坏,于深夜把厂长砍成重伤,然后自杀;又据报载一位高中毕业生因为嫉妒另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便在高考期间假装关心,在饮料里掺安眠药,致使该考生耽误了一门课程的考试;一位高中生因为恼怒母亲的唠叨,竟然将母亲致于死地……种种类似的恶性事件令人痛心而又匪夷所思。

失控的情绪会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和灾难。情绪具有本能的特点,作为一个社会人,绝不能听任情绪的本能冲动。

18世纪著名精神分析学专家S.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指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是一种无约束的本能冲动,也是无意识的核心和一切精神能量的库房与源泉,它的表现和释放通常是遵循快乐原则,满足本能的需求;自我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或调节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调和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不希望本我为所欲为,但又常常被本我钳制着,自我的特点是思维的客观性和逻辑性;超我是指个人所处环境和社会和文化规范,亦即良心、道德心、自我典范、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其作用是对自我起法官的作用,对自我对本我进行稽查。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本我像一匹烈马,自我是驾驭马的主人,超我是驾驭的方向和标准。三者的和谐统一,便达到了人格的和谐与完美。

情绪的本能性必须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它将把自我带向毁灭。对本能情绪的有效控制,实际上是战胜本我的胜利。

人很难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在法庭上,一些犯人对于对方律师的质问通常会以“我不记得了”或“我不知道”来回答。所以聪明的律师就会用尽各种可能的办法来套取证人的供词。有时他会故意羞辱证人,激怒证人。一旦证人上了钩,被律师的话刺激得怒不可遏,往往就会失去自制说出他在冷静的情况下不会说出的证词。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要做,有的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除了机遇不同外,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但是有些人虽然勤奋,却注意力不集中,今天想学一门外语,还没开好一个头,明天注意力又转移到政治理论上了。

漫不经心几乎是人最大的弊病,它使得人蹉跎一生,无所成就。而要克服漫不经心的弊病,就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力来约束自己,让自己一次只完成一件事。

有自制力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自制还可助其一臂之力。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定律。因此说我们要想取得并非是唾手可得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自制可以说是努力的同义语。

自制,就是要克服欲望和冲动。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但人也有一些想法超出了自身条件所许可的范围。食色美昧,高屋亮堂,凡人即所想得,但得之有度,远景之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也,故要控制自己。否则,举自身全力,力竭精衰,事不能成,耗费枉然。又有些奢华之事,如着华衣,娱耳目,实乃人生之琐事,但又非凡人所能白克,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就不是力竭精衰的小事了,人必然会颓废不振,空耗一生。

有人说: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务必戒奢克俭,节制欲望,只有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对于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自制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衣食住行毕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自制成功,甚至是尽善尽美地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却非人人都能做到。

想要成功必须使消极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事业成就将无法保证。米开朗基罗曾说:“被约束的力才是美的。”对于情绪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控,那么,人就有可能成为情绪的奴隶,成为情绪的牺牲晶。

其实,人也是被情绪激活的动物,不同的情绪状态,将导致不同的学习与工作成效。比如,有些考试时过分紧张的学生,往往产生回忆阻滞、记忆错乱、思维迟钝等现象,成绩大失水准;有的棋手在遭遇强敌时,也常会因心情紧张而频出昏招,迅速败阵。又比如,当心情处于轻松愉快、积极乐观时,人的处事能力,学习效率和工作成效都会大有提高;当情绪,如焦虑、愤怒或恐惧处于恰当的程度时,人能够激发潜能,承担重任,完成平时看来十分棘手的工作,克服平日看来不可想像的困难。情绪激活水平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使得我们死气沉沉、了无生气,过高又会产生亢奋紧张,物极必反。

此外,情绪还将改变人们的视、听、嗅、味等感觉,对同一环境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此,愉快使人用乐观的心态去看世界,感到事事都是美丽和谐的;痛苦使人感到世界暗淡无光,令人沮丧失望;愤怒则把事事看做是自己前进的障碍和阻力,不尽如人意;恐惧使人感到事事都带有威胁性;自卑和羞怯使人感到自身无能,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不如别人的评价。

因此,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商高低,主要表现在对情绪控制的成败方面。对于情绪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控制冲动;二是调节情绪状态,以此调制平和心情,营造平稳愉快的心境。所谓冲动,是指情绪脱离了理智的缰绳,完全受本能的驱动和主宰。冲动一般是有害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节目曾播送过一条消息。某小学生随手把塑料袋扔进厕所,年轻的女教师盛怒之下强迫他把塑料袋拣回来含到嘴里。在一片谴责声中,这位教师被学校开除。

去年,山东枣庄市某校小学生郊游,因上体育课时做不好老师规定的动作,被体育老师一怒之下踹断了腿,引得群情激愤。

至于因情绪冲动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和事业的挫败现象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

中国传统的处世智慧非常强调克制和忍耐。在冲动性的情绪中以愤怒最为有害。情商研究认为,控制冲动主要是控制人的愤怒情绪,不要做愤怒情绪的奴隶和牺牲品。对愤怒情绪的控制水平,标志着一个人的品行水准。一个人如果容易发脾气,那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伤害。

愤怒是一种比较难控制但又必须控制的消极情绪。如何才能消除自己的愤怒呢?传统的看法认为,发泄一下内心的盛怒就会觉得舒服。其实这是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勃然大怒将会刺激大脑唤起系统更加亢奋,使人的怒气更旺,无异于火上浇油,更难平息。

比较有效的方法应当是重新评价,即自觉地用比较积极的视角去重新看待使你生气的那件事。事实证明,换个角度对待使你生气的那件事,是极有效的息怒方法之一。

另外一种有效的息怒方法是独自走开,去冷静一下头脑,并且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现在正在气头上,如果我意气用事,或许会带来追悔莫及的后果。这对于在盛怒之下头脑不清的人尤为有效。

还有一种比较安全的做法是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盛怒的时候,如果他出去散步或者骑骑车,就会冷静下来。因为运动分散了原来的注意力,把心理注意点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这些都是值得一试的息怒方法。 事实上,愤怒是指当某人事与愿违时所出的一种惰性情绪反应,他的心理潜意识是期望世界上一切事都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这当然是痴人说梦式的一厢情愿。其实,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他有权决定他的说话和行事的方式。

所以,有人说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控制情绪,驾驭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我们也不必喜怒不形于色,让人觉得我们阴沉不可捉摸,但情绪的表现绝不可过度。

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做不好之外,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那就是自身的问题,是自制力的问题。一个成功的人,其自制力表现在:大家都做但情理上不能做的事,他克制而不去做;大家都不做但情理上应做的事,他强制自己去做。

如果能恰当地掌握好情绪,那么将在别人心目中留下“沉稳、可信赖”的形象,虽然不一定因此获重用,或者事业上有立竿见影的帮助,但总比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要好的多。

驾驭好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控能力,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则之一。

26.大胜必经大忍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高尔基

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

——列宁

古之成大业者,必有沉稳忍让之心。

有一天,张良来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边,以命令的口吻叫张良下去拣鞋,然后再给他穿上。张良乖乖地把鞋拣上来,跪着给老人穿上,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样子。老人指着桥边的大树说:“五天以后,在那里等我,将有东西给你。”

张良知道老人不同寻常,按约定的日子去了,可是老人早已在那等侯,生气地说:“你这个小孩子和长者约会,为何迟到?五天以后再来见我。”

第二次,张良不敢怠慢,半夜到了约会的地方。老人又先在那里了,把张良痛骂一顿,让他五天以后再来。

第三次,张良头天一夜没有睡觉,一直等候在树下。老人来到,见到张良非常高兴,说:“孺子可教矣。”

于是就送给张良兵书一部。据说,这部书就是《太公兵法》,而那位老人就是有名的兵法大师:黄太公。

后来,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成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著名谋士,与其说得力于这部兵书,不如说得益于他的那种处事方式。

“人在失意之时,要像瘦鹅一样忍饥耐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等待机会到来。”这就是养鹅曾经给台塑董事长王永庆带来的重在启示。